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甘孜游记

甘孜游记

德格印经院

今天的目的地是德格。到德格的目的是看印经院。出行前的计划是把藏区的三大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拉萨印经院)都看到。但是,拉卜楞的计划落空,德格就显得更重要了。
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而著称。它严格的管理、精湛的工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板29万余块,文字字数达5亿之巨,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卷中浩瀚的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藏学专家的瞩目。德格印经院既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段据网上资料整理)
山青水秀
中午一点半到达德格,印经院就在市内,驱车直接来到印经院。印经院两点半才开门,坐在车里等待。看着烈日下围着印经院围墙奔走的人们,为他们的执着献上一份钦佩。寺的规模看来不大,转寺的人不到10分钟就能走一圈。
两点半,印经院准时开门。早就挤在门口的一大堆人一拥而进,大部分是在里面干活的,也有的可能是来拜佛的。当地人不要票,游客每人50元。老婆看周围有几个不三不四的小伙子,提出她在外边看车,让我自己进去。
交钱买票,卖票的男人让我跟着一个小姑娘,她就是我的导游。

转寺的老人
进到印经院里,小姑娘只是“咿咿呀呀”地打手势让我跟着她走,原来她是个哑巴。可怜的孩子。
印经院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从外边看,长宽大概也就是七、八十米,是一座四围封闭的楼房,正面两层,另外三面三层。中间有一个不算宽敞的天井。
小姑娘首先领我上楼,整个建筑里面全是存放印版的地方。除了那一间间库房存放的印版,过道里,楼梯旁,全是存放印版的格架。那可是29万块印版哪!
每块印版大约有50公分长,10公分宽,顶部有一个手握的把柄。那些印版有黑色、红色和原木色三种。我想那原木色的印版应当是新近制成的。

一楼的大转经筒

存放印版的格架

过道里也是印版格架
左边绳子上挂着的是已经印好、正在晾晒的经文。
木刻印版
小姑娘把我带到二楼,这里是印制经文的地方,就算是印刷车间吧。二十个工人分成十组正在忙碌着。他们两人一组,一高一低相对而坐,印版就放置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高坐者用一个刷子样的工具将墨汁涂在印版上,低坐者手拿一张白纸将一端递给高坐者,两人把白纸在印版上放好,低坐者双手将一滚筒用力在白纸上碾压后,取下白纸码好。待累计一定数量后,换上另一块印版,印在白纸的另一面,一张经文就完成了。他们的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十几秒钟就是一张,看上去赏心悦目。没弄明白为什么有的纸上印的红色墨汁,有的纸上印的黑色墨汁。
这里印制经文的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名叫“阿胶如交”(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用它作原料造出的纸,色呈稍暗,质地较粗,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因“阿胶如交”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所以这种纸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腐,也算一奇。
中间天井里,几个工人在一个用粗大的树桩制成的大水槽里清洗使用过的印版,印版洗净后涂上酥油,入库保存。
印好的经文经晾晒、分类、装订等程序后,就成了一本本经书。
征得他们的同意,我从废弃的纸堆里拿出一张留作纪念。那上边也沾有佛气呀!

印经的车间

这一对搭档速度最快

都是两人一组
旁边的一个房间里,两个年纪稍大一些的男子,在用同样的方法印制木版画。不同的是他们自己干自己的。

印制木版画

印好的版画

清洗经版

把印好的经文送进库房

等待装订
看完印刷,小姑娘带我来到房顶,进过那么多的寺院,还从来没有上过房顶呢。印经院很多地方都在装修,房顶上那些金碧辉煌的装饰似乎是刚刚维修过的,没有一点污痕。我从来没有和它们离得这么近,也不知道它们叫什么,更不清楚它们的寓意。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们显得愈发灿烂夺目。我只能用相机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大概台湾爷爷能够给同学们介绍它们的含义。期待了。
印经院的后山上是一大片藏式房屋,不知是民宅还是是僧舍。两侧的山坡上布满了五彩经幡,这里当然又是一片圣地。
屋顶有两个干活的女孩,大约十五、六岁。大概现在还没有开工,看我拍照,她们也凑过来,要看相机里的照片。让她们看过,我提出给她们拍照,瘦脸女孩不肯,圆脸女孩不作声。僵持了一会儿,圆脸女孩怯怯地说“能寄给我们吗?”“当然可以。”瘦脸女孩说“他骗你的”。我保证一定寄来。瘦脸女孩宁死不从。圆脸女孩站起来说,“拍吧”。我端起相机,咔嚓!
我把她的地址存在手机里:德格印经院玛珠荣卜。我们说好等我九月份回来以后就给她寄去,可回来后事情多多,直到前几天才寄出。不知她现在还在不在印经院干活了。若她没有收到,肯定让那瘦脸女孩得意了。但愿玛珠荣卜能够如愿。给印经院干活的人一定会有好运的。

不知名的装饰物

屋顶正中的装饰物

这是什么鸟啊?

这是法轮吗?

那里是民宅还是僧舍?

山上的大片经幡
下边这三个女工也是在印经院干活的。她们在二楼,和荣卜她们一样,都是在屋顶上覆盖一层新的厚厚的涂层。好像是用石灰、水泥还有别的什么东西混合在一起,铺好以后,她们用手里的木板拍打结实。感觉藏族女人很能干活的,男人们大概都去挖虫草了!呵呵。
本来我想远远地拍下她们干活的场面,谁知她们很大方地招呼我过去,摘下口罩,摆好姿势,让我拍照。又一声,咔嚓!
小导游领着我从印经院出来,走到门口,卖票的男人给了小姑娘2元钱,小东西高兴的燕儿飞般跑掉了。可爱的小东西。我竟然忘记表示了。
马路对面,老婆正在车边和两个游客聊天。小伙子姓盛,他们从深圳来,觉得50元的门票不值得,就没有进去。看我出来,便询问情况。他们看了照片和录像,决定不进去了。他们的路线和我们一样,明天前往昌都。只是我们车内太满,无法带上他们。
现在所有的景区、景点都把门票定得高高的。在多收了几个小钱的同时,却吓跑了很多游人。旅游当然不像买东西,可以薄利多销。但杭州西湖免费的成功经验,怎么就没有地方防效呢?特别是印经院这种独特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场所,更多的游人造访,只会扩大藏传文化的影响,对地方、对藏区百利而无一弊。像小盛他们这样,不远数千里来到德格,竟然路过门口而不进,实在太有典型性了!他们不差钱,他们可以花3000元包车前往昌都,而不愿意花100元进印经院。道理非常简单,他们认为不值!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东西只是看一看足矣,研精覃思之人终是寥若晨星。这个下午,连我在内一共只有六个人买票进去。
上到车上,老婆说,刚才那几个藏族小伙子轮番叫她去旁边的房子,不知是推销什么破烂还是另有什么企图。老婆没有理他们。后来,站岗的武警战士来了,他们才不见了。希望将来去那里的同学提高警惕。
投宿香巴拉宾馆。宾馆在邮政局对面,条件很好,标准间80元/天。物超所值!最吸引人的是它可以免费拨打国内长途。老婆给所有能联系的人报告了我们的情况,也就才说了四、五个小时吧。
晚饭后,补充给养。
走在街上,听到一阵音乐传来。寻着声音走去,只见一条街道上围满了人群,中间大约有近百人迈着相同的步伐在跳舞!只见一个身材高大、长相俊秀的小伙子在队伍的最前面领舞,潇洒飘逸的舞步尽显青春的活力。后面长长的队伍里老少都有、男少女多,都跟着小伙子作着相同的动作,一曲终了,再换一个动作。那氛围,随性随意,轻松舒缓,惬意极了。看着这样的舞蹈真是一种享受,不由的让人跃跃欲试。老婆鼓动我参加进去,还没有等我拿定主意,下起雨了,人群呼啦一声就散光了。真是遗憾!我甚至还没有拍下领舞小伙子的模样。
德格小城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们的旅行记忆中。下次再去,一定要早点下水才是。

跳舞的队伍

注意她们头顶的装饰,每人都在3万元以上!
注,印经院内现在还允许拍照,这在藏区是很少见的。估计将来游人多了,就该禁止了。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