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聊城游记

聊城游记

别样精彩在聊城

图  聊城新姿

    记得看过半副对联,上联是“聊聊聊城”。看过之后为之叫绝,试图对出下联,可把脑袋憋生痛也没想出来,只好作罢。但因此而对这座号称“江北水城”的地方产生了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到此一游。

    我们是在天色将黑的时候赶到聊城的,由于一天的鞍马劳顿,加上对这里环境又不熟悉,于是决定先选一家旅店住下,明日再游。

    晨起,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赶赴“东昌古城”。

图  聊城21孔桥

    聊城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的鲁西平原上,京杭大运河和黄河在这里交汇,使得这里成为著名的“江北水乡”,素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之誉。

    出旅店行走不到一刻钟,一片碧波荡漾的水面就呈现在我的面前,这就是聊城人引以为自豪的东昌湖。在湖的中央有一块四四方方的城廓,那就是占地1平方公里的 “东昌府”——聊城的老城区。

图  湖边建筑

    东昌湖是人工湖,始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是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挖掘而成的。千百年来水源丰盈不竭,平均水深达3米,水面面积5平方公里,湖岸线长达16公里,烟波浩渺,景色宜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大的一个城中之湖竟没有受到任何工业污染,水质之优,全国罕见。

    走近东昌城,越发令人兴奋不已。这里不但湖岸花红柳绿,而且在这翠拥黛叠的城中心高高地耸立着一座伟岸的楼阁,那就是著名的光岳楼。

    我们沿着湖岸经21孔石桥步入古城。早晨湖边的空气格外清新,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虽然地处鲁西平原,可这里波光粼粼,垂柳轻舞,天上有许多不知名的水鸟,湖水清澈可见许多游鱼,完全是一副江南水乡的模样。加上那古老的运河,沧桑的铁塔,巍峨的光岳楼,更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图  光岳楼  

  光岳楼坐落在9米高的台墩之上,台墩系用青砖砌就,从结构上看类似于跨街鼓楼。台体呈四方形,每个临街面都有一拱形门,每座拱形门的上方石券上都刻有两个字,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在楼的二重檐下也各悬一匾,南面的是“神光钟暎”,西面的是“就日瞻云”,东面的是“太平阁楼”,北面的是“光岳楼”。

图  山陕会馆大门

    据文献记载,此楼建于明洪武7年(1374年),当时主要用于军事,“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据当地人说,建楼的木料是利用修建城防时剩余下来的木头建成的,故而人们又称之为“余木楼”,也曾叫过“东昌楼”。清弘治9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登此楼 “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所以“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而取名“光岳楼”。

    本欲意登楼远眺,只可惜我们来得太早,工作人员尚未上班,大门紧闭,故而不能满足愿望。只好绕楼一周,瞻仰一番。这一绕也有了点新发现,原来这光岳楼,只有东门可以登至楼顶,而西门干脆就是一个假门,人根本无法进人,不知当初为何如此建造?

    遥望再三,不能登顶以眺古城全貌,实为憾事,只好转而去寻山陕会馆。

    到聊城来的人不能不去山陕会馆,来山陕会馆的人,一定会更加体会到别样精彩在聊城。

    如果说东昌湖可以与杭州的西湖媲美,光岳楼可以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话,那么山陕会馆的建筑之美则集中了山西商帮和徽州商帮的别样精华。

图  山陕会馆门前的古运河

    山陕会馆是京杭大运河的产物。它紧邻古运河,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由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大殿、春秋阁、望楼、游廊、南北跨院等多座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高低错落,异彩纷呈。既有山西、陕西人的豪气,也融合了那个时代徽州建筑的细腻、精美。

    整座建筑群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

    早晨来山陕会馆的游客不多,由于我对会馆的历史了解得不多,便请了位导游,为我这孤陋寡闻者作点介绍,以增游兴。

图  会馆的戏台

    山陕会馆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会馆的建筑十分有特色,尤以山门最为特殊。山门为三间牌坊式门楼,由于是山西、陕西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而修造的建筑,因而体现了山、陕建筑的特色。在山门上就可以看到山西建筑的“三绝”,即砖雕、木雕和石雕。

    山门由4根木质方柱和4根木质圆柱支撑,柱下有采用漏雕形式的狮子和麒麟。门柱上有一副阳刻对联,上联是:“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整副对联充满了对关羽的赞美。大门两侧还刻有“履中”和“蹈和”四字,说的是做人经商要追求和谐、平衡,这倒符合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中正和谐。

 图  会馆的鼓楼

    清代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为什么会选在聊城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如此规模弘大的会馆呢?为此我请教了导游。导游小姐告诉我,会馆前面的河就是古运河,在乾隆年间,京杭运河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大通道,南方的粮食、布匹、丝绸,北方的物资和政治信息都要经过运河往来交流。而聊城作为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自然成为物资与文化交流、交融的集散地。可明清两朝的战争却使聊城一带的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据说当年明朝大将常遇春在聊城与元朝军队激战,攻入城内后发现,城中每户人家门前都挂有一木牌,上写“欢迎明军”,常将军十分高兴,取来细瞧,忽然发现木牌的背面写着“欢迎元军”,这一看不打紧,聊城人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了血的代价。常遇春下令屠城,结果城中顿时成了尸山血海,若大一个东昌城几乎没有了活人。

 图  会馆中的石狮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从没有经历过太多战争的山西洪洞向山东聊城等地迁移了大批移民,因此,聊城一带的许多山东人其祖籍多为山西人。加上运河经济的不断发展,到了乾隆年代时这里已成了“百货陈灿”的大都市,以至于清代时东昌府不得不在府城的东部另挖了一段河道,以便于不需要在东昌府停留的船只尽快绕城而过,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绕城高速公路”。同时,为加强运河管理,有效解决运河拥堵现象,明令规定在运河上行驶的船只外形尺寸必须是窄而长的,船长不得超过100尺(约33米),每条船的载重量不得超过150料(1料大约等于100斤),以缓解运河的拥堵问题。可见那时就存在着超限、超载和私自改装等问题了。

图  会馆中当年客商们用来听戏的包厢

    随着运河经济的不断发展,山西和陕西的商人在这里也越聚越多,为了进一步联络乡情,加深友谊,通过联络感情而实现商业目标,两地商人共同出资在此建造了这所会馆。

    在后来的参观中我了解到,会馆不但具有办事处的功能,还具有娱乐功能,商人们常在此地举办演戏、社火等活动,并邀请当地的官员、名人来此联谊,以增进感情,加深友谊,借此做好商务活动,看来那时的商人们就十分注意攻关工作了。

图  会馆中供奉的金面关老爷

    会馆不但是一处公务场所,也是一处庙宇,只是这个庙里供奉的是山西人的老乡——关羽。

山西商人是聪明的商人,在那个年代就已开始注意品牌效应,率先打出了儒家旗号,用中庸思想作为核心,告诉世人,经商不只是为了谋利,更重要的是讲诚信、重信义,一个好的商人应像关羽一样诚实守信,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先做人,后做生意。

    “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华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从这副对联看,当时山西、陕西的商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商人要有好的道德水准,才能发财,才能聚天下之财宝到己手。也只有天下太平,才能有机会发更大的财,所以应庆贺太平盛事,以求万事人和。

图  会馆中的各色浮雕

    山门的后面是一座大戏台,戏台四周的木柱和横梁上全部都是彩绘和雕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既有《神仙传》,也有《行孝图》,既有《八仙过海》,也有《三国演义》,在一根木头上密密麻麻地雕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令人目不暇接。粗一看上去还以为屋檐下、立柱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一组组精彩的天津泥人张的彩塑呢。

    有趣的是,会馆中供奉的关老爷也与其它地方的关老爷有所不同,别处的关老爷都是红脸大汉,而这里的关老爷却是个金面关公。经请教导游才知,关羽原本不姓关,而姓冯,叫冯贤,因打死了解州城中欺男霸女的地痞解州虎而逃亡,逃到潼关时发现城门上贴有缉拿自己的通缉令,为混过关口,只好将鼻子打破,把血涂在脸上,装成红脸大汉蒙混过关,并指“关”为姓,从此姓“关”。只是这一涂不要紧,从此不但姓了“关”,而且脸上的红色再也洗不下去了,这就是红脸关公的由来。

    我听了将信将疑,若说红脸来由可以演绎,但关羽不姓关而姓冯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知是否属实,只有等待将来有机会到山西关羽的老家去求证了。

图  会馆中的大殿

    在正殿中不仅关公脸的颜色与众不同,而且关公像前的一对大烛台和特制的两根大蜡烛也与众不同。据说这两只蜡烛系山西一经营蜡烛的商人特意制作的,每年在关公生日前,商人都要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地用一头小毛驴将两只蜡烛专程驼送到此地,而且这两只蜡烛刚好可以燃烧一年。

山陕会馆是运河经济的产物,也是乾隆盛世的标志,但商人们的自律、自省、自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会馆春秋阁南侧过道的墙壁上有数块石碑,上面明确地刻有建设山陕会馆时各地商贾、店铺的出资额以及这些钱财都是如何使用的,甚至一两一毫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许这就是最早的“厂务公开”形式吧。

图  会馆中的文昌阁

    看过会馆,我驻足在运河旁,思绪随着微风渐渐地飘向远方,山陕会馆门前的运河随着陆路交通的不断兴起而渐渐衰落了,只留下一条窄窄的小河,但山陕会馆所见证的运河历史却别样迷人,会馆为后人留下的文化却别样精彩。

聊城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聊城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