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黔南游记

黔南游记

走进格凸河


我们的车在格凸河风景区大门口停下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
“格凸”一词为苗语,意为“跳花圣地”,原先是叫“格beng”(这个字在任何字典、词典、辞海甚至古老的康熙字典中都是找不到的,写法是在一个井字的正中间方框里打一点,象征一块石头扔到井底发出的声音,和“蹦”字同音),因为找不到这个汉字,现在便成了“格凸”。
格凸河国家级风景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离我居住的省城贵阳161公里(若走高速路,是180公里左右,距安顺76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风景区。
“五一”黄金周,避开人们蜂拥而至的那些闻名而成熟的景点如黄果树、龙宫、遵义、西江苗寨、织金溶洞……等地,参加弟弟的几位同学组成的自驾车队,奔向神奇美丽的格凸河。
五月的天艳阳高照。早晨9点半,出金关收费站,上贵州路况最好的贵黄高速公路,经红枫湖、安顺南,大约一小时后,出高速路进入省级公路,继续南行约三小时左右,抵达紫云县城。弟媳的朋友在县城为我们定好了午饭,品尝了非常好吃的紫云特色菜“油炸麻石鲨”,又香又脆,名不虚传。
饭后车队直奔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现已正式列入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首批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格凸河景区。

景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分为大穿洞、小穿洞、大河苗寨、黄家湾等几个景区。她集岩溶、山、水、洞、石、林之精髓,融雄、奇、险、峻、幽、古为一身,以一幅完美的风景图画呈现于世,有保存完好的晚二叠纪——早三叠纪地质地貌,其典型罕见的喀斯特地形属稀世之珍。
假如把黄果树景区比作风情万种的少妇,那么格凸河便是深闺中含羞待嫁的新娘,虽然外省旅行社尚不太熟悉她的名字,而在贵州省内早已名声雀起,尤其是景区内能够徒手攀岩的苗家“蜘蛛人”。
一、燕王宫奇观:
景区门票40元/人。进门后乘坐公园电瓶车(环保要求,不允许开车进入景区),每人11元。其实大门至码头仅2公里左右,若不赶时间,根本不用坐电瓶车,步行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
码头船票20元/人。这是不能省的,因为去燕王宫、盲谷、穿上洞、大河苗寨、天星洞等景点必须乘船。

时逢黄金周,码头上等船的人很多,专门有景区工作人员维护秩序,每船只能上十二个人,绝对不准超载,并且上船后导游马上会要求游客务必穿上准备好的桔黄色救生衣,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排队等了大约一小时,轮到我们上船。此时已下午四点多钟。

游船顺清澈见底的河水往下游,高耸的燕子岩迎面扑来,似乎张臂迎接拥抱我们,岩壁陡峭,上下各有一个很大的溶洞,上面那个叫做“穿上洞”,穿通山体,可以看到洞另一边的天空,下面靠近水面的那个洞就是燕子洞,又叫燕王宫。整个山体经大自然数万年雕琢,成就一幅壮观的巨幅山水画。

几分钟后船到对岸,换乘另一艘游船,跟着伏流进入燕王宫。
燕王宫高116米,宽25米,全长约12公里。成天然拱门状,完全就是一座深山里的凯旋门。
洞中是一个二百多米长的湖,水深莫测。洞口与河面垂直,清澈的河水往洞中源源不断地流去,倒映着洞顶的岩石和周围的树林,幽深宁静。

进洞,空气马上凉下来,洞内峭壁凌峋,顶部有许多密集的燕子巢穴,无数燕子栖息在这幽深安全的洞中,早出晚归,繁衍生息。
船行数十米后,从洞顶坍塌下来重叠堆积的数块巨石拦住了去路,洞顶现出一个椭圆形天窗,阳光拧成一支巨大光柱从天窗斜钻进来,将洞内石壁晃得忽明忽暗,变幻莫测。这便是国内最深的碳酸盐岩地的巨大竖井,深370米,宽200米,当地人叫它“通天洞”。河水在此绕过河中间耸立的礁石,撞裂成无数水花波浪,相互拥挤着、追赶着冲向洞内漆黑的更加深邃神秘之处。

导游小王是位当地的布依族姑娘,长得算不上漂亮却非常淳朴。
她告诉我们:里面还非常大,有亚洲最大的岩溶洞庭,尚未完全开发,客人们留点遗憾好下次再来。
二、格凸河精灵:
折转船头往外,接近洞口,登上岩洞左侧的一块巨石,上面已有十几个人,正仰着头观看格凸河一绝——崖壁上的蜘蛛人徒手攀岩表演。

苗族人攀岩一说源于洞葬,而洞葬又有很多神秘传说和想象。另一说是为了到燕子窝里面去掏燕子粪,那是最好的天然肥料。
无论源于何因,能够不用任何保护措施和器材,二十分钟就徒手攀上一百多米高的绝壁,恐当今世界也是绝无仅有。
对面大约一百多米高的峭壁处一面小红旗在昏暗的光线下非常惹眼,一个红点正从那里往下移动,下部离水面大约几米高处,另一个红点正迅速往上方攀援。

小王告诉我们:上面那个就是老蜘蛛罗发科的徒弟黄小宝,是个腿有残疾的人。下面这个是格凸河唯一的女蜘蛛人,老蜘蛛罗发科的女儿罗登平,才23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此时天色骤变,洞外起了狂风,洞内光线极暗。看不清楚他们的脸和手脚,只看到两团火红色沿相反的方向快速移动,如履平地,像两只巨型红蜘蛛顽强地在绝壁上编织他们的梦想。
上面的红蜘蛛突然一跳,从一块巨石上往下滑落,站在礁石上的几十个观众不约而同地惊呼,谁知他一只手臂挂在头上方的石缝中,整个身子随风悬空在崖壁上晃来晃去,左右摇摆,我们的心也随着他的身体揪得紧紧的。十多秒后,他才固定在崖壁上。
导游解说:这是他故意玩的惊险动作,意在表演他的技巧。
叹为观止!
大约二十分钟左右,两团火交换了位置,各自固定在相反的地方。下面的红蜘蛛挥手向礁石上的观众们致意。很快,爬到顶部的女蜘蛛人就已回到悬崖下面的一块凹石上与他会合。
曾经在许多媒体上读过格凸蜘蛛人的有关报道,如今亲眼目睹两位蜘蛛人的风采,不能不惊奇赞叹,由衷地敬佩这些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苗胞的勇气、胆识和智慧。
暗暗赞叹:这哪里是人,分明是格凸河的精灵。

大家看得入神,没注意此刻洞外早已是另一重天,阴暗得看不清景色,游船来接我们出洞,因人多,我们的人只上了一半,另一半得等下一班船。在洞外等候同伴时,突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树叶沙石在空中狂舞,又载着风落到河面,迅速沉入水底。天像个漆黑的巨大锅盖扣在头顶。
我吓得拉着老公躲到一块巨石形成的凹洞里。
抬眼望去,燕王宫洞顶灰蒙蒙的天空中数万只鹰燕密密麻麻,迎风飞舞,忙碌地进进出出,一会儿翅膀掠过树尖,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除了地点不同,这情景再现了高尔基在《海燕》中的描写: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风稍小时,船工把我们的人又送了一船出来,才知道刚才那阵狂风差点掀翻了他们的船,弟弟的裤腿都全被卷起的水浪打湿,好在船工极有经验,才化险为夷。
安全就好,出来了就好,赶紧向码头赶去。狂风夹着雨点大颗大颗地砸下来,我们慌乱地上了船,很快向对岸驶去。小王告诉我们,已经接到景区领导通知,为了安全,今天不能继续游玩了,明天可以凭今天的票继续玩,不用再另外购票,她还来给我们导游。
人不留客天留客呀!我们才玩了一个景点,如此新鲜刺激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还有多数景点没去,自然不肯回家,何况景区管理处如此厚到淳朴通情达理,同意我们明天继续用今天的票再进去玩,这在其他任何景区恐怕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冒雨回到景区大门不远处新建好的“格凸山庄”,老总是熟人,安排我们一行住下,条件还不错,最开心的是24小时有热水供应,可以洗个舒服的热水澡。
电视机只能收17个频道,和省城贵阳的七十多个频道相比,确实差很多。
农村人向往城市,是向往城市的现代文明,而城市人向往乡村,是向往乡村未遭现代文明污染的原生态环境。
各有所求。
乡间的夜晚,又下着雨,除了雨的沙沙声,没有别的任何声音。也没处走,早早地睡了。
三、穿上洞与盲谷:
第二天一早,雨过天晴。
经过一夜的大雨洗涤,空气无比清新,满山的绿叶和青草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非常舒服。
格凸山庄离景区大门只有大约几百米,站在山庄能看得见大门。旅伴们还在吃早饭,昨天匆忙进去没来得及细看,难得今天有时间让我仔细端详。独自往大门步行过去。发现大门上居然没有景区名称,真是太可惜,须知,外地人来游玩,是很想在具有标志的地方拍照留念的。
大门两侧的对联倒是概括了景区特点:
走进紫云赏天下奇景与绿色同行
步入格凸品景中茅台和山水同醉

正品味这对联,我们的人到齐,又乘电瓶车到了码头。因为早,游人尚少,导游小王果然遵约在码头等我们,马上登船过河,上了岸,小王领着我们开始攀登“盲谷”和”“穿上洞”所在的耳桶山。
“盲谷”,是地质学上的称呼,也就是四面封闭没有出路的山谷。
格凸河的盲谷,是全国保存得最好、最奇特罕见、位置最高的的古河道遗迹。它是一个条形凹地,长约1公里,四壁是三四百米高的绝壁,是早期地下河顶板崩塌后形成的。盲谷内是一个封闭的野生世界,几乎无人敢冒险下去。
据专家考证,贵州在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晚二叠纪末期至早三叠纪初期,发生了全球性的海侵,使贵州的很多地区形成了神秘奇绝、壮观秀丽、科学与美学价值都很高的典型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
格凸河景区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兴奋地沿石阶向上攀登。
石阶大约两千多级,石块砌成,虽然还湿漉漉地,但不难走。昨晚一夜雨,山水都洗了澡,空气里满是草和树的气味。远山近峰青翠葱茏,绿得透明。仰头望见大穿洞崖壁上无数早出的燕子凌空飞舞,或迎着朝阳直冲云霄,或斜刺里剪翅直下,同时“啾啾”地鸣叫,组合成一支清新嘹亮的苗家飞歌,从绿色山谷中直上云霄,有趣而壮观。
至山半腰,回身远眺,绿色的格凸河在两岸群山夹峙中蜿蜒温柔地从远方流来,几只载着游客的船破水急行,在身后河面上划出一道三角形波纹,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辽阔壮丽,风光旖旎,紫气东来,云蒸霞蔚,正应和了“紫云”二字。

美!真是美极!
许是登过太多的险山峻岭,穿上洞的山路我并未觉得艰险。一路上见很多外地人大汗淋漓气喘如牛,甚至有人想打退堂鼓下去,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甘,世界上有无数高山,但最难以征服的山其实是自己。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驻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者志不能至也。”
最美的景色往往在人迹罕至之处。
登上山顶,眼前如一把硕大弯弓,又如一架天然鸿桥的巨型洞口坦现眼前。由洞口进入,洞内长百余米,宽约70米,高约50米,据说飞机可从中穿过,洞壁和地上长满了各种亚热带珍奇灌木及藤本草本植物。洞两头均敞口,可见另一头的洞外蓝天白云绿树成阴。立于洞中,大声说话会有回声,人在洞内渺小如燕雀蝼蚁。
这就是“穿上洞”。
脚下226米深的地方,是昨天乘船进去观赏蜘蛛人攀岩的燕王宫洞口,昨日在极高的头顶飞翔的大小飞燕,今日却在脚下穿梭或身畔缭绕,与昨日恍如隔世。忽而一股奇香扑鼻,细细寻找,原来是洞外小径两旁灌木丛中的“糯米草”、“野花椒”发出来的。
穿洞而出,耳畔有不知何处发出的隆隆水声,环顾寻找,原来是从峡谷深处一个敞开的豁口中传出来的,小王告诉我们:这就是昨天我们在燕王宫中仰视的“通天洞”洞口。
沿湿漉漉的山间小道前行,两旁竹林茂密。尤为奇特的是,这些竹林与山下的不同,竹干看似圆形,手摸却是方形,因此叫做“方竹”,是非常罕见珍奇的植物。

穿过方竹林,小路尽头,便是“盲谷”边缘。
小王说:沿我们站立的崖畔再往高处攀登,在极高远处还有一个叫做“脚杆寨”的地方只有两户几乎与世隔绝的苗族人家,但路太艰险,不能再往前走了。
望着脚下长条状的盲谷,四面峭壁卫护,原始森林、乔木、藤本植物、野芭蕉林、棕竹林、方竹林成片覆盖,深不见底,不时有团团白雾从谷底冒出,在山半腰飘来飘去环顾缭绕,将峡谷映衬得更加神秘莫测。这个原始珍稀的动植物王国里有多少未能现世的生命之密尚待科考人员、地理学者、洞穴探险家、旅游者和背包客们前来探究?
四、意外的彩虹:
休息片刻,往回走。
下山似乎轻快许多。一路拍照、说笑着,穿越穿上洞,沿原路很快返回。
偶然回望刚才的路和穿上洞,猛然见崖顶蓝天上一轮半圆彩虹凌空飞架大山两侧,无数鹰燕在彩虹中穿梭飞舞,彩虹圆心附近又是一圈五彩光环,形成一大一小相套的两个同心圆。圆心靠近山巅处露出一抹奶白色光芒。
惊呼,众人仰望,纷纷拍照,想不到久居城市多年未见到过的彩虹,竟在这深山幽谷中离我近在咫尺,亲近明晰,触手可及。

格凸河太仗义太大气了,竟如此善待我们这些远道的游客。
山路上一位苗族农家女子在卖煮熟的鸡蛋,见我如此兴奋,问:
这彩虹我们这里经常有,你觉得我们这里很好玩?
我答:当然啦,我看到很多从未见过的奇人奇事奇景咯。
她笑:好多人都说不值得,以后再也不来了呢。
我说:各人的眼光不同,当然感觉也不同嘛(不敢说见仁见智之类的话,担心她听不懂)。
她又笑,说出来的话却让我吃惊:那些人根本不会欣赏,他们只晓得享受,那里看得懂这山和水,这花和树美在哪里哟。
她弯起的嘴角和眉眼中分明写满了自信和自豪。
是呀,美无处不在,但她藏匿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需要自己去寻找、发现。
一边咀嚼着她的话,不觉已到河边,上了游船,在清流中往上游驶去。
五、夹山一线天:
乘船逆流上行,两岸山岭峻峭,树木丛生,层峦叠翠,碧水中流,轻舟渔歌,如行画中。两岸树木各不相同,右岸的树木大多非常奇特,每棵树长到半人高就从分开成两棵树继续长,像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或夫妻,故当地人叫它们“夫妻树”。
左岸则是灌木丛掩映着的一条曲折山路,是大河苗寨和外界的唯一通道。
行至“夹山一线天”,只见绝壁孤峰上枯藤古树丛生,“夹山”峭壁斜插河中,与对面的悬崖对峙,将天空挤成一条线。

小王告诉我们:听老人们传说,大河苗寨有个苗族姑娘阿花和一个叫长生的青年相爱,但因非同族不能通婚,族长带领族人要抓他们来惩罚,他们逃到山顶的一个洞中躲藏,突然河水猛涨,被困在夹山上七天八夜,夹山被汹涌的河水泡得倾斜了,族人被吓得退回寨中,他们乘顺水飘来的小船远走他乡,因此这座倾斜的山崖又叫做“情人岩”。
船至美丽幽静的沙洲湾,沙洲上有苗胞卖甘蔗、炒南瓜籽、红薯和烤鱼等。尤其烤鱼,是从清冽的河中现打上来烤熟的,喷香扑鼻,新鲜诱人,从旁走过,苗家男女憨厚地浅笑着轻声呼唤,很多游客经不住诱惑,垂涎欲滴,在苗胞们的烤炉前大快朵颐。

六、大河苗寨-世外桃源:
经沙洲湾进大河苗寨,直觉得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再浮躁的心也会逐渐宁静。
格凸河从村前缓缓流过,苗家女在河边洗衣裳。寨中田园交畴,群峰环抱,竹林丛生,苗家人随竹居,就地取材用竹子、树木、茅草和石板修筑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三三两两地散落在田园中树丛中。
信步寨中,不时听到织布机唧唧复唧唧,不紧不慢地低吟浅唱。

寨前晒坝上一群苗族青年男女衣着绚丽,正随鼓乐欢快地跳着号称“东方迪斯科”的苗族舞蹈“竹竿舞”、“板凳舞”、“芦笙舞”,许多外地游客围观,兴趣盎然,有的忍不住跑进舞队中一试身手,难免被竹竿轻轻夹住脚踝,欢笑着退下场来。


寨子背后的峰丛中,有一奇峰气宇轩昂地突兀而起,如同宝剑直指天穹,便是著名的“苗王剑”。
小王向我们讲述着苗王剑的美丽传说,带我们穿寨而过,山道上朵朵刺黎花笑脸相迎,蜜蜂在花蕊里辛勤劳作不知疲倦,像勤劳的大河苗寨村民。

翻过一个小山丫,一汪湖水如高原明镜般在眼前一亮,苗寨叫它“变色湖”。适逢旱季,变色湖里水位较低,呈黄绿色。小王说,这个湖是大河苗寨村民们的生命之水,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湖对面有几个泉眼,源源不断地补给湖水,常年不干,冬季湖水呈红色,夏季绿色、春季黄色,四季演变,多姿多彩,而且湖面高于苗寨40多米,却会自动调节水位,从来不会淹了寨子,衣服泡进去不用肥皂也可以洗得很干净。

返回苗寨时,一位老妪在道旁放牛,见我用相机拍那刺黎花,笑问:你照它作么事?这里满山都是,若喜欢,我挖几兜给你带回去。
我笑答:带回去我养不活它,岂不可惜?它的根子在这里,只有长在这里它才能这么好看。
老妪会心地笑了,笑得纯净、平和、慈祥。

大河苗寨的村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安静的寨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勤劳善良,深居简出,自给自足。他们的脉搏和周围的山川河流同步跳动,自然安祥平和地存在于天地之间,构成最和谐的原生态文化。
午饭是在大河苗寨一户苗家吃的,地道的农家饭,属于“粗茶淡饭”,却让我回味良久。
看得出来,日益增多的游客,给这个深山里的苗寨带来了欢乐、幸福还有希望。

饭后小王告诉我们:因为现在还是旱季,河床水位太浅,无法驶入上游的天星洞景区,那里就是神秘的苗族洞葬悬棺所在处,加上时间关系,我们无法再前往,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个再来的理由。
七、未竟的一个念想:
格凸河景区除了我此行去过的大穿洞景区、大河苗寨和未去到的天星洞景区,还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在网上有很多描述的“最后的穴居人家”,海拔1300多米的“洞中苗寨”——中洞。
导游小王告诉我们,去中洞还有很远,要出了景区从另外一条路乘车走几十里,到小穿洞水电站,再从那里爬山,经过下洞,才能到中洞,路非常难走,这次肯定去不了了。
中洞也是一个地壳演变自然形成的巨大溶洞,居住着16户人家60多口人,还办得有学校。原本是苗族同胞的祖先为了躲避土匪而住进的,那里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溶洞掩藏在树木竹林中,很难被外来人发现。于是他们祖祖辈辈地在这个相对“安全”的洞穴里艰难地生存繁衍、背负着难以想象的贫穷困难。
在门票的简短说明中我看到“您还会欣喜地看到洞中苗寨的苗族民风民俗、苗族杂技队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苗家姑娘优美的歌舞表演、……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与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完美的融为一体”的介绍。
对于这样的介绍,我无权妄加指责,它的初衷也是为了真实地推介格凸河景区的美好诱人之处,无可厚非。
但其中“洞中苗寨”若是指格凸河中洞的苗族穴居人家,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隐痛。
我实在不同意将中洞的穴居人家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来推介,我们需要展示给国人、外国人、所有人的,并不是我们贵州的贫穷和落后,我们实在不应该把苗族同胞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这种原始居住环境当成新时代的“天方夜谭”,当成让人猎奇的目标。
曾经在我省作家何光渝先生2002年12月出版的报告文学集《走进阳光——寻访最后的穴居人家》中,读过关于紫云水塘镇格beng村中洞组,也就是现在的格凸村中洞的详细描述,曾经在读的过程中深深地为这些生长在大山深处、在恶劣的居住环境中坚韧顽强地生存的苗族同胞们极贫的生存状态吃惊震撼、唏嘘不已、潸然泪下,同时也为他们追求文明、追求阳光的渴望而感动、感慨不已。
何光渝先生的文章中说:“我的确不知道,如何去叙说这一切”。在他的“开头的话中”列举了一个对比:在他为贵州的穴居人口生存状态的寻访近半年的奔波即将完成之际,北京紫禁城一隅,金碧辉煌的昔日宫廷中正轰轰烈烈地举办一场世界三大男高音表演的“世纪之唱”,“可容纳三万人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而这些座位的票价,按等级依次为每张人民币13280元、8964元、3984元。”而何先生“正在寻访的穴居人家,绝大多数人家的人均年纯收入不超过200元。”(《走进阳光》P2)
按国务院某领导在一次记者招待会的谈话中的贫困标准“人均年收入不超过625元”计算,“即使6名贫困农民一年365天不作任何消费,他们一年收入的总和,仅仅能够买到一张紫禁城‘三高’音乐会的‘后排票’;而对于贵州极贫的穴居人家来说,那一张‘后排票’至少相当于他们20个人一年的收入,换句话说,那将是他们一个人苦熬苦挣20年的全部所得!”
在同一片星空下,在同一个太阳下,“竟有如此天壤之别的别一样人生,别一样活生生的生存状态;更有那样一些为改变某种生存状态(比如穴居)而含辛茹苦、奋力工作在最基层的人们。”(《走进阳光》P3)
即使在这样艰苦极贫的生存状态下,穴居的苗胞们依然没有放弃对文明、知识、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他们的“穴居”洞口飘扬着五星红旗,他们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办起了洞中学校。
读到这巨大反差,在我心中累积成一个隐痛,也因此怀了一个悄悄的念想:若能有机会去到这个“洞口高扬着五星红旗”的洞中,我能否为他们做点什么?
距何光渝先生2001年3月寻访中洞穴居人家,至今已经整整六年时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居住的城市在高科技的生产力推动下飞速发展,早已今非昔比,那么中洞呢,这个古老忧伤的神话是否还在继续?
怀着这个六年的隐痛和念想,我非常想去看看那面高扬在穴居洞口的五星红旗。但未能如愿。
无需去详细复述何光渝先生描写的穴居人家的贫苦状况,毕竟我写的是游记而非扶贫动员报告。
也许我过于多愁善感,也许我太杞人忧天,也许那些穴居人家早已搬出洞穴,现在展示的只是他们曾经的贫困和艰辛,何光渝先生描写的景况早已如大小穿洞、盲谷、悬棺一样成为历史遗迹。
如此画蛇添足地加上这段文字,除了表达我对将“穴居人家”应否作为“景点奇观”加以展示的意见,还希望被格凸河奇特美妙的自然景观吸引而愿意前往的善良的人们,别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观赏他们无奈的极贫穴居,实在要去,记住一定带上一点书籍、笔墨本子、学习用品,送给那里的孩子们,那是最后的穴居人家未来的希望。买一点他们手工制作的竹杖、根雕、草药,别讨价还价,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给他们一些实际的帮助。
我想,我应该还有机会去完成这个未竟的念想。
八、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格凸河景区还正在开发和建设中,尚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
景区内卫生间很少,游客不太方便;景区至码头的道路上可供游人休憩避雨的地方也很少,一旦遇到下雨,游客如未自带雨伞,就只能挨淋;燕王宫码头维持天然的小路,缺少保护措施,行走不便;大河苗寨的卫生设施和状况尚待改善……
但瑕不掩瑜,这些瑕疵掩盖不住她的秀丽天成、奇特壮丽,掩盖不住她的科学和美学价值。这块深山碧玉终究会有人赏识。
天然奇特并且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无疑是上天赐予紫云的一个金矿,它被掩埋得实在太久了。随着它的含金量一天天被发现和开发,前来淘金者会越来越多。
旅游业将带动许多相关产业,将给这片昔日端着金碗吃穷饭的地区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为这里及早尽快地脱贫致富创造契机和希望。
她囊括了全部喀斯特地质地貌,无愧于三次到紫云考察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喀斯特专家理查德.麦耶的评价:
“贵州紫云格凸河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

黔南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黔南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