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丽水游记

丽水游记

漫步古堰画乡

国庆长假后第二天,浙江省群文系统中青年骨干研修班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群文理论研讨会在丽水举行,其间参观了“古堰画乡”,虽然只有半天,却让人感慨万千。

汽车从丽水新处州宾馆出发约1个小时,便到了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一下车,映入眼底的古樟、古坊、古村落与潺潺溪流交相辉映,给人第一感觉,这里一定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入口处一巨石上刻着大红的“堰头”两字,这大概就是古堰的源头了。漫步走过小桥,迎面是一座雕木二层叠式亭榭结构的清代重修的文昌阁,从外表古藤缭绕和内墙斑痕来看,似乎在见证着堰头村悠久的历史。为了印证我的猜测,我加快脚步向通济古道而去。护岸古樟群分布于渠首至三洞桥主渠道两岸,我粗略数了一下,由当地林业部门登记订牌的古树名木约有10株。这些古樟群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绿荫浓郁,与古老的通济古道,现用卵石砌就的宽约1.5—2.0米通道相维系。古树群的树根深扎堰堤,纵横交错,牢牢卫护着堰渠,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护堰古樟,根深蒂固,繁枝虬龙,见证着千年古堰的风风雨雨。这里风景特优美,有一对新人正在拍新婚风光照,我用长焦镜头偷拍了一张,那喜悦的笑容与这迷人的景色融为一体,给古堰风光增添了几分色彩。在通往古堰的道路边飘香的桂花、盛开的秋艳依衬着古建筑,突然,一壁砖石结构、四柱三间五楼歇山顶式的清代“贞节牌坊”出现在我的眼前,门额上刻有“大清嘉庆三年(1798)无射月吉旦为国学生叶成发妻梁氏建”题记,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这个封建王朝推崇的“三从四德”难道也让这位拍婚纱照的新人遵训吗?我心里霎时的想法,不知会不会遭受天谴。然,我也只能一笑了之。走进一幢梁架为穿斗式的“玉叶流芳”民居,牛腿上雕有狮子、人物、花草等图案,门厅月梁上也有狮子、凤凰、花草雕刻。大门为石框架,并用青砖隐出四柱三间门楼形式。精细生动的花草、动物雕刻,柱顶承斗,让我不得不感叹清代能工巧匠的建筑艺术造诣,也让我刚才胡猜乱测的心稍稍有了一点安慰。在砖木结构、硬山顶式的清代“南山映秀”民居里,漂亮的木雕窗户和屋椽,古朴的条石门槛地面以及悠闲漫步啄食的母鸡,真是一派野趣的村落风情,突然让人感觉从前些天的疲倦不堪里脱身而出了,仿佛一块耗尽电力的蓄电池,在这个景色宜人的村落里充满了电,那些高压人群所谓的“疗养”看来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行不多时,便到了“通济堰”和“三洞桥”。据碑文载,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这个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筑大坝横截松荫溪,建通济闸引水入渠,架石函从干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冲积,开叶穴直通瓯江以排淤泄洪。它的古老历史可以与我国四川成都都江堰、陕西泾阳郑国渠、广西桂林灵渠和宁波鄞州它山堰四大古水利工程相媲美;比西班牙的爱尔琪拱坝还早1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拱坝。“三洞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解决山溪水发砂石淤塞渠道而建,系立体交叉石涵引水桥,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水上立交桥。这一水利古建筑设计独特,两条水流呈立体垂直交叉运行,以此解决泉坑水与渠水相冲突的矛盾,可谓巧夺天工。它不仅有古建筑的特色和风韵,而且实际利用价值极高。在科技不发达的12世纪初,通济堰石函的设计和建造开创了立体分流系统的先声。

“横江三百丈,遥见石嶙峋。”宋代诗人晁公溯把《通济堰》很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站在通济堰拱坝上,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这样古老的水堰未被列入古水利工程呢?难道我国只有四大古水利工程吗?难道列出五大甚至十大古水利工程不好吗?不知道这些古水利文物专家是怎么认定的。正在沉思时,天空一束射光把浪涛滚滚的堰坝照得晶莹剔透,不时有水珍珠跳动在拱坝上,似乎在诉说着千年沉淀的历史。忽然,堰坝边出现了一个穿婚纱的新人,画面与浪涛滚滚、晶莹剔透的拱坝交相辉映,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我立马拿起相机把它摄了下来。就是这时,同行的舟山市群艺馆小沈、宁波市群艺馆小郑也把我正在凝思创作的肖像拍摄下来了。

与堰头村一江相邻的对面,便是诗情画意的大港头镇了,我们乘车约20分钟便进入了画乡,第一眼让人折服的是“画乡长廊”了。在路边墙头上粉饰着大型油画和摄影作品,这些美术摄影作品表明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古堰、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古村落、古樟树群和瓯江风光等,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突出了“画乡”的文化特色。这里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和专业美术“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了世人。据介绍,这是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在谈及大港头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定位时首先提出的,可见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党委一把手。

漫步在大街小巷、江边村头,到处都是画画、写生的人。对画画我是一窍不通,我便拿着尼康D70相机到处游走着,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普通人的生活,那些被人们常常忽略掉的寻常生活。不知不觉到了古渡口,那棵巨伞状撑开的古樟树和那座斑驳的双荫亭勾勒出大港头这个名埠最为古旧风貌的画面,她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创作激情。正当我左一张右一张地拍摄时,突然镜框内出现了一对新人,他们在摄影师的摆布下正在拍新婚风光照。我心里又咯噔了一下,今天怎么啦,二个时晨内已经遇见了三对新人,看来今天的确是个好日子。是啊,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瓯江风光迷人,哪个新人会不抓住这一大好的时光呢!

从古渡口往西延伸着一条深入镇里的古街。这是一条临水而建的古街,应是当年小镇最繁华的场所吧!临街的木板壁门窗开着,杂货小店依次排列,依稀能发现古时这里人流、物流涌动的繁荣缩影。古街的一面是临江而建的木结构小楼,在那挑出水面的阁楼上,推开窗子就可欣赏美丽的瓯江。小楼之间有众多的小埠头,它们从古街沿楼脚伸入江边,与古渡口一起架设了瓯江通往古街的通道,所以,人在古街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很便捷地下到瓯江,这既方便了居民诸如淘洗之类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建筑格局便于货物和人流的集散。据当地老百姓讲,大港头之所以称大港头,自从这里有埠以来,就是过往船只商贾的歇息之地,因为它的位置正好处在被称为800里瓯江的中游。特别是南宋建朝以来,上游的龙泉县成了瓷业中心,瓯江上,窑工排工船工,商船官船散船,真可谓是船舶往来如织,人头攒动如梭,热闹程度可想而知。有些排工窑工把货运到温州港脱手后,中途在大港头歇夜,几乎把一年的辛苦收入一夜之间消费了。我站在双荫亭下,久久地凝思着古时大港头的景样,脑际一幕幕地浮现出当年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笙歌声声的镜头画面,在我眼里,那“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了秋月春风”的沿江小楼,无疑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吊脚楼,在某扇打开的阁楼窗户下,穿着红绣鞋的“翠翠”,还正在翘首盼望着心中的情郎,风尘仆仆地奔向她的怀抱呢。

大港头经历无数风雨的江南古民居,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从侧面看,下面是鹅卵石砌成半人高的墙,上面是黄黄的泥土垒成的土墙,这是典型的丽水风格的老房子。从正面看,街两边的房子,都是即上即卸的木板结构,或许以前这些曾都是店面,是商人停留、交易的场所。从那些斑驳的墙上的花纹中,似乎还能感受到它的悠久历史和经历的风雨。

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慕名来过大港头,谁也无法统计。但来大港头的人,都会站在大樟树下的埠头上,眺望烟云似的瓯江,在两岸绿荫的护卫下川流而去,让人总免不了浮想联翩。古堰画乡,曾经有过日竞千帆的古代繁华;如今千帆过后,洗尽铅华,从容而静谧;没有历史的重荷,也没有硝烟的弥漫,更没有刻意的喧嚣。山与水、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塑成了它丰润妩媚、精美绝伦的人们向往和崇拜的裸体图腾。

走在古堰画乡,走在这古街上,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别人难以享受的乐趣。质朴平和的大港头古渡口、悠远典雅的泥墙木结构青瓦房、静谧的古街、满目的绿与厚重沉静的古村历史交相辉映……这精致的所在吸引着一批批画家、摄影家慕名而来,进行着如痴如醉的创作。这里沿镇而下的瓯江、江边的八角亭、两岸的青山成了画家笔下的山水;这里错落交织的古村落、挺拔雄壮的古樟树群,成了摄影家镜框内凝固的历史……而后,“有仙则名”地被称为“古堰画乡”。我不知道这感受是因为这古街,还是古树,或是这瓯江,还是这融合于古民居中的画乡,或许什么都不是!

古堰画乡很美,因有了秀水,风景就格外生动起来;古堰画乡很美,美在很多人文景观还未被现代化开发殆尽;古堰画乡很美,美在人在秀水边走,一路风景一路歌,让人精神格外倍爽。呵!古堰画乡是一首流韵的诗歌,一支唱和的野曲,一幅自然的画作。她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不断地散发着魅力,一定会成为丽水“绿谷文化”建设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