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濮阳游记

濮阳游记

子路祠游记(下)

子路祠享殿内的墙壁上,全是关于子路的壁画,大致叙述了子路的生平重要事迹。
第一幅“负米养亲”,取自《二十四孝》的故事——百里负米。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今本《孔子家语》,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因此里面的故事和庄子里面的一样,可信度不高,当是依据子路的性格虚构的。

    第二幅,拜师孔子。取自《孔子家语·卷第五》。讲的是好长剑的子路,在和孔子一番对话之后,被孔子的言辞所折服,心甘情愿的拜孔子为师。孔子这么多学生,是如何拜师的?后人各有各的说法。子路拜师有其事,但过程当是后人想象的。

    第三幅,侍坐言志。取自《论语·先进十一·二十四章》,讲的是在孔子的引导下,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一起畅谈人生理想。

   第四幅,勇坠三都。取自《左传·定公十二年》:“仲由为季氏所宰,将堕三都。”当时仲由在司寇孔子的支持下,拿鲁国三大贵族——三桓开刀,结果失败。师生们被迫开始了长达11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第五幅,周游列国。孔子和子路进行的、收三桓权力归鲁国君主的政治改革失败之后,周流列国。这是他们的人生转折点,历经诸多苦难之后,博学的孔子最终成为一代先圣。孔子事后总结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如果当时他们改革成功,中国最多就是多了一个象郑国子产那样的贤相罢了。

    第六幅,路见隐士。《论语·微子》中记述了子路两次碰到隐士,一次是耦耕的长沮和桀溺,一次是以杖荷蓧的丈人,这幅想表现的是第一次。但画面中只有一人手持锄头而立,明显失误了。耦耕应该是一人前面牵犁,一人在后面撑犁,两人配合耕地,所以叫耦耕。

    第六幅,治蒲有方。取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治蒲见于《史记》,《左传》和《论语》中未提及。司马迁也只把重点放在孔子临行前告诫子路一些为政之道上。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部的长垣县,在春秋时代是由薄阪邑(也称薄城,即今长垣县城所在地)和匡城(今长垣县张寨乡孔庄村所在地)组成。它北与濮阳市相毗邻,濮阳市古为帝丘,从公元前629年开始是卫国的国都所在地。当时的薄城就是卫国国都南边的重镇,是齐、燕和卫国南下郑楚和周的必经之道。当年孔子师生从鲁国到卫国,也就是在这里遭罪的。

    第七幅,直言谏师。《论语》中子路谏师有三次,一次是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二次是佛肸召,子欲往;三次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前两次,都详细记载了子路的谏语,第三次估计由于避讳的原因,没写子路的谏语,只写孔子被逼急的发誓,估计当时子路说的很难听了吧,呵呵。

     第八幅,虚心求教。《论语》中子路向孔子请教的问题很多。有问行,问政,问士,问成人,问事君,问君子等等。

    第九幅,结缨遇难。取自《左传·哀公十五年》。是孔子遇难之事。壁画中表现的是子路空手站着,三五个士兵逼近,与当时情况不符。据《左传》描述,太子是派了两个全副武装的高手,下去斗子路。子路当然手握长剑,只是没有戴盔甲,加之年龄大61岁了,自然敌不过两大勇士。最后倒地临死时,他看见自己的缨断了(由此可见他穿的是常服,不是盔甲),就说了一句经典名言——“君子死,而冠不免。”挣扎着系好帽丝,然后面带笑容死去。

    这九幅壁画,大致叙述了子路的一生。但本人认为,少了重要的一幅——“言平齐鲁”。据《左传》记载,在子路遇难这年秋天,齐国实际撑权者陈恒子派兄长陈瓘出使楚国,经过卫国时,子路特意接见了陈瓘,劝说道:“老天假手陈氏为刀斧,削弱了齐国公室,但最终是他人坐享其成,还是你们陈氏笑到最后,现在谁都不知道。如果说你们善待鲁国以等待时机,不也行吗?何必老恶待鲁国呢?”

    陈瓘听子之后认为有理,马上应允:“好。我受先生之命了!请先生让我回去之后告诉我弟(陈恒子)。”当年冬天,陈桓子听了兄长带回子路的建议之后,马上和鲁国言和。在两国建交的方式上,子贡作为副使参加。看来司马迁笔下的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莫非是从这得到的启发?

濮阳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濮阳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