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香港明星的上海地缘(图)
一样的坚硬摩登,也一样的柔软如水。上海和香港是一对门当户对的恋人——这个比喻出自某位著名海派女作家之口。
上海的张爱玲们灵感频现地写香港,香港的王家卫们乐此不疲地拍上海。这两座城市在两地的文艺作品中以交互的姿态保持着惊人的出境率,几十年如一日。有意思的是,不少上海人耳熟能详的香港艺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有的祖籍上海,有的出生在上海,他们在上海有着或多或少的回忆。勾起美好往事浮现的,有时候恰恰是痛苦与死亡。比如,沈殿霞。
当作家虚构的角色和导演相中的演员在模拟的时空中来回穿梭,回荡在空气中的是一段段真实的地缘。
沈殿霞:放学后经常去周信芳家的后院玩演戏
她曾是就读于市三女中的一个胖小囡,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放学后经常和周信芳的女儿一同去周家的后院玩演戏。
沈殿霞1947年出生在上海,在家排行老六。她曾在一档节目中透露:“我小时候,最早住在大华路,就是在美琪大戏院旁边,后来搬到四明银行的楼上,最后我就搬去了愚园路,离开兆丰公园很近的。”
1957年,沈殿霞进入著名的上海市三女中就读。这个活泼外向的胖小囡最擅长的就是恶作剧。有一回她和好友李葵南一起在某节地理课上策划了一幕闹剧——地理老师推门一进来,乱七八糟的垃圾就从天而降,倒了个满头满身。谁会料到,十几年后,这一幕竟然会在电视荧屏上原版重演。
“最好不要上学”是沈殿霞的儿时心愿。比起一本正经的学校,她更喜欢老上海的弄堂。跳橡皮筋、踢毽子,一般上海妹妹喜欢的游戏,她都没有错过。连男生喜欢的“打麻雀”,沈殿霞也跃跃欲试,面盆锣鼓被敲打得当当响,把树上的麻雀都吓飞了。
沈殿霞与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茨是中学同窗兼闺密,所以周家后院的舞台就成了这对小姐妹最中意的游乐园。周信芳的胡须等道具都摆在那里,沈殿霞经常是戴完这个又戴那个,她后来自己也承认,就是这个舞台最早将她引上了演艺之路,从某种角度说,她的启蒙老师正是京剧大师周信芳。她曾在某档节目中对周采茨说:“第一次踏上这个舞台,看到那么多道具,我就很兴奋。我把你爸爸的胡子拿来这样挂好后,我就觉得自己真的站在舞台上,看着底下,好有那种满足感。”
1958年,沈殿霞跟随家人搬到香港,很快就进入了演艺圈。因为她是上海人,所以担纲了《欢乐今宵》中的“上海婆”环节,结果大受欢迎。无线为此特地举办了“上海婆扮演大赛”。这样,沈殿霞借上海的光在香港演艺圈站稳了脚跟。
沈殿霞出现在上海的电视荧屏是在1993年。上海电视台综艺节目《今夜星辰》首次到香港录制节目,叶惠贤请的第一位嘉宾就是“肥肥”。为了让上海观众满意,沈殿霞在九龙尖沙咀的海边来回跑了好几圈,一直拍到晚上八点多。然后她找了酒店摆了两桌,请上海老乡吃饭。
之后,沈殿霞也多次到访上海,参与了多台晚会的主持工作。2007年4月20日,沈殿霞带病从香港飞往上海,来到东方卫视《非常有戏》总决赛的现场,为参加比赛的爱女郑欣宜加油鼓劲。当时她对爱女说:“妈妈要给你一点小小的奖励,来亲一下。”不料这一个温情画面,竟成了沈殿霞在上海舞台上的最后一次亮相。

四明银行
寻踪提示:
四明银行是老上海的主要商业银行之一,1908年8月,在宁波路江西路口开张。“四明”是宁波的别称,因此在宁波路上开设为宁波人服务的金融机构似乎就顺理成章了。当时周围外商银行和旧式钱庄林立,这家华资银行就显得很出挑。1911年4月,四明银行改组,慈溪人孙衡甫担任总经理,他发现投资房地产不失为稳健的保值、增值手段。之后,四明银行不但投资建造营业同房,还在上海兴建了大批里弄房屋,最多时达1200幢左右。四明村、四明别墅、四明里都是当时四明银行投资的。1934年,该行设立了上海西区、城区支行。1952年12月,四明银行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市三女中位于江苏路155号,是上海唯一的一所公办女子重点中学。学校前身是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中。1952年两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所学校走出了一大批才女。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美国俄勒冈州副议长邓稚风、前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闻玉梅、文学家张爱玲、艺术家顾圣婴、黄蜀芹等都毕业于该校。当时的进步女性都以就读这所蜚声海外的百年名校为荣。男生呢,也以交到该校女友为荣。有些成绩和家境一般的别校男生明知“高攀”不上,仍然会在放学后候在校门附近,只为一堵芳姿。
如今市三女中专门为现代少女配了100多门课程,包括语言素养、艺术鉴赏、世界文化、品位生活等。这里的汽车驾驶模拟教室、电子钢琴教室等都是目前上海中学中最先进的。因此在21世纪市三女中仍旧是上海女生的向往之地。
周信芳的故居位于长乐路788号,是临街的一幢独立式住宅。2005年下半年,大门上挂出了“周信芳故居“的铜牌。玻璃大门以内是客厅,当年梅兰芳常在此与周信芳一起畅叙友情,切磋技艺。穿过客厅是一个过道,右侧通往二楼,雕花扶梯的把手是柚木的,柳安木的台阶上铺着黑色地毯。二楼西南是卧室,旁边为卫生间和贮藏室。周信芳生前钟爱书法艺术,所以故居壁间还悬挂着几幅清朝遗老的书法屏条。
故居的女主人周夫人闺名裘丽琳,是昔日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裘天宝银楼老板的三小姐。早年两人相恋,因门第悬殊,双方家长都不赞成。结果还是裘小姐非君不嫁的决心促成了一段良缘,两人结婚生子。该寓所的后院就是周信芳供长子周少麟练功学戏用的。有时也为到访的客人,作些简单演出。院子里的小舞台有二尺高,台前可摆四五排椅子,台上挂一块蓝底白花的幕布,幕布上绣有一只麒麟,意指大师艺名“麒麟童”。平时,周信芳每天演完戏回到寓所总要到半夜12时左右,因此黄昏时光,这里就成了“小鬼头”的乐园。
潘迪华: 76岁那年终于回上海圆了开演唱会之梦
上世纪40年代,她在上海是和周璇齐名的红歌星。如今,她成了王家卫片里的经典上海女配角。
潘迪华原名潘宛卿,1931年出生在上海常熟路的一个商人之家,父亲是开冰厂的。她毕业于上海中国女中,天生丽质,颇具反叛性格。上世纪40年代后期,好莱坞歌舞片和周璇、李香兰的江南小曲在上海红及一时,潘迪华喜欢坐在房间的地毯上,对着留声机边学边唱。尽管父亲反对,她还是考入了电影公司。
1949年,潘迪华南下香港开始歌唱生涯,红得发紫,有了“香港夜莺”之称。几十年来,不管在哪里开演唱会,选来选去都是关于上海的老歌,《永远的微笑》、《四季歌》、《夜来香》,百唱不厌。
将潘迪华的上海风韵搬上荧屏的是王家卫。王家卫5岁时随母亲从上海搬到香港,对上海始终恋恋不舍的他,一见到潘迪华就认定这个就是《阿飞正传》里张国荣要找的上海养母。那是1990年的事情,潘迪华倚在香港公寓的落地长窗前等王家卫,为他招呼女佣泡红茶,摆干果,英语中夹杂着上海口音。更绝的是9年后的《花样年华》,起初剧本是没有上海房东太太这个角色的。一天王家卫在电影院巧遇潘迪华,被她的一口上海话再次惊艳。电影散场,潘迪华刚进家门,王家卫的电话便追了过来,说要为她特别加戏。此时,电影已经拍了8个月了。
李安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导演,那年为了把《色,戒》拍出上海味道,特地去香港请来潘迪华,认认真真地拍她搓麻将。这对潘迪华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噼里啪啦四个多小时,李安佩服得五体投地。拿了胶带回剧组,对相关演员道:“来,一起学习潘姐搓麻将。”
潘迪华一直遗憾从未在上海举办过演唱会。去年11月,已经76岁高龄的潘迪华终于梦圆,由她领衔的《上海啊,上海》音乐风情诗于兰心大戏院上演。她,终于“捂心”(沪语:舒心,释怀)了。
寻踪提示:
兰心大戏院位于茂名南路57号,离淮海路口的国泰电影院仅五六分钟的步程。兰心大戏院建于1930年,1952年曾更名为上海艺术剧场。1991年恢复原名。解放前,兰心为英桥上海业余剧社兰心大戏院保管会,主要演出话剧并兼放电影。解放后,剧场设施日益完善。进入新世纪后,在新加坡设计师的巧手打造下,兰心旧貌重现,改建后的舞台依旧保持原来的金色圆拱吊顶等欧式建筑元素,并引进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际先进的音响、监控、灯光系统。现在,兰心大戏院兼具舞台剧、小型音乐剧、交响音乐会的演出功能,可以容纳680位观众。
林忆莲: 花两年的时间将上海味道写成一本书
从父母处听闻上海风情,成年后移居上海两年,完成美食之旅。
林忆莲1966年出生在香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母都是从上海移居香港的。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林忆莲对上海心存向往。成年后她终于在上海住了两年。
当时身边没有什么朋友,林忆莲在精神上蛮艰苦的,只能自己找乐趣。她喜欢去那种开在老洋房里的餐馆吃点心,看着面前一大片草坪和茂密的树木,心里觉得很幽静,很舒服。2005年,就出了一本书叫《林忆莲——上海回味》。书中完整收录了这两年走访上海名店、街坊寻觅美食的过程。林忆莲在书中写道:“从小唯一的娱乐除了一部卡式收录音机、房东放的公用电视,就是跟弟弟一起闻着空气中的饭菜香味,我是在饭菜香中长大的!” 为了写好这本书,林忆莲翻箱倒柜找出小时候的旧照片,还凭着记忆把爱吃的上海小吃食谱一一回忆出来。精于上海菜的她笑言:“虽然我的厨艺还不错,拿手菜是上海云吞、煲汤、蛋糕,女儿也很爱吃我煮的‘素菜烤麸’!但要开餐厅,还要等我成了真正的厨师才敢想吧!”
除了美食,林忆莲还喜欢在上海买布。她说:“我很喜欢布的感觉,布会带给我灵感,比如做床单、沙发套。我家也有缝衣机,不过我不大会做,就交给阿姨。我会先设计好,然后跟她说。”那时她常常去外滩附近的董家渡市场把布买回去,想做很多东西,但结果却做得不多。搬家离开上海时,林忆莲带了好几箱布回香港。凡是和家里的摆设有关的,她都喜欢。所以住在上海时,她还常常陪爸爸去看旧家俬、古董,甚至开车去苏州看。
寻踪提示:
林忆莲曾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探访位于思南路19号的“阿娘面馆”。刚在睡午觉的阿娘特地为林忆莲和工作人员起身。她拨弄着凌乱的头发,引客人过马路到她的小店。林忆莲在书中写道,“我吵着用上海话跟她说最爱吃雪菜肉丝汤面,嚷着请她做给我吃。她于是把自家腌的雪菜拿出来,吩咐店里的小妹把菜切段,头尾不要,只留中间最好的。自家腌的雪菜有一股外头买不到的鲜香,伴着水龙头的水漂浮流动,带一抹金黄。”菜切好后,阿娘提着材料进厨房,开始烹调。油锅一起,林忆莲惊讶于油的分量以及阿娘的用糖量之大,然而当那股香气扑鼻而来之际,她也顾不得卡路里究竟该如何计算了,和工作人员一行十人吃着一碗又一碗的汤面和各式拌面的配菜。蟹粉、黄鱼片、鳝糊、土豆辣酱和最爱的雪菜肉丝,简直吃到昏头转向,欲罢不能。
已故的“海上阿叔”酒家的李大叔是林忆莲惦记的又一个“上海亲眷”。她在书中写道:“李大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特别是讲自己经历过的事,就更加有说服力。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裕之家,祖先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高官李鸿章。1937年,为了逃避战火,举家搬到香港,又在美国的伯克莱加州大学考取获得了物理学博士。而餐馆的38道被列为‘大叔精选’的菜肴,也分别有一个相关的故事呢。”李大叔的妈妈非常爱吃“老大房”店里做的熏鱼。后来她干脆付了一两银子给那里的厨师,请他到家里来两天,教她怎样做。这道当年妈妈最爱吃的熏鱼,今天就成了“海上阿叔”最出名的招牌菜之一。事实上,现在“海上阿叔”所提供的许多菜肴,都是源自当时的李家厨房。李妈妈少说也雇用了7个厨师,每个都有自己的拿手菜。李大叔告诉林忆莲,在任何领域,要做出最好的成绩来,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对本身手艺缺乏认识的厨师是永远都煮不出好菜来的。因此,他餐馆里的总厨每天都要花上至少两小时来进修历史和地理。比如说,只有掌握了咖喱的来源和印度的气候条件等等知识,客人才可以吃到“海上阿叔”那道完美的咖喱牛肉。“海上阿叔”在天钥桥路211号、外滩中心(延安东路222号)、时代广场(张杨路500号)开有三家分店。
林忆莲走访了小红楼、黄浦会和徐家私房菜的三位大厨师傅,取到了不少美食经。
小红楼这栋建筑物的背景引起了林忆莲的兴趣,福井进师傅回答她说:“我很庆幸,能在一栋深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内呈现我的菜肴。我们应该就整体配套对餐馆作评价,把地点和情调也考虑在内,而不单单是食物。”林忆莲又问了一个颇具专业水准的问题——什么才是融合菜肴。福井进师傅觉得好的融合菜肴并不是不同口味的大杂烩。要做得好,就必须对各国的文化传统有深厚的认识,必须尽可能学习更多有关传统的东西。他说他很想研发一种新式的上海菜,希望不仅仅是纯粹融合,而是能代表一个完美的世界和一个新的上海。
黄浦会的梁师傅就菜肴和烹煮来说,有着一套自己的哲学。他对林忆莲说:“我相信,开启卓越中菜的钥匙,不仅仅是懂得如何准备食物,还必须对不同食物的特点和起源有深厚的了解,知道怎样在不同菜肴和文化中运用食材。”梁师傅认为厨师不及他的材料聪明,在着手创作之前,先要把基本功练好。 当林忆莲询问梁师傅的灵感来源时,他说:“我读很多书,我一直不断阅读关于酒类和食物的刊物,我也收集食谱,我家的图书库收藏了一千多本这样的书。通过广泛阅读,我从其它专业同行的看法和他们对菜肴本身的独特领悟,学到很多东西,还有,旅行对我的生活以及我对食物的理解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徐家私房菜的钱时进师傅传授给林忆莲的是一个实用招数。他说,煮东西时动作越少越好,尽量不要过度搅拌和翻动食物,如果可以用一个动作搞定,就用一个,而不是两个。听来颇有大师风范。
当年的董家渡布料市场好比上海的“女人街”,不但本地的时尚MM和时髦外婆来,外埠的明星名人也来,连游览外滩的游客都会提出去董家渡的要求,要看看“上海女人的精致门面”。2006年4月,董家渡面料市场拆迁后一分为二,80%的商户搬到了特地为他们设立的新地盘——位于东门路的十六铺轻纺面料城,20%的商户则加入了南外滩面料市场。十六铺轻纺面料城仍然打得仍然是“董家渡”的招牌。大楼外墙赫然贴着“承董家渡原料市场品牌,展十六铺百年商业辉煌”的广告语。不少钟情于某个店铺的老顾客都“跟”过来了。
其他香港艺人的上海地缘
汪明荃
出生于上海崇明岛,父母都是上海人。明荃的意思就是崇明岛上的一棵小草。汪明荃跟着上海的姥姥、姥爷长大。9岁时,到香港拼搏的父母把她接了过去,正式移居香港。
张敏
出生于上海,童年随父母移居香港。上世纪90年代末,她身携一千万家底回上海创业,开设美容美发沙龙。后因轻信人言兼经营不善,三年间巨款人间蒸发,无奈回香港复出。
杨恭如
出生在上海,11岁随父母移居加拿大。能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童年时时经常在弄堂里跟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还骑着妈妈的脚踏车去春游。成名后经常往来上海,喜欢去淮海路逛街,去新天地吃饭,去金茂喝咖啡。最爱吃红烧的本帮菜。
利智
出生于上海,1981年随父移居香港。
宣萱
出生于上海,会说上海话。
此外,祖籍上海的香港艺人也不少,张曼玉、张柏芝、张卫健、陈冠希、吴彦祖、狄波拉虽然都不出生在上海,但严格上讲都是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