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江苏游记

江苏游记

杨柳村中

杨柳村距离市区约40公里,位于江宁区龙都镇。龙都,多泉井,清代因传说九龙聚此而得名。
从江宁区东山镇乘东周线至潘家坟下来,再步行3华里,即到杨柳村口了。
一路平畴沃野,河网密布。

此时渐入深秋。厉风舞动芦苇,呼呼作响。一对小夫妻站在鸭塘里,边洗藕边低声的说着话。他们微笑着问我,是否为看翼圣堂而来。在得到确定后,便主动指点起路径来。想必是常有生人探访,见怪不怪了。

翼圣堂外景
杨柳村里原有三十六堂。翼圣堂、翼经堂、四本堂、树德堂、思承堂......各堂相互独立,均有百余间房屋,俗称为九十九间半。其中“翼圣堂”保存最为完整,七进十八道门槛,装饰也极尽奢华......

翼圣堂外立面墙体,可以看到维修后的不和谐

宁派建筑的房顶,瓦面比较大气,弧线很有力度,不同于徽派建筑的柔软。雕刻的内容有《西厢记》、《古城会》,还有暗八仙,琴棋书画。



翼圣堂侧门
待走到近前才发觉,翼圣堂正在维修,铁将军把着门。唤了半天也没人理会,正暗自着急,一位老者走来说,管理员刚刚抹小牌去了。这会子是没处找去的。
想着周围应该还有许多堂才对吧,于是厚着脸皮向老人家讨杯茶吃,他便慨然同意了。
据老人介绍,杨柳村大多姓朱,世居高淳南渡。明万历,才迁徙至此,已经居住了四百年以上,繁衍了二十多代子孙。三十六堂便是明万历至清嘉庆,各房人丁繁盛后,陆续建造而成的。

对古建筑的凋敝,我早有心理准备的。但是站在没有屋顶的厅堂里,环顾精美的木雕石雕,还是有点控制不住情绪。老人说,自家老屋原有七进,属三十六堂之一。六十年代初,拆掉了前三进。拆下的砖木都换了粮食,吃掉了。总不能看着一大家子活活饿死吧?

门楼雕刻一般保存完好。题字有“旋马遗规”、“遵道坦然”、“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为楷书砖雕,四周饰以人物、花卉,刻工细致,纹式精美,富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



文革期间,凿去了刻字。

石料多出自苏州和南京的青龙山。木料从江西湖广地区运来。为了运输方便,还特意开挖了一条从秦淮河到村内数里长的“运河”。位于秦淮河畔竹丝岗,有一处名叫“野埠头”的水陆码头,就是当年为建房运输材料的专用码头。
聊到兴起,搁下茶碗,老人又和我去各家转转。各家均是坐北朝南,三进、四进、五进,七进皆有。因为屋后池塘众多,一到雨季,上漏下堵时有发生,水漫进屋内,墙面上皆是霉斑、青苔。木结构受毁损最为严重,已经到了非修不可的程度。三十六堂如今仅剩下17堂,从修缮费用和专门工艺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推动,是难以为继的。

江南典型的穿堂式高墙深院

每条轴线的后部一至二进均为两层楼房。

客厅和书房之间,种植花卉,构成典雅、娴静的庭院。

从废墟可以看到传统古建筑的穿斗式木构架。


梁架上装饰精美的戏文图案雕刻,不施彩绘,素雅明净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良好的抗震作用,这种结构称为墙倒屋不塌

08年的大雪压坏了这所房子,抢救性修复迫在眉睫。

每条轴线房屋之间有一到两条夹弄。起到防火隔火的作用。岁月静好,永保平安
夕阳洒满了巷弄,我才兜兜转转的出了村。

原来的宅院之间,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古时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说法。
我走的很快,天黑的更快,前面就是公路了。路的尽头,就是我依赖的城市了。
再回头看时,杨柳村已经慢慢沉到黑暗中去了......

到底还是没有看到最为精美的翼圣堂。不知道管理员的小牌结束了没?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