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晋城游记

晋城游记

大晋东南——青莲寺的无憾和遗憾

青莲新寺,宋构大殿转角铺作下的一抹树荫

青莲新寺,宋构大殿内的宋塑菩萨

与圈内众多前辈相比,虽然我去过的唐风古建还不算很多,但这几年来陆陆续续到过的也不少。有时候闭上眼睛回味一下,有几座寺院确实是难以忘怀,这个名单里面自然肯定是包括佛光寺东大殿、应县木塔、义县奉国寺、大同华严寺和正定隆兴寺。除了最后那一位,其它都是唐代,或者说是准唐代建筑。宋代建筑虽然如此重要,但留下深刻总体印象的并不多。不过到了青莲寺之后,这个名单里肯定会多一个它的名字。

 仙风道骨,也在硖石

当天雾大,倒也衬托出青莲寺周边仙境一般的环境

 青莲寺所在地叫做"硖石",很巧,我妈的祖籍也是硖石,不过那是海宁的硖石。不知道这是否又是南渡政权带来的结果,但这两个地方显然没什么相似。海宁的硖石一马平川,而晋城的硖石才真的是在山里面的。从城里一路开来,钰山不紧不慢地展开。路上经过一座大石桥,看着有些像赵州桥的放大版,但实际上是现代所在,只不过手法看上去还挺古老,很是喜欢,猜想一下,要是古代的建筑技法用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上会是什么样子。

从背后看青莲新寺像仙境一样的建筑群

 过了石桥,继续是一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到了某个拐弯,看似悬崖,一转竟然就看到了青莲新寺如翚斯飞的建筑群——原谅我,虽然这是个被用滥的词,但却是我第一次用,实在想不出第二个更好的名词。在山峰中间,悬崖相望,远看青莲寺真感觉像是宋元的山水画,毫不夸张。这似乎就是中国人对山水中的建筑最理想的诠释,而这个场景也曾经在我的想象中一次又一次出现,却想不到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

从青莲古寺看青莲新寺

从青莲新寺看青莲古寺

 青莲寺有二,一条小路贯穿上下。古寺历史悠久,创建于北齐,由我国著名高僧、净土宗重要人物、隋代僧统、少林寺住持(...像CCTV悼词)慧远所草创,声名赫赫。新寺创建于隋唐,原来是慧远讲经的地方,后来改为天台宗道场。两寺集建筑意义、历史价值、山水风景于一体,还与著名人物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内怕也是找不到第二处了。
 艺术珍品

一进新寺就看到这个著名的宋代藏经阁

 顺着现在的路线自然是先造访新寺了,不过我总感觉古代应该是从山下往上拜访的,anyway。新寺山门涂了红色,看上去并不十分漂亮,但一进寺院便是令人眼前一亮了,建筑色调明快质朴,非常舒服。第一个看到的就是个砖砌为台基的北宋藏经阁,实际上这是有些奇怪的,很少看到寺庙把藏经楼放在门口,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建筑的外观令人立马想到了不远处的崔府君庙,同样也有些高台的感觉,同样在一层上有漂亮的平座斗拱,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是明代的式样。或许这种手法的建筑以前在晋东南也并不稀奇。砖砌楼层看上去更像是明清的做法,但上面居然盖了个标准的宋式屋顶,颇有穿越感。二楼部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都是属于稍间非常小的那种,心间和次间较宽,各有一朵补间铺作,山面心间也有一朵补间。柱头铺作都是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补间是五铺作双杪,屋盖小,说不定也不需要这么多昂来外展。

青莲寺的必拍照,转角铺作上的娃娃

 至于转角铺作,那自然就是不得不说的。楼阁和大殿转角上都有,楼阁的更全一点,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的部分,各处都有个泥塑力士坐在昂上,装饰蜀柱。这一景象是《营造法式》中的惯例,但在中国本土能见到的唯一实例应该就在青莲寺了,弥足珍贵。对奈良熟的同学看到这里马上会想起法隆寺金堂的那几条泥塑龙,实际上也是装饰了一层支撑二层屋檐的几根柱子。加之几个力士身材壮硕,唐风遗存明显,总觉得看后还算安心,国内的遗存至少还是拿得出手的。不过我还是比较担心,这样几个泥塑是否就该这样风吹雨淋地露天放着,毕竟,这摔一个下来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后面是大殿,看了我有点手足无措,完美的宋构

 青莲寺的大殿与开化寺有些相似,斗拱同样是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耍头砍作昂的样式,然后无补间铺作。可以推断其与开化寺年代较为接近。不过其第一跳不那么长,所以比例看上去很和谐。

门框也很经典,不赘述了

 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稍微讲究一点的建筑上都能有一个漂亮的石门框。崔府君庙山门和青莲新寺大殿都有。在《营造法式》以及现有其它地区宋代遗构中,都能见到此类花纹在石质构建上的运用。比较出名的还有苏州罗汉院大殿遗址石柱上的童子戏莲花纹,还有就是少林寺初祖庵的石柱和石构建花纹。晋东南的石柱倒不见得很华丽,但石门框必不可少。这种石头还不是当地常见的砂岩,应当是代价不菲的优质石灰岩,可见其制作的讲究以及对门的重视程度,也许也是种地方做法吧。

大殿的各面造型

转角的遮椽板细观
从檐下看,大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漂亮的遮椽板。不像其它很多地方的遮椽板,往往是与地面平行的,个性不太强烈。青莲新寺的遮椽板从第一跳的慢拱到第二跳令拱的替木处,有一定的高低落差,看上去还有点像日本和样古建中的轩支轮,非常古朴。究其原因,还是第二跳上的耍头位置比较水平,不像是其它地方的假昂,本身也是有一点斜度的。由于日本的和样实质上就是唐样,而唐样与以法隆寺的南朝梁影响相对,又较多受到隋唐时代北方建筑体系的影响,因此眼前这个现象也许能够说明山西古建筑所代表的古代北方的特色。不过,这个手法算不上是特别高明,因此还是不知道这到底是刻意为之还是偶然的做法。总之,它创造了一种很独特的效果。


大殿内的宋塑,虽比不上唐塑,但仍旧值得一观

先拜访的自然是青莲新寺,因此第一眼看到的群塑就是大殿里那群。来这里之前,我始终搞不清楚新寺和老寺在建筑和雕塑上的差别,现在总结下来应该是这样,老寺年代比新寺年代老,新寺大殿比老寺大殿老,老寺雕塑比新寺老...汗一下,没来过可真是一点都搞不清。就算是来了,看到新寺雕塑的一刹那,还窃喜,原来唐塑还带拍照片的,只是看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里应该是宋塑的。就保存状况来说,老寺雕塑罩了一个玻璃罩,阻止了其氧化过程,菩萨的脸色看上去确实比新寺要好些。但如果没老寺的唐塑做对比,新寺的宋塑唐风遗存强烈,实际上也是很精品的,毕竟这座寺院的地位是很高的。

最后的那个大殿是近两年复建的,感觉比较垃圾

大殿之后的那个,我都忘记叫什么殿了,造得挺丢人的。别的不说,开间和斗拱的布局就不太舒服。藏经楼二楼稍间没用补间是因为稍间本来就很窄,再加个补间就很不像话。而现在重建某殿的五间实际上几乎是等宽的,那稍间就没有理由不加个补间了。事实上,《营造法式》卷四的"总铺作次序"中关于补间铺作,也有一条原则,三条附注:

 原则:"当心间须用补间铺作两朵,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

附注1:"若逐间皆用双补间,则每间之广丈尺皆同。"

附注2:"如只心间用双补间者,假如心间用一丈五尺,则次间用一丈之类。"

附注3:"或间广不匀,没补间铺作一朵,不超过一尺。"

 虽然晋东南并非是法式的严格执行地带,但作为同一时代的建筑,“远近皆匀”这一原则还是应当注意的,但在复建的某大殿中并没体现。此外,转角的昂一看就像是假昂。因此综合判断,这应当是座仿明代建筑...

遗憾

靠,到了老寺门口开始开电话会议

开好会已经差不多要关门了

于是粗粗看了下大殿和唐塑,偷拍是没希望了
据说大殿原来长得比较像这样

本来给了青莲寺一个下午的时间,准备好好看看山谷中的北齐到唐代的小佛龛。没想到新寺看好后手机就响了,老板要开电话会议...一开就开了两小时,无语了。不过乐观点想,在这般宋画中开个concall,也算是个境界。老寺和那些佛龛只有等我今年再去细看了。

晋城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晋城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