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聊城游记

聊城游记

行走老东阿 管仲采邑寻古韵

东阿,春秋时为齐国谷邑,秦代称谷城,亦称小谷。置县后,为避水患,东阿县城曾一迁再迁。最后一次是民末,县衙自东阿迁往铜城,但仍沿称“东阿县”;而东阿则划归平阴县,称“东阿镇”至今。
如此一来,山东便有了两个“东阿”:一是黄河西岸聊城市下辖的东阿县;一是黄河东岸济南市平阴县的东阿镇。
提起东阿,人们大多首先想到闻名遐迩的驴皮“阿胶”。其实,最早让东阿声名远播的,当属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
公元前686年,管仲为助公子纠继齐国君位,曾“箭射小白”,公子小白(齐桓公)登位后,不计“一箭之仇”,允鲍叔牙荐举,任管仲为相,在其辅佐下成为春秋首霸。为嘉其功,齐桓公赐谷邑为管仲采邑,并尊称管仲为“仲父”。
是时,齐国因齐桓公称霸海内而威震八方,东阿也因系管仲采邑而名扬天下。
其实,与古东阿有着密切历史渊源的,又何止管仲一人,譬如同为春秋时期齐国上卿,但却君臣反目,拥兵叛于谷邑,后被齐灵公诱杀的国佐;譬如“七步成诗”才高八斗,却被长兄疑嫉,郁郁终生,死后葬于鱼山的曹操爱子“东阿王”曹植……
沿国道220斜插东阿镇,车过平阴不久便下起了雨。到了东阿,雨也基本驻了。打听着,沿新修的水泥村路行不远,在雨后的清新怡爽中上了黄石山。
黄石山,又名黄山,古称谷城山。山上有黄石台,即黄石公圮上授书时与张良相约十三年后见面的地方。《东阿县志》载:“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其色颇黄”。《水经注》载:“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想当年,曾为韩相的张子房刺秦(始皇)未遂逃匿下邳,按说正是霉运当头气急败坏之时,偏偏于圮(桥)上遇一怪癖老头,竟故意将一双臭鞋扔于桥下,不仅让张良三番五次去桥下取回,而且还要跪着给自己穿上。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怒不可遏了,可人家张良楞是一一依从,没说半个不字,果然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肚量足可撑船。
可见,要成就一番大业,忍辱负重是最基本的。
正是有了如此这般的“三难张良”,才有了黄石公的“圮上授书”。也正是黄石公的这部《太公兵法》,才使得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得以辅佐刘邦奠定大汉基业。
流传千古的佳话如神来之笔,给貌不惊人的黄石山抹上了浓厚的神奇色彩。

黄石台上留有数方历代石刻,但因年久风雨侵蚀,字迹多已模糊难辩。
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黄石公诞辰,清康熙年间始兴历时半月之久的黄石公祠庙会。届时,各方人等自四方云集祠前,唱戏打醮,焚香谒拜,祭祀黄石公。更有文人骚客官宦名士赋诗题记撰文刻铭,抒发膜拜之情。
只可惜,诸多古建筑毁于无常,现虽修复若干,但总是少了些许古韵,莫不令人伤怀。
如今,依狼溪河两岸聚集而居的东阿古城,早已被沿220国道两侧而建的新城所取代。在新城商铺林立的大街上,已经看不到古城的蛛丝马迹。少岱山也隐在了街巷里,除非特别留意,否则极易擦身而过。
少岱山亦称“小泰山”,是泰山山脉向西延伸的尽头,在黄河〈古济水〉的东岸。
山高不足百米,登临其上,放眼东望,泰山余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转头西视,鲁西平原沃野千里一望无垠。山顶北端台上建有碧霞元君祠,俗称泰山老奶奶庙。祠东有管仲亭,是一九八八年重建的。
古镇不“古”。街头的巡梭多少让我们有些失望。
好在还有偏居西隅的永济桥和老迈年高的东城门,古城旧貌才不致于荡然无存。
据史料载,东阿最早筑城在公元前662年,大规模的城垣建筑,则始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城廓渐臻完善。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亦曾重修加固。到了民国时期,虽亦有补修之举,但功效甚微。随着抗战爆发,连年战乱加之水患的双重破坏,终致东阿老城万劫不复,城中居民全部迁出。

可怜永济桥,也因为上世纪50年代截流而建东阿水库,再也未得狼溪河清泉碧水的冲刷洗涤,落寞无奈地栖息在一潭死水之中,没精打采,郁郁寡欢。

永济桥原称狼溪桥,呈东西向横跨狼溪河故道之上,桥长55米,宽6.25米。据《泰安府志》载,狼溪桥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时为三孔石桥,后毁于大水。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为单孔木桥,“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济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桥高稍降。今存永济桥为单孔石拱桥,系明万历年间所建,采用当地青石砌筑。桥身下大大的拱券正中,南北两侧各雕有一龙头,目瞠如炬,不怒自威,系龙生九子之“虫八虫夏 ”,性好水,雕在拱券上,起“镇水”功效。
当地曾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夸耀永济桥的:“十八个狮子一对猴,二八一十六个蘑菇头,独石一百零八块,南北三十个流水沟”。
我们徜徉于古桥上,欣赏着,赞叹着,津津乐道,流连不已。
忽而,一个不解之惑涌上心头:石桥两侧各有16根望柱,靠近两端两侧的各4根总共16根皆刻成蘑菇头状。这样,还剩下中间各8根总共16根望柱,再去掉2根猴状柱头,只剩下了14根望柱,怎么会有十八个狮子呢?
听到我们的诧异声,一位在桥头踱步的长者告诉我们:原先,加上母狮身上的小狮子,总共确是18个狮子。只是由于后来的损毁,再也凑不够数了。
惭愧,观察还是欠细致哟!
再去仔细寻找,果然又找到两只小狮子。至于另外的2个,只能留给想像了。
出乎意料的是,老人否定了我们“文革”损毁石狮的议论。至于是何年代何人何由损毁了石狮,老人沉默不语,我们也不好再去追问。
听老者讲,在他幼时,桥下还能通过撑着长桅的大船。而如今淤积严重,桥拱露出水面的部分,已不足早先的三分之一了。
见我们对这座古石桥如此饶有兴趣,老人也来了兴致,告诉我们,当初这座桥是由山东、山西两队工匠修筑的。以桥中为界,东部是山东人修造的,西部是山西人修造的,二者在结构上有一处明显的差异,是一般人所不易察觉的。

聊城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聊城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