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晋城游记

晋城游记

大晋东南——石堂会的乡野北朝石窟

石堂会北朝石窟正面内壁上部,一对优雅的北朝供养人和错落有致的北朝铭文构成了一幅韵律感很强的画面

 除了唐宋建筑外,晋东南地区由于处于邺城、洛阳和晋阳这北朝三大核心都城的枢纽地带,为交通要道,皇亲国戚和商贾交流频繁。因此留下了众多北朝时期的中小型石窟。唐宋建筑+北朝石窟,这种有着知名诱惑力的华夏经典艺术组合高密度地分布在这样一片狭小的土地上,真的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在北朝石窟中,石堂会是规模适中,但水平又比较高的一组。

 熟悉的身影

石堂会的前几窟是北朝遗迹,就在村后的山上

 石堂会石窟所在的石堂会村位置就在清梦观所在的铁炉村和智积寺千佛碑所在的建南村的路之间。村子不大,但坐落在山间,有一片明清民居,村落本身就很有观赏价值。村子前的公路穿过一条隧道,在没有隧道的北朝,村子里的路应该是前行的必经之路。石堂会石窟可能也就这么诞生了。如今要去石窟,还得往山上走,经过一个养家禽的一户人家,在绕些就看到了。总共有五六个石窟,后两个年代很近,前面几个是北朝的真货。

很北齐的窟门

很北魏的窟门

 石堂会北朝石窟个数虽然不多,但却是几乎融会了所有的北朝重要元素。窟门这里可见一斑。有的是简洁的火焰型门楣,与龙门北魏的火烧洞风格接近,强调的是火焰线条型的美感,与北魏时期以"线"为审美主线的视觉效果一致。而有的窟门则是强烈的邺城体系到北朝晚期风格,由交尾的双螭组成门楣,两侧站有身材像水桶一样的力士,和北齐至隋强调装饰感和"体"感的审美风格一致,时代性非常突出,但又相差迥异,令人回味。


这些力士就是正宗的天龙山味啦

 第一窟门口的力士形象虽然残缺严重,但身躯的动感仍旧非常强,与晋阳天龙山的风格非常类似,守望着一片晋东南的山川,感慨万千。

造像,北魏衣摆控们注意了,精彩的来了

衣摆细节,是这样雕成的

 石窟内部,造像的风格受到北魏中后期洛阳影响较深,主像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裙摆如波浪般展开。这种风格在云冈时期已经初现端倪,但只是体现在立像上。而坐像上是在龙门成熟,并且在巩县大放光彩。由于这种繁复的裙摆在北齐开始迅速减少,因此断代性比较强。但也正是这短短的几十年的流行,成为了北朝石窟中的一大经典元素,也是很多初次观众所倾心的。虽然有一定的程式化,但从不显得呆板,这与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传统装饰纹路确实有着天然之别。


娴熟的裙摆技巧转移到浅浮雕上同样出众

在石窟内部的四壁上,还刻有不少僧侣或者供养人的形象,同时还有一些当年的题记。这些雕刻和题记的风格都相当洒脱,但却不粗糙。天龙山就曾经有不少这样的杰出作品,可惜都出国了。


束莲摩尼珠的柱头也很有特色

石窟的佛龛柱头也是充满了魏齐特色,都有仰覆束莲和摩尼宝珠作为主要装饰元素。在佛经中,摩尼宝珠作为转圣轮王现世时共同出现的宝物之一,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在北魏就开始有摩尼宝珠在洞窟形象中出现。到了北齐,这一趋势更加剧烈。由于高齐一代皇室崇佛,又认为自己就是转圣轮王,而摩尼宝珠又有着光明、火焰等正面含义,其地位大大提升。不但体积和光芒感远高于北魏,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张,太原娄睿墓壁画中就有出现,并且还代替两汉壁画中日神和月神的形象。还有观点认为,摩尼宝珠是胡人很偏好的保值商品,高齐胡化严重,因此对这一宝物也很有偏好。在石堂会石窟中,虽然摩尼宝珠形象较小,但已经初露端倪。

 奇异的组合

 除了经典的元素外,由于石堂会处于魏齐之交,难免会有些杂乱的符号。历经后代重装,也有不少奇特的艺术表现。

传统的履斗式窟顶和奇异的色彩搭配

 石窟内由于历经后代颜色的重装,配色早就不是北朝的风貌,虽然有些花纹有那么点卷草忍冬的意思,但却不复北朝的那份精致。也许可以推测,部分花纹可能是在原来花纹的基础上描绘的,但也有了些后代的发挥,这才有了如此奇异的景致。

古老而乡土的万佛表达方式

北朝龛形的线条和后世重绘在外廓上并未重合,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

 天花板的彩绘因为没有石刻框定轮廓,看不出其变化的趋势。但主尊的一身三铺确实很有意思,其头光、身光、背光乃至龛形都有北朝原有的石刻轮廓在,但后世的彩绘并没有贴着轮廓走。经常可以看到,优美的北朝弧线是如何转变成现代式的平庸花纹的。但这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们透露了很多关于1500年间审美取向变化的信息。

组合式的服装:通肩+裙摆

更为奇特的通肩+裙摆

 魏齐之间的造像美学风格的剧烈变化也在石堂会留下了痕迹,因此就能看到不少奇特的服饰组合。传统的北魏裙摆一直以来都是与双领下垂式袈裟相搭配,同时内着僧抵支,这是比较通用的组合。而在魏齐之交,规则不甚明确的时候,就有了很多创造。石堂会经常可以看到裙摆与通肩式袈裟的组合。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类组合只会出现在工匠贫乏、交通阻塞的北周境内,永远跟不上北齐沿海的艺术风尚,正如麦积山很多石窟所体现的那样。但来到了石堂会,才觉得这与朝代更替更相关。

信息更为杂糅的菩萨像

到了菩萨像身上,风格更为杂糅。这里的菩萨有着北魏晚期的交帛式绶带、僧抵支,还有北齐特色的颈钏,总体来说已经是偏北齐的风格装饰。但又与北齐时期的毕恭毕敬站着的菩萨不同,这里的菩萨身形都有些弧度,并且绶带似乎也是随着风而飘动,充满动感。这种形象在洛阳、邺城、定州和青州体系中都是不太多见的,反而灵巧的身段更多见于远远后面的唐代。确实难以解释。

应当是立佛周边的文殊普贤,也是北朝造像中少见的题材

同样少见的还有立佛+文殊普贤这个题材。当然这也是我初判的,看到墙壁上有个象头,然后另一侧有个肌肉丰满的走兽形象而推测。文殊普贤成对大量出现应该也是唐代的事情,而且就算配也是该配个坐佛,意思是佛讲法是的协助。这里又罕见了,立佛。目前我是没这个能力解释,也许是北朝民间对于佛法流传的一种阶段性和区域性解读吧。但其史料价值无疑是很珍贵的。

 北朝石窟之外


看完那北朝几窟,再来看这些现代的作品,感觉很崩溃

现代两窟的外形和下山的陡峭小路

山下的石堂会村本来也是个古村,有几座宅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晋城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晋城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