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三明游记

三明游记

尤溪:宋朝圣人和近代军阀的故里

从经通村落的半山处下来,有岔道引领至一小庙,内祀“契巴公”,口罩回来多方查找资料也没能找出此公来历。

梅仙镇往尤溪县城方向,有村曰“汶潭”,临河而建,是周姓聚居地。村内有建于三百年前的古城堡一座,占地四千多平方米,为周氏族人习武、躲避匪患的重要场所,被称为“莲花寨”。它呈长方形结构,四周墙厚约三米,可相通,墙上留有多个垛口,用于巡视观察堡外的动静。

墙基用鹅卵石砌筑面成,墙高达十二米,四周修建成宽七米、深三米的护城河,注水后,可抵卸外敌入侵;南北墙由条石砌成的拱形石门,安装有铁皮包裹的对开式厚重的坚固大门,墙体里安有坚实门闩。墙角筑有两个耳楼,寨内挖有水井、起居室、厨房等一应俱全,如果储备足够粮食,长期坚守应该不是问题。

看来,在常规武器时代,能攻入寨内的方法要么用重炮轰塌城墙、要么用迫击炮吊射城堡内部,别的方法似乎效果都不大。人民公社时期,莲花寨成为大食堂、谷仓和凉晒作物的地方,内部建筑被毁、水井被填。当地人如今已有保护意识,大门已经上了锁。据此不远有个坪寨村,那里有尤溪现存最大的近代民居“大福圳”。

大福圳亦称大腹圳,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耗时十年方竣工。占地面积一万六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此宅在村中很显眼,口罩看着它靠边停车时走了神,车子右前轮陷入四十公分深的水沟,折腾十多分钟才爬出来,出了身冷汗的同时游览此宅的兴致也减低不少。

建筑群由一座正厝、右四左三七座扶厝、一座私塾馆、左右壁舍和分布在右前角和两个后角的三座炮楼及一座建房时搭盖的工房等组成,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上下天井、中堂、天井、下堂、上下埕、洗砚池、人行道等,依地形从右至左呈三级递进退缩,建筑布局奇特。

该厝四周筑有围墙,墙体厚度八十厘米,高三至五米不等。在主屋后约二十米处围筑一排弧形的厨房,前辟花圃,既确保了主体建筑的防火安全,也美化了环境。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一行,几年前曾跨海辗转专程到此考察,在中国当代文博专家陈长根先生的引导下,认为该建筑“蕴中国传统建筑之精华,于奇异中独具特色,于平缓中突显峥嵘,实属中华建筑之奇葩”。受到陷车事件影响的口罩没心思仔细研读此宅,回来后越发觉得是憾事。

继续向南进入尤溪县城,挺远处就能看见水边有座塔,是卢兴邦于民国二十五年首倡兴建,两年建成,名为“福星塔”。塔高二十五米,塔身平面为八角形,立面分七层羊檐,每层辟一门,设三龛,周围钢筋混凝土护栏,已经无法近前更无法登塔。塔身有装饰性镌刻和精美壁画,并配有对联。有趣的是,四大金刚形象挺猥琐,而且旁边都配有美女图案,不知何故。

县城中心部分很简单,只有两条大路。随便寻家快餐店之后,就去寻找建设西街的“金鱼井”。此井北宋大观年间由县通驷坊人黄声出资修建,距今一千多年历史。据说金鱼井形如石斛子,泉水甘冽,大旱不竭。在其正上方与人等高处石墙上,镶嵌着小石龛,龛内浮雕着佛陀神像,造形极其古朴,盘脚而坐,庄重肃穆。然而,此井旧址尚在,上面已经修了马路,路边的文物碑前已经是小贩的摊子。虽有小石阶可以下去,但阴森的地道和茅厕的味道让口罩打消了念头,还是去河的另一边寻找朱子遗迹更具吸引力。

对岸一排建筑中,最引人注目是南溪书院。书院古朴庄严,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

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书院左侧有粗大古樟二株,枝干参天,高三十多米,相传为朱熹幼时所植。

附近还存有朱熹于宋乾道七年回尤溪时手书、民国初年翻刻的“韦斋旧治”石碑等古物。可惜博物馆当时没有开门,口罩在近处的白鹤楼转了转,即驱车前往十五公里外的新阳镇双鲤村,那里有闽北近代传奇人物卢兴邦于民国十一年建造的住宅,卢氏最风光时候曾独揽闽北廿二个县的军政大权。

卢兴邦出身卑微,当过匪、反过蒋、剿过共、抗过日,官至国军中将。他在民国十年发迹后,就把家从团结乡七尺村朱源里自然村迁到新阳镇双鲤村,盖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卢氏公馆”。之所以选中双鲤建宅,就是因为卢兴邦听说这个地方风水好。面前溪中的两块巨石,犹如欲跃龙门的双鲤;周围的山势如同五牛竞奔,寓示将来可以飞黄腾达。为守住“风水”,他硬是叫人依土填方,将宅后的山凹堆起一座人工山包;嫌房前道路人来人往破了他家的“风水”,便强行将房前道路改道。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面河,四周群山环抱,绿水缠流,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下堂(山门),三厅堂之间留有四方丹墀,左右各有三间厢房相连,周边为廻廊,三厅堂左右两侧各有两幢横厝,由六个过水亭相衍接。主体房屋为悬山顶建筑,四面筑有围墙。

下堂正立面左右两旁,各建有一座对称的“姐妹楼”,为卢氏小姐诗书女红用房,颇具气派。故居整体为土木砖石结构,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主体建筑多为近年重修,里面陈列诸多卢氏兄弟的介绍和发迹史。重修后的建筑看上去较新,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是他们在七尺村的祖屋看上去更为古朴,只是那几公里的狭窄山路确实不易行车。

卢氏位于七尺村的祖屋叫做“余庆堂”,为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由正厝、扶厝和横厝三部分所组成。纵向依次为正堂、中堂和门头仔所组成,正堂分明间、次间、梢间,通进深二间。

明间置有神龛,上祀土地、观音神像。次间为客间,梢间为寝室和杂什间等。中为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中堂前为前埕,外筑围墙,上以青瓦覆盖,中间部位则置以翘角墙帽。左前角处盖一歇山顶的门头仔,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正厝左右各建一栋扶厝,分别以三个过水亭连接。右扶厝之外再建一栋横厝,面积较扶厝大,系卢兴邦打勤杂的顾工们所住。现存建筑为卢兴邦发迹后重新修葺的,整体结构显得小巧,保存基本完整。

该厝的窗花别具一格,主要内容有四喜梅花、蝙蝠麒麟、鹿(禄)竹(足)双庆、双喜临门和鱼龙(即龙头鱼身)及得胜双旗等。老宅前有小河从左往右向东而去,故特在厝前从右侧引一清泉从右往左再通过门前绕一弯,汇入青印溪,形成双龙戏珠之势,应该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

太阳西沉,恰好斜照西南方向的卢氏祖居正门,在如此和煦的斜阳下,老宅、农田、小路所形成的乡村风景又多了一分诗意。不过,阳光虽好,阻止不了大风,口罩的海钓计划再度搁浅,晚上八点多进入福州已得知钓友们取消了出海安排,于是次日逛了逛福建省级博物馆,就不紧不慢地回了厦门。

三明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