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群——济南黄石崖造像

在济南千佛山的南边,隔旅游路就是海拔412.5米罗袁寺顶山,此山主峰西侧山阴处有北魏至东魏时期的黄石崖造像,乃山东省存留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群。相传,秦时有黄石公到此(传说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曾向张良传“天书”,后张良凭此书助汉高祖定天下);又因此山岩石呈赭黄色,故名黄石崖。

黄石崖周围群山环抱,峰险崖陡,相对其东临的大佛头,来这里的游人很少,真有些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味道。上山有多条崎岖陡峭的小路,但对地形不熟的人来说,想找到黄石崖并不容易。

临近山顶西侧可见一处天然石台,长40余米,宽约4米,称“天台”。天台之上,悬崖探出,犹如厦檐,石壁如刀,巍然屹立。站在这里感觉上面的石头随时会掉下来,前些年这处崖壁确实坍塌了一大片,大块的碎石仍堆积在那里。

黄石崖造像范围长近40米,依山就势,镌刻的佛陀、菩萨像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区域最高高度5米,最低高度70厘米。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年),距今近1500年了,饱经历史沧桑。

黄石崖原有洞窟内造像32尊,其中立式8尊,坐式17尊,飞天7个,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崖壁造像68尊,其中飞天9尊,佛龛19座,最高者78厘米,最矮者7厘米。想象一下当年这里聚集着百尊佛像,颇为壮观。

黄石崖的历史比千佛山早很多,是北魏至东魏的造像,千佛山的造像一般认为是隋代时期的。因此,黄石崖石窟造像是山东佛教重要史迹,也是佛教较早传入中国东部的证明,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造像在“文革”时期大部分遭到破坏,1996年又出现岩崖崩塌,部分佛龛造像和题记滚落山崖,目前已没有一尊完整的佛像了,造像头部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被盗,佛像数量也比原来少多了,而且有不少涂鸦,很扫游兴。

黄石崖的全部佛像,皆作禅定说法姿态。石刻刀法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具有明显的北魏艺术风格。

据说这黄石崖附近曾有一座“乐缘寺”,此山那时称乐缘寺山,但史料基本没有乐缘寺的详细记载,遗迹在哪里也无法确定。但正是由于有了乐缘寺,后来才演绎出诸多的山名,如罗袁寺顶、罗庵寺岭顶、螺丝顶山等名字。

黄石崖东侧有一天然洞穴,是造像群中的主窟,洞高4米多,宽约2米,深约3米。洞内顶部有一缝隙,雨季清流渗出,称“潋泉”。

洞穴内西壁有几尊较大的立像,与真人仿高,赤足立于莲花座之上,左右为侍者。西壁上还有数个小佛像,只是头部均被破坏,不知其本来面目。

佛像之上雕配有半圆形高浮雕飞天,着裙裾,披飘带,持乐器,乘风起舞,潇洒俊秀,风度闲雅,形态窈窕,楚楚动人,其雕刻艺术,可与大同云冈石窟媲美。

如果你是先看了大佛头还想再顺便去黄石崖,可从大佛头处上到佛慧山顶,向西沿山脊走到罗袁寺顶山(两山连着),经主峰(照片铁塔处)顺山脊继续向西,从西侧山峰往下几十米就到黄石崖了。这几座山上的许多小路,是七、八位退休老人历时十几年修成的,他们真是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