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江门游记

江门游记

树高千丈,叶落碉楼(一)

 自从听说开平碉楼、在电视里看过开平碉楼以后,一直有一种十分好奇的心情。普通乡村,甚至荒郊野外,鹤立鸡群般一座座洋气的碉楼兀立其间,背后一定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或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新年元宵甫过前往粤西南公干,恰好路过开平,就近前往几处碉楼领略了一番,才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开平是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一个县级市,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江门市。在开平所辖15个乡镇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着各式各样的碉楼1800多座,被人们誉为“碉楼之乡”、“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筑艺术长廊”。2007年6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顺利通过开平碉楼为中国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据有关资料介绍,开平人建造碉楼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原因至少有四,而最原始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开平地处潭江中下游,地势低洼,历史上经常“大潦”。翻看一下开平的地方志,差不多几乎年年有涝,数年一灾,甚至一年数灾。洪水一过,动不动淹房过顶,乡村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人们纷纷建造相对坚固的高层建筑以逃避水灾。如资料记载光绪年间的一次“大潦”,开平各村房屋几乎全被淹没,三门里地方有一座“迓龙楼”,“村人登楼全活”。时至今日,开平乡村仍然时不时发生洪涝险情,散落在开平乡村的碉楼除了保障居住,一部分提供旅游观光功能以外,仍在发挥作用的特殊功能可能还是防灾。



  开平建设碉楼最主要的功能,居然是用于抵御匪患,这是在去开平之前想也没想到的。开平历史上曾经是三不管地区,加之水陆交通方便,又是华侨之乡,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以此成为盗贼土匪集中作案的主要目标。有资料介绍从民国元年(1912)到至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不到20年间,开平发生较大的匪劫事件约71宗,杀人100余,掳掠耕牛210余头,其它财物无数。盗匪甚至还曾3次攻陷县城,连当时的县长朱建章成了盗匪的俘虏,其气焰可谓嚣张至极。而在整个清代,“社贼之扰”则一直是地方乡绅的心头大患。因此由各乡社有头有脸的人物组织建设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以自保,成为人们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而且,其结构也由一家一户的自保发展成周边乡村的联保,除了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的碉楼以外,更出现了不少位于乡社之间高岗空地上专用于观察匪情、通风报信甚至指挥拒匪行动的望楼。这在全国各地的建筑文化传统规范中,极有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民国初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盗贼蜂起,民不聊生。但也就在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海外谋生的华侨经过多少年艰难拼搏,这时已基本站稳脚根,生活较前安定,开始有所积蓄。在“光宗耀祖”、“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观念驱动下,华侨们把辛苦积攒下来的钱财纷纷投资家乡,营造华屋,置办家业,一大批兼具生活和防卫的碉楼在这个时期兴建了起来,据说达开平碉楼总数的80%以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们主动吸收世界各地优秀建筑文化,与东方建筑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了千楼千面、精彩纷呈的建筑样式,构成了开平碉楼至今仍然引人入胜的风采和魅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建造碉楼成为时尚,当地乡绅富户竞相效仿攀比建造新的碉楼,以炫耀财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终使开平碉楼呈现出了争奇斗艳、造型各异的景象。时至今日,尽管开平经济实力在广东乃至全国县级市中站不到前排,但走进开平可以发现,那儿的乡村建筑艺术水平仍然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碉楼附近的现代民居,虽然不再那么追求奢华繁复,但在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和细部结构上,仍然颇为考究、别致,着实堪称建筑艺术之乡。


  参观开平碉楼,除了惊奇和赞叹,更多了几分感慨。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已经远离战乱多年,和平与安宁似乎与阳光空气雨水一样不再那么可望不可及,甚至完全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较之早年带着几分无奈和不得已而建造开平碉楼的人们来说,今天生活在开平的人们建造人居建筑时,不再需要准备防匪,不再需要考虑避乱,人们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优化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更惬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人们现在还不那么富裕,生活水平还达不到理想的程度,但有着广纳四海文化和拼搏创新传统的开平,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江门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江门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