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医疗体制以人为本
久居瑞典,便与这里的医院打过不少交道,而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瑞典医疗体制的以人为本的特点,使每位顾客愉快地来,高兴地走。我的孩子在这里只因打预防针去过一次医院,后来每次路过那里他总嚷嚷着要去玩,“医院里有大白熊、小火车、小汽车,阿姨还给玩具呢!”好像医院就是游乐场。
北欧国家瑞典是著名的高福利、高税收国家。每位瑞典公民和拥有瑞典长期居留权的人,均可享受这些待遇,包括领取三种津贴:医疗费津贴、病假津贴和双亲津贴。这保证了全民福利制度的实施,不管你是襁褓中的婴儿,还是年届古稀的老人,都平等地享有免费医疗的福利。每个人第一次就医时都会得到一张全国通用的就医卡,上面标明你历次的就医费用,一般挂号费为每次120克朗,一年内累计900克朗后即免费。如需用药,则持医生开具的处方到药店购药,一年内如药费累计超过3000克朗既可享受免费用药。而其他的费用,如治疗费、住院费,甚至包括特殊情况往返医院或诊所的路费等则享受全免。如果你因病不能正常工作,还可享受病假津贴,用于弥补患者因病而减少的收入损失,相当于正常收入的80%。孕妇产前可领取50天的妊娠津贴,产后领取12个月的双亲津贴(头9个月为其收入的90%,后3个月只有产前就业者方可领取,每天48克郎)。
在这里,生病了你不仅不需为费用担心,而且也不用担心医院里会有特殊的气氛让人紧张。除了就医环境充满人情味外,这里的服务人员,从护士到医生,总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不厌其烦地向你解释你需要何种诊疗,让你有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时会提出几种方案让你选择。有些医院住院处的医护人员不穿白大褂,而是不同楼层穿戴不同颜色,既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也让患者在偌大的病房区很轻易地找到自己的病区。我的孩子之所以对医院没有恐惧感,就是因为那位给他打针的护士在打针前陪他在玩具间玩了一分钟,还一再让我给孩子讲清楚,她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别让他把我当魔鬼"。针打完后,她还让小家伙自己挑了一个小贴画贴在脑门上。儿子就这样一直兴奋着,打针时片刻的疼痛还没来得及喊叫就消失了,贴在脑门上的小贴画让他念叨了一路。
不过据说三十年前的瑞典,病人也是象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医护人员过手。1963年瑞典政府的一份关于医疗体系的报告中,对医疗体系的投入产出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唯独缺少对患者的关注,患者似乎只是社会医疗系统中的一个物件,全篇报告中只有2处提到病人:病人的挂号费必须便宜;所有病人不分年龄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而现在,瑞典医院则强调患者的个性,强调医务人员的创造性的工作。这已经成为瑞典医院评级的重要标准之一。病人不再是虚弱、无知的患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医生护士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过这里看病也并不是患者想要怎样就怎样。在瑞典看病一定要有耐心。首先每次看病都要预约,你经常会发现如果病情并不严重的话,没等到预约的日子,病已经好了,如果你直接上门,除非急诊,经常会看不成病不得不回去。因为每位医生一天医治的病人数是固定的,决不多加号,这是他们的权利,好像这里的人从来没抱怨过他们的"医德"。每次患病,你都要先到所在的社区小医院就诊,他们会视情况而定是否把你转到更好的医院去,除非是急诊或自己掏腰包看私人医生。所以常有一些激进的人发表言论,抨击政府不能拿出更有效的措施让穷人看上最好的医生。
为缓解人们的不满,近年来,瑞典各地尤其是首都斯德哥尔摩地区开始对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其中心目标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政府管理机构所采取的措施有:1,激励机制,将医护人员的工资与所治疗病人的数目挂钩,这使工作效率每年递增19%,还减少了医疗成本;2,鼓励私人诊所跟公营医院竞争,私人诊所也可获得区政府的合同,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斯德哥尔摩现已有这类诊所150多家。他们引进了许多新方法和新观念;3,为公营医院松绑,使之逐步走向市场化,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改革,许多地方的候诊名单大大缩短,社会医疗保障越来越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