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幽秦淮河—金陵闲游四
说起南京,似乎总离不开秦淮河。秦淮河古称淮水,又名龙藏浦,相传是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而形成的河流, 自唐时始称秦淮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全长110km,流域面积2631平方公里。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在大河流域,如同黄河长江相对应于中国,恒河对应于印度,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一样,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的古老历史与文化,又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

秦淮河源自两地,分别是溧水县东南的东庐山和句容县西北的宝华山,两源在江宁方山附近的西北村汇合后,形成秦淮河干流。

秦淮河自西北村蜿蜒向北,中途有云台山河、牛首山河、响水河、运粮河等支流汇入,到南京城下绕城南、城西至下关,经三汊河流入长江,长约34公里。由于通江,习惯上也称之为外秦淮河。

明洪武年间,在通济门外,分一支秦淮河水由东水关入城,西水关出城。这就是被称为“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的内秦淮河。

秦淮河在南京城外河道弯曲,泄洪不畅,城南地区历史上常受秦淮河洪涝之苦。为此,上世纪70年代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东山镇开挖新河道18公里 ,将秦淮河与长江连通,形成了第二个入江通道,这就是秦淮新河。由于其较宽且顺直,泄洪能力超过三汊河入江通道,可以分流秦淮河上游一半以上的洪水。

东南护城河发源于紫金山南麓,属秦淮河水系,分为城东护城河及城东南护城河两部分,在象房村汇入外秦淮河,长3.89公里。城东护城河水面宽近百米,也叫月牙湖。

月牙湖的西侧曾有一座明代所建的铜心管闸,月牙湖水通过它进入城内的明御河,是城东水系的源头。但铜心管闸已经堵塞废弃,使得城东水系的河道成了无源之河。

对于闻名遐迩的内秦淮河,人们更多地熟知其浓郁多彩的人文价值。其实,从环境工程的角度看,内秦淮河是南京市城南主要排水通道,其汇水面积24平方公里,占老城区总面积38%,在城市水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举足轻重。现在的内秦淮河是指明代城墙以内,鼓楼岗以南的各河道,包括秦淮河南段、中段、东段、北段及城东水系各河道。内秦淮河源水都来自城外客水,北源为玄武湖,南源为外秦淮河,但补水的水量不能满足需要。内秦淮河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河道水流都是自北向南,由东向西,而处在上游的城东水系却无客水补充,是没有活水流动的盲沟,水体没有自净能力。因此,内秦淮河的水质不断下降,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要改善内秦淮河的水环境,除截污减少污染外,主要是补充源水,而补水给上游的城东水系,是盘活内秦淮河水流的最佳方案。当时论证的补水方案是:在运粮河与外秦淮河交汇处的上游侧修建七桥瓮引水泵站,将外秦淮河水用管道输送到月牙湖,恢复铜心管闸,新建玉带河东、西闸、明御河闸,新建中山东路东、西箱涵,水流通过铜心管闸进城,依次流经明御河、玉带河、清溪河,内秦淮河东段、中段、南段,经西水关和铁窗棂泵站排入外秦淮河,使内秦淮河成为“流动的河、美丽的河”。这个方案现在或许已经变成了现实,下次去南京应当看看恢复重建的铜心管闸。

十里秦淮素来都是“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游客云集,市井繁华。从“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感怀,到“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吟唱,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能看到当时繁庶秦淮的情景。时至今日,内秦淮河两岸依旧是南京的繁华闹市和著名的旅游风光带。

秦淮河的魅力不仅只是“十里秦淮”的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其实外秦淮河更具有自然风光,景色宜人。步出城外,沿着护城河走走,游人不多,古朴厚重的城墙,草木茂密的河岸,显得十分的清净。若能远行到秦淮河向上游,更是碧水清波,一片水乡景色,来往的船只,悠然的水牛,传统的拱桥,让人感受到秦淮河的源远流长。


在运粮河和外秦淮河交汇处的七桥瓮,将建设一个占地33公顷的湿地公园,有生态岛趣游赏区、密林生态活动区和生态文化体验区。公园建成后将是人们旅游休闲和生态保护教育的好去处。秦淮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秦淮河,南京得天独厚的风情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