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内秀的斯洛伐克
在喀尔巴降山积雪的峰峦下,有大片绿茵茵的草场,牛群在静谧的原野上吃草。在瓦赫河边有一处矿泉疗养地。它被高大的乔木、野花、弯曲的砂石路和淡蓝色的木桥错落有致地装点着。在稀疏的云层下,几位老人醉心于河边垂钓,整个一幅宁静、质朴、时空悠远的风情画。
它就是今天的斯洛伐克。
冷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处在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前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它做足了功夫,甚至爆发了“布拉格之春”和苏军的镇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苏联解体后,捷克斯洛伐克已不再那么重要。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家,各走各路,斯洛伐克淡出国际政治舞台,很少在世界主流媒体出现,直到2005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斯洛伐克和布拉迪斯拉发市,中国人才又将它们纳入视线。
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的原住民中,85%为斯拉夫人的分支斯洛伐克族人(斯洛伐克含有斯拉夫之意),其余为匈牙利人、茨冈人、捷克人,还有少数乌克兰人、波兰人、日耳曼人和俄罗斯人。斯洛伐克语从发音上近似俄语,但混杂了大量中欧语汇,字母也采用拉丁式,而不是俄语的西里尔希腊式。现在的斯洛伐克人口530万,与捷克人口相当,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捷克的一半。
斯洛伐克人信奉希腊天主教,国旗上有洛林十字徽,有别于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也有别于德语国家(德国和奥地利)和捷克信奉新教。但从习俗和传统上看,斯洛伐克接近俄罗斯,可以从它的国旗也是白、蓝、红三色(与俄罗斯相同)上看出来。
由于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所以它与许多欧洲国家接壤:波兰、乌克兰、匈牙利、奥地利、捷克都是它的邻居。它的面积虽然只有4.9万平方千米,然而用好地利,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仍可开辟出一番天地。斯洛伐克境内多山,多谷,多森林(占国家面积40%),多湖泊,多草地,风光秀丽。塔特拉山国家森林公园让人流连忘返。
从历史上看,远在1500年前,西斯拉夫人就在此定居。公元830年,它成为包括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的大摩拉维亚帝国的中心区。在漫长的哈布斯堡王朝时代,它又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实现了民族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被纳粹德国占领,战后归人社会主义阵营,在华约组织中和捷克一起建立了发达的机器制造业。1989年东欧变局,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一再更改国名,直到最终与捷克分手,才算尘埃落定。
自立门户后,斯洛伐克的制造业失去了市场,一撅不振,经济生活也每况愈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从动荡的经济风浪中喘息下来,走上了健康的复兴之路。现在它的钢铁(铁矿石自给)、食品、烟草加工、石化、机械制造、汽车等行业或改制,或合资,或出售,已经能适应东欧新的市场经济了。原本就发达的农牧业,现在蒸蒸日上。斯洛伐克境内有172千米多瑙河,是欧洲最长最大的河流,可通行1500吨一2000吨驳船,上抵德国的勒根斯堡,下出罗马尼亚三角洲直达黑海,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十分便利。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的首都,位于多瑙河畔,距奥地利维也纳仅60千米,电气火车一小时的行程。它的人口有46万,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
从旅游角度看,你可以参访布拉迪斯拉发故宫。它始建于10世纪,在15世纪扩建为城堡,其后又改建为文艺复兴式宫殿建筑。在1811年毁于大火,20世纪SO年代按旧貌重建。它位于多瑙河岸边的丘陵上,四四方方,每个角上有一座塔楼。原来此处是罗马人的军事要塞。塔楼是为了抵御1635年奥斯曼帝国入侵等而建的。城堡内有历史博物馆、音乐博物馆等古迹。
圣马丁大教堂也颇值得一看。它是14世纪的罗马风格建筑。有11位匈牙利国王(当时此地为匈牙利之境)在这里加冕。
米哈尔门是老城区保存得最完好的14世纪古建筑。早期的哥特式风格后来又加装了巴洛克式圆顶,让人对中欧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几多感叹,门内有收藏中世纪武器的博物馆。展出大量动植物标本的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风格端庄,让人联想到斯拉夫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牧业民族。馆前广场上有一只所有欧洲君王都喜爱的狮子雕像。
此外,工艺博物馆和岱温城堡废墟也可一游。它里面有宗教油画,古典家具,工艺品和现代艺术品。岱温堡废墟是被久攻不下的拿破仑大军在1809年烧毁的。
斯洛伐克食品的风味是一种俄欧混合式、还有犹太菜系、法国菜系和瑞典菜系,以美味的汤—匈牙利式汤称著。多瑙河鲜鱼、啤酒和红酒都很有名。当你细品这些美酒佳肴时,你可以品到欧洲丰富多彩的历史,也能感受到一个小国的生存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