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韶关游记

韶关游记

粤北风光系列---“禅宗祖庭 岭南名刹”南华寺(二)


南华寺距市区不远,自驾车约30分钟左右可以到达。目前所见寺庙格局,重修于民国23年(1934年),由时任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主任李汉魂资助,著名高僧虚云和尚主持,历时十年,建成殿堂房舍243楹,新塑圣象690尊,使南华寺成为当时广东省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

南华寺的总体布局非常协调,寺庙建筑保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显得古朴典雅,肃穆庄重,气势宏大,雄伟壮观,是广东省最大的寺庙建筑。现全寺总面积约4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为阶梯式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前后七进(北京故宫为九进宫阙)。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殿堂院落贯束起来,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廊庑、配殿建筑,庄严雄伟,整齐对称,封建礼制制度贯穿于建筑当中,表现出严谨含蓄的民族风格和儒家风范,也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整个庙宇黄墙绿瓦,金碧辉煌,绿树婆娑,古木参天,在古朴庄严中更显深幽。

从寺前广场拾阶而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曹溪门(头山门)、放生池(上筑五香亭)、宝林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方丈室等。自天王殿始作封闭,东侧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亦称西归堂)、禅堂、僧伽培训班等。主体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又称九龙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云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惟因和尚舍利塔。

曹溪门是南华寺的第一道山门,重建于1986年,宽22.4公尺、高12.5公尺,以红色建筑为主体,门前挂着“南华禅寺”金字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两旁挂一副金字楹联“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为林得众敬书。门楣牌匾刻有浮雕金龙,雕刻精细。

在山门两旁可以看到两尊大菩萨,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武器,其神态威严,怒目而视,尽职尽责,为佛教界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进入曹溪门之后,会见到一方以石灰石砌成的池子,而池上的八角亭即是「五香亭」。五香亭名称由来是因为佛家有行“五戒”和受“五香”之说,五戒指的是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腥;五得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为见香。显现佛家 “守持本分,珍爱生命,宽恕过错,生和重生至上”的普渡苍生理念,游客或信众在此放生,一般都会请和尚师父在旁诵经,以表诚心。

宝林门是南华寺的第二道山门,两旁各有一个石鼓,门楣则是悬挂着红漆底金字「宝林道场」匾额,门旁楹联为“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充分显示出南华寺为我国佛教禅宗南宗主要道场的特殊地位。

二门内建有宽敞的天王宝殿。此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修,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宝殿。弥勒佛塑像坐于天王殿正中屏墙神龛之上,面对山门,肩搭布袋,手托瓦钵,体宽肚凸,憨态可掬,笑眯眯地看着每一位跨进殿里的游客,真有意思。当然,他并非印度传入的弥勒佛真容,而是我们中国化了的弥勒佛。据说是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又称为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他圆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便将他的塑象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南华寺弥勒佛神龛两边楹联为“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甚么来由”?楹联幽默风趣,看似难解,实际上却表达出一种透彻的领悟,揭示出的正是世人在滚滚红尘中摆脱不掉欲念的困惑,以及封建文人那种愤世疾俗的傲气和洞明世事、颇不得志的无奈。
殿内两侧,屹立着体态魁梧、身着铠甲的四大天王像。
神龛背面为佛教的护法天神韦驮塑像,韦驮面北直对大雄宝殿,注视宝殿出入行人,又称为护法菩萨。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原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担负着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重任。真谓是“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天王宝殿后面院中,东西两则分别为钟楼、鼓楼,建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重修。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挂着宋代铸造的万斤大铜钟,图案美观,字纹清晰,铜钟的声音洪亮,击则传闻数里。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出那种与世无争、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的寺院生活。

大雄宝殿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明清两代及1934年皆有重修,大雄宝殿高16.7米、宽34.2米、进深28.5米。是南华寺最大型、也是最主要的古建筑,是寺院举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所。

殿内正面供奉着高8.31公尺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消灾长寿佛等三尊贴金大佛,形态端庄慈祥,释迦牟尼两侧还分立两位徒弟阿南与迦叶,面目慈善,令人自生敬意。左右两壁及后壁,是泥塑彩绘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五百罗汉像,神态各异,容貌逼真,栩栩如生,令人感觉非常壮观。这些泥塑彩绘罗汉像以泥塑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为背景,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佛教“苦海远边,回头是岸”的深远寓意。大雄宝殿前有月台,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飞檐饰坐狮,顶用双鱼吻,门窗为格子式。
三尊大佛像背后是站立于鳌头,左手倒持净瓶,右手轻执柳枝的观音菩萨塑像。观音法相慈祥和蔼,姿容端庄;海面上水波粼粼、漩涡滚滚、浪花点点,使人如临南海胜境,故又有“南海观音”之称。两侧侍立善财、龙女,法像庄严。后壁为泥塑彩绘的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

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棵枝叶繁茂、高大粗壮的菩提树,传说是印度高僧智药三藏从西域到中国传教带来的,亲自栽在南华寺前院。后经六祖慧能大师精心培育,代代僧人精心护养,使其延续至今,常青不衰,如佛光普照人间。菩提树叶的造型很美,清晰的叶脉,叶片略圆,煞是好看。尖尖的叶梢,细细弯弯的叶把,越看越有味。
从大雄宝殿后面拾级而上,可见单檐歇山顶的藏经阁。为清康熙六年(1667年)和1933年重修,两层,四周辟廊,单檐歇山顶。内藏经卷多为历代帝王所赐,十分珍贵。

灵照塔初建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为木塔。宋朝时改为砖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塔呈八角形,五层,正面有券门可入内。一层供奉着地藏菩萨,另塔内辟有螺旋形阶梯直到塔顶,每层每面均有卷门和小窗,八柱攒尖顶,上置大型铜铸净瓶及铁铸覆盆。按说无七不成塔,灵照塔却只有五层楼,据僧人介绍,因为灵照塔另两层楼存在心里,指的就是天与地。

祖殿位于寺庙的最高处,明弘治三年(1490)重建。清代及1933年均进行过理修。殿为重檐歇山顶,分二层,两侧及其后辟廊。

殿内供奉着公元714年迁回南华寺的六祖真身及衣钵,在香烟袅袅的宝座之上,六祖宝相庄严,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颧骨较高。眼观鼻、鼻观心,可以看出这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气质。1200年的岁月匆匆流逝,唯有禅宗精妙的教义伴随着他的形象,与世长存。
在六祖真身两旁还供奉着憨山大师和丹田祖师的真身,在左右两边墙壁上镶嵌了29块石刻,按照禅宗典籍的记载,刻有29位慧能的继席贤僧的画像。六祖殿内两侧,分别陈列着六祖慧能当年用过的器皿和唐代女皇武则天赐给他的袈裟。袈裟上的1000个佛像和20条神龙都是用金丝绣织而成的,同时还陈列着历代皇帝给南华寺的圣旨、诏书。

从后门步出寺院,眼前尽是密密匝匝的参天古树。在这满山遮天蔽日的大树林中,静得似乎可以感觉到森林的呼吸声。那些粗大苍劲的树干,下半截大都老得光溜溜的了,有的则披挂着蔓生的藤萝,在山风中轻轻飘拂。有九棵据说是生长了几百年的水松树,树梢直指苍天,在一片苍翠中,孤傲挺立,格外抢眼。仰头望去,头顶的蓝天被树荫遮蔽得一丝不剩了。三伏天游客至此,会觉得浑身的暑气尽除,肌肤清爽。

沿着水泥铺就的林中小径,踏着枯枝落叶,朝密林深处一直走30米左右,就可以看到幽静的九龙泉(又名卓锡泉)。

登几步石阶,经过花岗岩石牌坊,便可进到九龙泉边。两侧壁由许多石碑砌成,碑上完整刻有六祖慧能的《坛经》.

正面是一石壁,石壁经过雕饰,一股清泉从龙口中涌出,哗哗落入其下石池之中。

清晨的宝林山,薄雾已开,天色微阴,风儿四起,山鸟清鸣。据说当初六祖欲浣洗五祖弘忍所授之衣,寻找美泉,见寺后林气葱郁,乃振锡卓地,有泉涌出,故后人名之卓锡泉。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