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海东地区游记

海东地区游记

青藏行摄(2):青海瞿昙寺

    乐都县不仅被称为“远古彩陶的故乡”,在该县瞿昙乡马圈沟口,还有一座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著名寺院,这就是有“小故宫”之称的瞿昙寺。
    瞿昙寺距县城南约21公里,是青海省第二大胜迹,在青海2000多座寺院中,它以辉煌的建筑,精美的壁画,珍贵的文物而著称,民间有“看了瞿昙寺,不用去北京”的说法。

     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果丹代”或“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坐落于乐都县南山沈家峡的上游,海拔2400多米,西北靠罗汉山,东南临瞿昙河,河的南岸就是梯田层叠的凤凰山。
    瞿昙寺现址早先是一座小佛堂,是由一位法名为桑杰扎西的僧人修建的。桑杰扎西是从西藏游历到青海的噶玛噶举派僧人,《明史》作“桑儿加查实”,俗称三罗喇嘛、海喇嘛。关于三罗喇嘛修建佛堂民间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三罗喇嘛来到此地时,身后的罗汉山松柏参天,门前的瞿昙河畔杨柳荫浓。三罗喇嘛感动于荒野之中竟有如此灵地,遂高诵佛号,停杖憩息。临行时忘携禅杖,待回身去取,却见禅杖已在泉边扎根,长成寺前高大的珍珠树。三罗喇嘛便在这里修建佛堂。下图是瞿昙寺寺门。

    明初,政权根基未稳,朱元璋一方面对西北蒙古贵族及各族官吏进行招抚,另一方面派兵进军陕、甘、青地区。1370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进入青海东部地区追剿元兵残部,当地一些藏族高层人士也跟着闹事,局面混乱。当时在乐都瞿昙“官隆古洞”中修行的三罗喇嘛,在罕东各藏族部族中享有很高声望,他劝说罕东各藏族部落归顺朝廷,为明朝立足西陲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由此意识到作为宗教势力代表的三罗喇嘛的作用和地位。后来三罗喇嘛去南京进贡,请求朱元璋对他的寺院给与护持和赐名,朱元璋见他“藏扬佛法,忠顺朝廷”,遂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御赐寺额“瞿昙寺”,并拨款建寺。瞿昙两个字来源于梵文“乔达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600多年前的金字大匾至今仍悬挂在瞿昙寺殿前廊内。下图是瞿昙寺高墙。

    瞿昙寺从1392年创建开始及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力扶持,明13代皇帝中就有7位皇帝为瞿昙寺下达敕谕,颁给金、银、象牙图章及封西天佛子大国师等。除明太祖朱元璋书匾赐名“瞿昙寺”外,以后历代亦多次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下图是瞿昙寺全貌。

    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建造过程中(明洪武二十五年至宣德二年,即1392—1427)受到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炽、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大力扶持,正所谓“太祖皇帝肇之于前,太宗皇帝绍之于后”,从拨给建寺资金、派遣太监监督修建,到调遣宫廷匠师、赐送金佛像、敕封寺院领地等,整个寺院的建设无不受到明朝皇帝的关注与支持。此外,三罗喇嘛桑杰扎西还被明朝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是西宁卫的宗教首领。永乐年间,朱棣皇帝又赐三罗藏之侄班丹藏卜“顶净觉宏济大师”头衔,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如今的瞿昙寺,主要是在洪熙、宣德两代扩建而成。明王朝以瞿昙寺为纽带,加强了明王朝与青海地方上层人士之间的领属关系,客观上起到了巩固边防,密切汉藏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下图是瞿昙寺金刚殿内悬挂的“独尊”匾。

    明末格鲁派崛起后,原属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瞿昙寺改宗格鲁派,出现了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转世活佛系统。其中智合仓以该寺开创者海喇嘛为第一世,成为该寺寺主。实际智合仓的转世系统始于康熙年间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的班觉丹增。二世罗桑丹具尼玛、三世噶丹增嘉措、四世罗桑噶桑嘉措曾先后担任搭尔寺第三十六任、五十六任、七十六任法台。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系统的罗桑贡却尼玛和噶扎西嘉措,曾任搭尔寺曼巴扎仓第十五任堪布和塔尔寺居巴仓第三十九任堪布及五十任法台。历史上瞿昙寺曾领属十三寺。下图是御敕瞿昙寺碑。

   瞿昙寺香火鼎盛了近400年后,遭遇了一次重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最有权势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很多藏传佛教寺院都参与了叛乱,然而一年后,叛乱即被川陕总督年羹尧平息。瞿昙寺寺主阿旺宗泽因参与叛乱而被捕入狱,在兰州拘禁了7年之久,封号被革去,领地也大大削减,瞿昙寺从此一蹶不振,如江河日下。而格鲁派寺院塔尔寺此时也早已取代了瞿昙寺,在藏区享有极高的声望。
    1949年前,瞿昙寺寺僧六十余人。1958年后,瞿昙寺成为全省被保留的十一座藏传寺院之一,“文革”期间关闭,1980年重新开放。1983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图是瞿昙寺佛塔。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整个寺院依山傍河而建,共占地约41.36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寺院座落在略呈正方形的城堡内,座西向东,周围有黄土夯建的城墙。总体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并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建筑依次为山门、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佛殿,大殿两侧则对称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寺院地势高低错落,殿宇雄伟壮观,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群。
    金刚殿是前院通向中院的通道,面积160平方米,为清代建筑物,内塑有四大金刚。

    瞿昙寺殿居正中,面积3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平面布局较特殊,前檐设抱厦3间,左、右、后三面砌厚墙,外墙里面砌夹墙一周,构成一圈暗廊,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格局。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年间进行了改建,殿内绘有明、清两代佛像,色彩丰富多姿。悬挂在正间门额的“瞿昙寺”匾,系明太祖朱元璋敕赐。

    宝光殿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居中院最后,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左、右、后三面砌砖墙,四面设明廊,柱间设护栏。殿内遍绘大幅佛像画,大理石佛座上供有宝光天子和胁侍菩萨镏金铜像。

    隆国殿居寺院最后,是全寺最高最壮丽的建筑物。重檐庑殿顶,殿高16米,面积近1,000平方米,屹立在高2.3米的台基上。大殿四面设明廊,两山和后檐砌砖墙。前檐的明间和两次装四抹隔扇,十分精致,与北京十三陵长陵梭思殿的外檐装修同出一范,是明代的杰作。殿内供大持金刚镏金铜佛像,山顶前塑有十八罗汉,墙面绘有巨幅彩色佛画。

  下图是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仿造北京奉天殿。

    除建筑以外,瞿昙寺还有被称为艺术三绝的壁画、彩画和石雕。
    壁画是瞿昙寺的主要珍品。画廊的壁画色彩艳丽,其时代之早、数量之多和艺术之精在全省罕见,在全国亦享有盛名。瞿昙寺的壁画总面积为1523平方米,仅其数量就十分惊人,其中明代早期壁画占79%,余为清代壁画。其中隆国殿内墙壁画级别最高,其内容分为三世佛和藏密宗欢喜佛,画面巨大,高达5.5米,而且全部是沥粉贴金,绘制精美,色彩艳丽。在隆国殿两侧的长廊即民间所谓的“七十二间走水厅”中,有壁画28间、38面,面积约400平方米。南廊中的明代壁画别具风采,与许多寺院壁画相同,早期壁画技法古朴,画面简单,色彩较旧,每段故事标出主题并写有七言赞诗一首。画壁制作先在土坯墙上抹由土、砂、石灰、草麻调合的泥浆,上涂白底,然后绘画,没有发现墙面脱落现象。晚期壁画色彩华丽,景物拥挤,一幅画上人物有多达30余人的。画壁制作先在土坯墙上抹一层草泥,再抹一层用石灰、土、草麻调合的泥浆,再涂白底后作画,个别地方有灰泥和草泥剥离现象。壁画内容除描绘佛祖释迦牟尼自降生到涅槃的全部经历外,还有山石林木、文臣武将、神佛菩萨、六王力士、龙凤狮象等,个个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下图是瞿昙寺两厢廊东壁壁画,是清代所绘。青绿设色,表现当时人们礼佛的情景。巍峨的殿堂,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显得壮丽而繁盛。礼佛的人们或骑马,或牵牛,手提供品,络绎不绝,涌向佛教圣地。画面构图饱满,景物繁复,刻画认真,一丝不苟。近景描写山石、树木及人物活动。山涧飞瀑倒挂,云烟缭绕,山下还有小鹿在活动,突出表现了佛教圣地的繁荣和幽静。远景,围绕佛殿,祥光四射,数团白云飘浮空中,远望犹如朵朵白云点缀着佛宫,烘托佛教圣地的崇高。

    除珍贵的的文物壁画外,瞿昙寺内还有精美的石雕和铜、泥塑像以及明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钟,都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下图是瞿昙寺砖雕。

    瞿昙寺的雕刻装饰手法独到,匠心独具,是同时期,或以后建筑物的雕刻装饰与之无法相提并论的。瞿昙寺的雕刻主要有石雕、木雕和砖雕。从山门的八字影壁到院内各殿的屋檐、屋角、屋脊上的砖刻、瓦当、滴水、吻兽、花草等,每件工艺品做工考究,极为精致。

    瞿昙寺的青瓦吻兽,吻兽以龙为主,装饰非常巧妙,在屋檐角的吻兽只有龙头,看不到与之相配的龙身,但在你细心的游览中感觉不到那只是龙头,其实屋顶已替代了龙身,那鳞次栉比的屋瓦更像是龙身上的鳞片了。

    古老的瞿昙寺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霜雪雨,屋脊上的吻兽如同守护神,忠实的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沉默而威严,透出难以言喻的灵气。

 

海东地区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海东地区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