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访古探幽—金陵闲游二
有人说,到南京不去夫子庙就相当于到北京不去长城和故宫。可见夫子庙在南京的名气。夫子庙不仅是指夫子庙本身,而是泛指其周围名胜古迹、街坊商铺、茶楼酒肆及秦淮河水埠船舫,集中了很多历史文化遗存,展现出了十里秦淮的独特风情。

夫子庙街区确实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繁华商业闹市,很大一片区域没有车辆通行,一路步行进去,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以旅游商品和餐饮业为多,游人众多。夫子庙前就是秦淮河的一个游船码头,带着遮阳顶的游船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与外面的热闹相比,夫子庙里面显得十分冷清。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元年,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古建筑群,曾经几番兴废,现存夫子庙为80年代初重建。院内正中竖立一尊青铜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两旁石阶有弟子颜回、子路等十二贤人汉白玉塑像,庙院碑廊的墙上镶有赵朴初等著名书法家撰写的墨宝真迹碑刻。大成殿是夫子庙的主殿,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四周是孔子业绩图壁画。

大成殿后的明德堂是读书人听导师讲课的场所,匾额“明德堂”为文天祥所书。以前与各地孔庙建筑中一样叫“明伦堂”,相传当年南京城被元军攻陷之时,文天祥亲自手书,改“明伦堂”为“明德堂”,以表效忠国家之志,沿用至今。明德堂内讲台上设置了灯光等舞台设备,一位古装女子正在弹奏古琴,有四、五个游客坐在台下侧耳谛听,台上横匾“金声玉振”四个大字为乾隆御笔。在这空荡的厅堂之内,坐下来静听几首清微淡远的古琴曲,余音缭绕,还有点空旷幽深的感觉。
江南贡院位于夫子庙之东,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起初只供府、县学考试之用,明初乡试、会试集中在此举行,后规模扩大,待到清朝,正式定名为江南贡院,已经是规模空前,考生号舍达20644间,与顺天(北京)贡院并称“南闱”、“北闱”,为全国考场之冠。据说仅清代经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民国之后,贡院空废,现只有明远楼作为历史文物被保留下来。

明远楼后是仿建的“贡院”,有一些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石碑。数块石碑拼接成的“中国状元提名碑”刻着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历代状元的名录。贡院内还复建了部分考生号舍,展现了旧时科举考场的情景。每间号舍不足1.5平米,有上、下承板,每场考试,考生必须在号舍内考三场九天,白天做题,晚上只能将上承板抽出与下承板合而为一,在里面蜷曲而卧,九天八夜下来,所受煎熬可想而知。恰合了孔子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看来要想榜上有名,必须是学问高,身体好,还要意志坚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这首七言绝句,被认为是“语虽极浅,味却无限”的怀古诗,流传甚广,据说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诗中所说的六朝繁华鼎盛,后又败落荒凉的乌衣巷及王谢两大显赫家族故居就在夫子庙对岸。

从夫子庙前过文德桥到秦淮河南岸,走不远便到了乌衣巷坊门。相传三国东吴时,这里是禁军驻地,由于禁军身着黑色军服, “乌衣巷”因此而得名。与夫子庙前相比,乌衣巷僻静狭小,灰砖墙石板路,保留了旧时街巷的古朴,游人也不多。巷内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就是“王谢故居”的旧址。
“王谢”是东晋时期以王导和谢安为主的两大显赫家族。王导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为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谢安也是东晋名相和军事家,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王、谢家族不仅有治国安邦的功业,更有诗书风流的佳话。王导、谢安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而“书圣”王羲之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是这两个家族名垂青史的人物。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据说王羲之书法得到过王导的指点。谢安年轻时隐居会稽,参加“兰亭修禊”聚会,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他的草书在东晋很有名气。
隋灭陈后,为灭金陵的“王气”,将“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六朝的辉煌和繁华从此烟消云散。唐朝继续推行隋朝抑低金陵的方针,当刘禹锡来到这里时,乌衣巷已是一条令游客凭吊怀古、感叹沧海桑田的寻常巷陌。

王谢故居面积不大,有“听筝堂”、“来燕堂”和“鉴晋楼”等建筑物,都是后人为怀古寻幽而建。“听筝堂”是孝武帝临幸谢宅,屏息静听谢安弹奏古筝之处。“来燕堂”堂匾以隶体杂汉简笔意,自然质朴。室内有王羲之的雕像,并陈列有王、谢家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资料,反映了两大家族的兴衰历程。“鉴晋楼”则展示了六朝历史和文化,陈列了一些出土文物。乌衣巷繁盛了近300年,两大士族中出现了不少重要人物,高官权贵者不乏其人,大多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瞬即逝,不为后人所知,而那些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方能家喻户晓,青史传名。
离乌衣巷不远,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楼”。这里虽没有王、谢故居那么浓郁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但一部古典名剧《桃花扇》却让一个疾奸邪、重气节的歌妓传奇故事流传不绝,一座寻常的旧居让也成了游人驻足凭吊之地。《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写的一部忠于史实的传奇剧,六十年代王丹凤和冯喆联袂主演的同名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悲壮而又伤感的故事。

李香君故居是三进两院式宅院,具有明清江南民居的特征。穿过客厅是一个雅致清幽的庭院,庭院一角是李香君汉白玉雕像和园林小景。大小各异的太湖石围了一片竹圃,几枝瘦竹和一树青绛色的树叶,李香君手执纨扇,柔情绰态,神情温婉,有一种玲珑深幽、居家安适的意境。媚香楼为两层建筑,一楼为客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和琴房,放置着文房四宝、古琴、棋榻等旧物。香君虽为青楼女子,却饱读诗书、精通音律,相传当年以头触柱、血溅扇面就在此书房中。后窗外便是秦淮河,依窗临水,远处宅院房屋鳞次栉比,花格轩窗古色古香,窗下河中泛舟,又有一种舒展开朗、临近街市的感觉。
院内一碑文为《重修媚香楼记》。文中对李香君有一段评价,“夫香君,一青楼弱女子耳,出污泥而不染,守身如玉,勇抗权奸之侮,威武不能屈也;宦郎丧志,立断啮臂之恩,富贵不能淫也;木鱼清声,不服铅华之履,贫贱不能移也。”这也许就是香君故居留存至今,供人凭吊的原因吧。

夜幕降临,灯火初上,街上的游人没有减少,倒是越来越多。街道和店铺灯火通明,游人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夫子庙前的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建筑物上的霓虹灯色彩斑斓,勾画出亭台楼阁的轮廓,对面影壁上的灯龙和水边的河灯映亮了整个水面,若明若暗的船灯在河中移动,构成了一幅秦淮夜景图。靠近水边,幽幽的河水在光影中起伏晃荡,游船在人们的喧嚣中缓缓驶过,明暗相间,动静交错。也许正是有了这条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才孕育出了极富历史文化韵味的夫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