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乐山游记

乐山游记

峨眉山

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李白有诗云,“蜀国多仙山,峨眉藐难匹”。峨眉以秀著称,海拔高度3099米。《水经注》里记载:“从成都远望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屹立,细长俊美,好象美女的两道弯弯的娥眉”。峨眉山由此而得名。


峨眉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种”。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无不引人入胜。“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胜景使峨眉远近闻名,而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更是为海内外香客所向往。

峨眉山全山较为有特点的寺庙有山脚下的报国寺,唯一的尼姑寺院伏虎寺,海拔最高的汉传佛寺金顶华藏寺,半山腰外的万年寺等。不过,走遍这些寺,时间充分的话需要两天。我也是只走了以前的“小平路线”,从山口到万年寺,再到清音阁和生态猴区,最后从双桥清音经过清音平湖到五显岗车场,不过我已经很知足了。



万年寺
万年寺位置海拔1020米,创建于东晋,时名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御题“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为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寺之一。
  晋隆安3年(公元399年),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以“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辞远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创建普贤寺。宋太平兴国五年,寺僧茂真和尚奉诏入朝,太宗赐诗嘉奖。归来后,重兴六寺。朝廷派张仁赞赐尚方金三千两,铸普贤铜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贤寺。普贤铜像通高7.85米,重约62吨。佛像高3.64米,趺坐于大象背之莲花座上。莲座高1.39米,直径2.22米。六牙白象四足各踏一莲花磴。普贤菩萨遍体贴金,头戴双层金冠,雕饰精巧。明嘉靖十三年,别传禅师铸铜佛大像三尊,置寺之毗卢殿,铸铜钟三口,最大的一口悬挂圣积寺(现移至报国寺山门对面),小的两口分别安放在毗卢殿和永延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钧为母亲慈圣皇太后祝寿,诏令住持台泉整修寺院,并赐金,筑砖殿罩于普贤铜像之上,题额“圣寿万年寺”。
万年寺的历史悠久,寺内的珍藏文物十分丰富,品位极高。如佛像、“佛门三宝”(贝叶经、佛牙、御印)、法器、书画、匾对、寺院建筑、寺院装饰等等。
  万年寺的寺院布局十分精美,整座寺院坐西朝东,依次为山门、观音殿(弥勒殿)、般若堂、毗卢殿、砖殿(普贤殿)、三宝楼(行愿楼)、贝叶楼、巍峨宝殿和大雄宝殿。山门、般若堂、观音殿(弥勒殿)、三宝楼、贝叶楼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其中无梁砖殿,为仿西方印度热喇寺建筑,建造于明朝万历28年(1601)建成,历经多次地震而屹立,为建筑奇葩。上圆下方代表天圆地方,是古代人民认识世界的宇宙观。上面有五个小塔,代表的是东南西北中。巍峨宝殿和大雄宝殿并厢房组成四合院,四面回廊,宽敞舒适。全寺除砖殿为砖石穹隆顶外,其余均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座5级平台,前后高差近5米。
  白水池中,山影斜横;寺外红叶,迎秋放飞。是水似风,白水秋风。“白水秋风”自然佳景,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古“峨眉十景”之一。著名的峨眉山“竹叶青”茶叶就是由寺僧创制,陈毅元帅在寺中取名的。
如准备充分可上金顶华藏寺,有索道上山。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2006年6月18日,华藏寺重修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在金顶举行。十方普贤菩萨圣像通高48米,表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普贤”,即“普”之平等无碍,“贤”为无处不到。
清音阁,踞牛心岭下,海拔710米,唐时名牛心寺。现在的牛心寺为后牛心寺,又叫延福院。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卧云寺。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安徽风阳凤凰山龙兴寺(朱元璋曾在此出家,后改名皇觉寺)僧人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见景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  



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阁前有“接王亭”。《峨眉伽蓝记》称:“阁下旧有接王亭,王者孰谓,谓御前头等侍卫海清伍格也。”意思是说,当年,海清伍格亲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为了迎接他,“拆掉旧亭,重建新亭,取名‘接王亭’”。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枢,与龙门洞素称“水胜双绝”,古今游人多称誉此处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相传,峨眉山从汉代起即有道教流传,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称“第七洞天”。晋代,佛教传入峨眉山后,修建寺庙,弘扬佛法,较长时间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梵刹宫观交错其间,僧人、道士竞相发展。明代,佛教鼎盛,道教逐渐衰落。入清后,羽士绝踪,全山皆为佛寺,道教在峨眉山仅存遗迹。
  道观在峨眉山演变为佛教寺院的故事流传甚广,仙迹遗踪亦不少。如晋代明果大师改乾明观为佛寺(今中峰寺);明代御史卫阳子赫瀛建吕仙行祠,原系道教宫观,清代道士离去,由僧人住持,塑供弥勒佛像,成为佛教寺院,但纯阳殿之名至今未改;仙峰寺侧之九老洞中,现仍有财神殿,塑供赵公明像,而由仙峰寺僧看守殿堂。

峨眉山最早修建的是普贤寺,此后,所建寺庙皆供奉普贤。历代高僧大德也来山朝拜普贤菩萨。明末清初胡世安著《译峨籁》卷六“宗镜记”载:“唐?赵州和尚礼峨眉于放光台,不登宝塔顶。僧问和尚云:何不到至极处,州云:三界之高,禅定可入;四方之旷,一念而至;唯有普贤,法界无边”。“黄檗老人礼峨眉至睹佛台,雾气澄霁,曰:云何不见。僧问:不见什么?檗云:不见普贤。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