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遵义游记

遵义游记

春到绥阳——石房子

去绥阳之前并不知道“石房子”,是在温泉宾馆的房间里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介绍,引起了大家兴趣。于是直奔石房子而去。
进入绥阳县城,北郊,很容易就找到了。从一条小路上坡,一堆绿荫环抱的石柱便挺立眼前。
若说它是一个旅游景点,恐很多人会失望、不感兴趣,因为它只是山野间的一堆石头而已。
石房子其实已经不是房子,岁月荏苒,又经搬迁,原先的石墙石瓦均已不见,传说中的石拜台、石神、石人像,石床、石衣柜和石水缸等等石制用具均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荡然无存,剩下这些残垣断壁却风骨犹存,披挂着风雨侵蚀留下百年皱褶,在山野间默然矗立,无声地吟唱着一首石头的历史绝唱。
在横平竖直的石柱间穿行、仰望,我想象当年修建时的艰难,建成后的荣耀,感叹岁月无情石头有情。


石房子又名张公祠,传说是一位名叫张喜山的乡贤建造。是我省唯一保存下来的仿木结构古石房。  
石房子建于清道光25年(公元1846年),距今已有160年历史。房屋为全石结构,所有柱头、柱基、房梁、穿坊、落檐、门匾、大门、地板均为石头凿成,就连柱梁连接也采用木屋穿榫的方式。建筑面积170.6平方米,共6列5间。共有32根长短不一的方形柱头,粗1.52米,最高的6.15米,加上柱基,房高共6.6米。据专家考证:全房总重量300余吨,其中6根石柱上有2000多个阳刻楷书文字,是石屋主人遗训,刻下了建房目的和用途,原是“祠堂”兼“学堂”。并明示后人,把他的各项田间产业收益,用于兴学,在此读书的学生,不仅衣食全免,学业有成者,还将奖励3石粮食。最后立下“如果违反祖训,则断子绝孙”的毒誓,以示决心。


在几根穿坊和柱基上,我找到阳刻的花、草、树、竹、鸟、兽、谷物、刀具、人物等图案,刀法清纯,栩栩如生,很有欣赏价值。


房前立一石碑,刻有石房子兴建搬迁的简介:

至于石房子究竟是如何建起来的,房子的主人张喜山除了留下一个名字,关于他来自何处又去向了哪里,竟无人知道。
我敬仰这石房子,理由有二:
一是其建筑工艺:清代没有起重吊装设备,取材的石料又不在现场,交通工具靠人挑马驮,而石房子石柱石穿枋之间的屋梁排列如此整齐,横梁均为榫头穿窦,不用任何粘合物质,榫卯的房屋结构到今天依旧丝丝入扣地嵌在一起,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如何运输、吊立、穿榫的?工匠们的聪明智惠实在令人敬佩。
石房子的建筑工艺、石刻艺术和公馆桥一样,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是基石上刻的双凤朝阳:


二是其修建目的:在那个时代,在黔北穷乡僻壤的农村,就能以兴学为目的建造这样一座房屋,并在石柱刻上遗训,奖罚分明,可见主人对文化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崇尚,它传承出来的重要信息,便是“为民者,当读书进取自强不息”。

张喜山是何人已无法考证,但他留下了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石房子,也给“诗乡”绥阳县留下一份深厚的石文化遗产。人生在世能留下点东西遗传后世,也算是活得其所了。

遵义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遵义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