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甘孜游记

甘孜游记

高原圣路——德格印经院

对了解藏文化的人来说,德格无疑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而对于地地道道的藏族人,今生如果没有条件去圣城拉萨朝拜,那么去一趟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德格,在德格印经院朝拜一次,也可以了却一生最大的心愿。——《中国国家地理 》
雀儿山下,金沙江畔,有座被人们誉为藏族宗教文化中心的古城──德格。
德格县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它座落在白雪皑皑、古树参天的雪山深谷之中。清清的色曲河水,从古城脚下流注金沙江;艰险的川藏公路,经它身旁伸向祖国边陲。一座珍藏着藏文典籍书版的文化宝库──印经院,使这座古城名驰中外。
印经院藏文名称的全称,译成汉语叫‘德格吉详聚慧经院’,亦称‘德格印经宗教宝库’。它建在德格城东一条叫欧普龙的山沟的沟口。远远望去,印经院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十分壮观。院内一派藏区寺院风貌,画柱林立,彩绘满墙。它虽久经风雨剥蚀,但藏族能工巧匠留下的墨迹,仍依稀可见。
印经院构造独特。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院内分藏版库、储纸库、晒书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以及佛殿、经堂和管理人员工作室等。藏版库有大小六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每间版库,排着整齐的版架,版架上分门别类,插满了书版,存放工整,井井有条。书版十分别致,都用细密而坚硬的木料制成,两面雕刻,有一手柄。刻制很有功夫,不论文字、图画,还是音符,均刀深而光洁,一点一画,十分清晰。书版规格,有六、七种之多;最大的长一百一十多厘米,宽七十多厘米,厚约三厘米;一般的长六十六至七十七厘米,宽十一至十八厘米,厚约两厘米;最小的长约一市尺,宽约二市寸。书页颜色,分为红版和黑版两种。红版为朱砂印刷的典籍,黑版则是用墨印刷的一般著作。全院所藏书版有二十一万七千五百块。一块两页,一页按六百字计,其字数总计约有二亿五千余万之巨。
这座被称为藏文百科全书宝库的印经院,为第四十二世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泽仁首创,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开始兴建,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年历史。(龑伯勋 藏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

  在某同志企图拿个证就混进印经院的阴谋破产后,最终我们乖乖买票进入。这个地方给我的强烈印象就两个字:震撼!再来两个字:敬仰!这篇文章我没啥好说的,印经院很神圣很文化。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静静地参观吧!

一进门的中庭

正在工作的人们

浩瀚的印经版

藏印板的藏经阁没有电,主要是防火。这站照片曝光很久才有这效果,图片有点发虚也是情理之中的。
  印经院收藏有多达29万余块的印版。这些集中了西藏文化之精粹、被称为“德格版”的印版,多么奇特啊,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昌盛的繁殖力,使一旁紧密相连的作坊,200多年来,几乎从严就没有停止过工作,那由一张张又窄又长的书页捆为一匝匝的书籍,似乎烙满了这种神秘而昌盛地繁殖的痕迹。加之这些印版——或书版,或画版,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宝贵,有些还是稀世的孤版、珍版,以至在藏地,无论什么书籍,只要说是德格寺版,人们都会闻之起敬,趋之若鹜。几乎所有的寺院,都珍藏得有德格版的经书;几乎所有的僧人,都读过德格版的经书;甚至只要凭藉一部古老的德格版的经书,就可以了解德格,了解康巴,了解西藏。

  这爷俩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只见他们两人一组,一人在倾斜的印版上涂墨,另一人左手先铺纸,待右手执一滚筒一推而过,再揭起已印上文字的纸,一张书页便告完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无比快捷,让人目步暇接,眼花缭乱。我们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一向欢快的王颤颤在德格印经院很严肃。


印好的经书在晾晒

这边的经版都很大,都是图画


好浓烈的色彩


上得楼顶,有很多人在修屋顶,这个小姑娘热情的给我打招呼,我们攀谈了半天,我想让她摘下口罩照个像,未遂。直到后来在书安的相机里看到下面这张照片,我追悔莫及。

多俊秀的姑娘,下面那张屋顶上的小身影也是这个美丽的小姑娘。

  德格印经院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历经十二、十三、十四世德格土司的努力,前后耗时27年,终于形成了德格印经院后来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德格印经院整座古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86平方米,该建筑物坐北朝南,高大雄伟,古朴庄严,其风格为藏式传统建筑,集德格寺庙与居民建筑形式为一体,具有浓厚的德格风味。虽然规模比白玉寺小很多,但是建筑很精美耐看,相信我挑剔的罗布同学也会是这样的感受!

门口休息的转经老人

德格印经院,今生有幸来到这个地方,我很满足。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