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威海游记

威海游记

走进赤山民俗博物馆

 有机会看看民俗博物馆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站在那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遗物面前,不得不由衷地为先民们的劳动智慧所折服。无论是大型手工业作坊设备,还是日常家庭使用的针头线脑,无论是登山下海的交通工具,还是自制自用的鞋帽服饰,其中无不蕴藏着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蕴藏着人们对美好和幸福的追求,蕴藏着实实在在的历史,实实在在的文化。
  赤山民俗博物馆是赤山景区的组成部分,馆内展示了胶东半岛地区农耕文明和渔猎文明的大量遗物,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几乎是历来参观过的民俗博物馆之最。

  摆放在户外的拴马桩,以花岗石雕刻而成,想必是当时大户人家或官宦人家所用。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人们日常生活少不了与大海打交道,海上交通、捕捞都需要一些特殊用具。这是一部分海上夜间照明和信号标志用的各式灯具。

  这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了。

  用于在岸滩上搜集海洋生活资源的工具。

  渔民自制的鞋,当地的名字叫作“绑”,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在使用。绑以猪皮、牛皮等动物皮革制成,防水抗寒,防滑抗磨,结实耐用,虽不那么美观精致,却十分适合海上、山区作业环境。

  从海底打捞上来的陶制品,年代当在明清以前。

  木工制作是各种生活方式都不可或缺的。赤山民俗博物馆里收藏了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手工业木工工具,几乎囊括了记忆中见到过的所有品种,无一缺漏。


  在这儿见到了这种多年没再看到过的苫房子用的工具:“培笆”。古时候的房屋以茅草或庄稼茎杆覆盖,覆盖屋顶的这道工序名字叫“苫”,专门干这项工作的人叫作“苫工”,其作用是把茅草按照一定坡度压平压实,以美观和防风。自从瓦房替代了草房,这种工具已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消声匿迹了。

  历史上的衡器——大杆秤,现在已基本上被磅秤取代。

  走街串巷的货郎担和货郎鼓,曾经是当时农耕生活的重要交换方式。

  古时中药铺的必备工具。左侧的称为“药碾子”,右边的称为“药钵”,均为加工中药材所用。

  各种各样的锁具。左下角三件为剃头刀

  加工点心食品用的模具

  清代男女服装


  青年男女或文人雅士随身佩带的香包以及其他装饰品。香包上的鸟语花香、清泉石上流等字样为一针一线绣成,字体工整漂亮,实属不易。


  古时候的民间鲁绣作品。民间鲁绣有两种形式,一是“割花”,在多层底布上绣花,绣完后切开成为两幅,形成一模一样但图案相反的一对绣品,这种方式现在已基本上失传。另一种便是图中样品,当地称为“做花”,广泛用于门帘、枕头、布鞋上的装饰。

  女式绣花鞋。明清时代以三寸金莲为美,在绣花鞋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绣花鞋全为手工精工制作,一般为自制自用。
  帽饰和披肩。上面的为帽饰,为中老年妇女头上的装饰品。下面的为披肩,为年轻姑娘用的装饰品。还有一种是小孩子用的“围嘴”,未能看到实物。

  图中下面两个立体物品名为“耳枕”,上面的孔洞用于睡觉时保护耳朵不受挤压,实为一种十分科学的床上用品。古时候新娘子出嫁时,往往送公婆一对耳枕以表孝心。

  各式银制长命锁,主要为儿童装饰品

  各种文书、契约、钱币等。第一幅为“过继单”,当主人无子嗣时会从族中由近而远挑选一人过继为子,成为法定唯一继承人,过继单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效力,一旦立下,不得反悔,哪怕亲生女儿也不得干扰。



  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些民间艺术品,不少藏品蕴含着相当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相对于今天一阵风刮过也似的快餐文化,真是太弥足珍贵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