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通州区游记

通州区游记

马驹桥的清真寺

明建清修,东向一进院落,轴线上有影壁一座,砖砌仿木结构,四坡顶,正面浮雕花鸟,相当精致;礼拜殿三间,进深六间,勾连搭四卷,大式作法,窑殿为四角攒尖顶带绿琉璃宝瓶。殿内原保存线装手抄本《古兰经》,甚为珍贵.还有阿拉伯文经句,以楹联形式书于窑殿两壁。殿前有月台,上置青砂岩制浮雕花卉圆座一件,繁密精美。另有南北讲堂各三间,小式作法。次间吞廊。“文革”间,山门拆除,近年重建,1985年9月,由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他们正做礼拜呢,俺揍是没敢进

始建于明天顺七年的马驹桥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京畿古镇,西北距北京旧城40里。这里有一条大河,今名凉水河,实为魏晋北朝时期和元明时期的永定河故道。河上原有渡口。历史上“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东西二途胥出此渡。车之大而驾者,小而挽者,物类之驮者,人之有肩负者、骑者、步者,纷纷络绎,四时不休。”

相传公元618年前后隋末唐初的时候,大运河北段即水济渠流经凉水河中段,马驹桥一带方圆几十里水草茂盛,于是就成为朝廷放养军马的好地方。为了便于管理,便对公马、母马、仔马(马驹)进行分养分牧。马驹桥附近是放着仔马的牧场,于是将管理仔马的军、民所居住的地方称为“马驹里”。最初只是简单的窝棚,后来才建成房屋,并修起围墙。在马驹里的北面有条河,因河水清凉,被称为凉水河。为了牧马方便,人们便在河上架有一座简易的木桥,它是进出马驹里的必经之地,此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

到了明朝英宗年间,这里已逐渐发展成为京郊东南的一个商贾云集的小镇,由此往西南不远,就是皇家的猎场,叫海子。英宗朱祁镇非常喜欢狩猎,所以经常到海子里狩猎游玩。每次狩猎之后,便经过马驹桥到马驹里逛街看景。

有一年夏季,明英宗在海子狩猎之后,又带着随从去马驹里。可还没过桥,就突然雷电交加,下起了倾盆大雨。没过多大一会儿,前行的一个随从便来禀报,说那凉水的河水猛涨,冲垮了马驹桥,请万岁回宫。英宗一听,很是不高兴,可转念一想,有了主意。都说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我何不借修桥之事,给自己扬扬名?也为今后自己再来此游玩时提供方便。于是对随从说道:“马驹里乃京东南之重镇,应修一座坚固的大桥,以保百姓出行的平安。朕愿出资五百两,重修马驹桥。”几位随从一见皇帝都出资五百两了,也不敢怠慢,于是争相解囊,你出二百两,他出三百两,当时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愿义务设计。由于是皇帝带头集资,加之蒯祥的设计,一座长25丈、宽3丈、九孔石拱桥于天顺八年,即公元1465年建成。英宗亲赐“宏仁”桥。可老百姓仍习惯称之“马驹桥”,一些乡绅土豪也模棱两可地叫它“宏仁马驹桥”。

英宗当时在桥东头建了一座碧霞元君庙。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日是元君诞辰,届时京城士女竞相前往进香。进香的人皆头顶一尊元君像,背负着楮锭即纸钱,有的走一步即拜一次,一路上步步叩拜,走三天才能到庙上。有的走五步一拜,或十步二十步一拜,走一天即到了。沿途旗幡飘扬,锣鼓声噪,十分热闹,足见这座碧霞元君庙的香火之盛。明清时期北京城四郊有五座碧霞元君庙,俗称“五顶”,即东直门外东顶,德胜门外北顶,蓝靛厂西顶,大红门外南顶,草桥中顶。也有说南顶就是宏仁桥头的碧霞元君庙。为什么碧霞元君庙在北京称“顶”呢?这大概与北京进香的人头上都顶着一尊碧霞元君像有关系,或者是碧霞元君在北京被尊为“泰山顶上天仙圣母”的缘故。

正是因为马驹桥是进出北京的大道之一,又有香火极盛的碧霞元君庙,所以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型村落,马驹桥因此出了名,马驹里也随之改叫马驹桥镇。

公元1774年,即清乾隆38年,重修马驹桥和碧霞元君庙,改九孔为七孔,桥南侧修桥亭两座,内立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现残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园葫芦湖边。

1964年,马驹桥拆毁,建水泥大桥,碑亭毁于“文革”。

通州区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通州区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