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长沙游记

长沙游记

湖南行散记之:人文气息——岳麓山

  岳麓山是这次湖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但意义非同寻常。虽称不上文人,但与文字打交道多年的工作原因,每每遇到与文化有关的事情总是心中充满着激动,于是乎把自己也当成了文化人之一分子。

在繁华的都市里能有这么一块僻静之所,本已十分难得,又是久负盛名的文化圣地,能游览其间更是人生一大惬事。



她的静,是那种万籁息声的静,与佛家净地的静不同,既使游览的人再多也仍然能淹没她的静中,也许是因为她太有名气了,游览其间的人都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静静的观摩着,静静的诵读着,静静的思忖着,以致于都忘了随行的团队、相识的不相识的游人。她虽与闹市仅一江之隔,但完全没有城市的繁忙、喧嚣、嘈杂,好像一切到了这里都可以安静下来、斯文起来。


  她的名气,是得益于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东麓清风峡口,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诗云:“自有此天地,即有此岳麓,悠悠千万载,厥名人未熟。”由此可知,岳麓山虽集灵秀于一身,但直到“千秋讲道乡”之称的岳麓书院诞生之后,聚文人、贤士于一处,这才山得人文,因院而显。可以说,是岳麓书院,成就了岳麓山的名气,也成就了长沙的名气。


  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崛起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摇篮。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主要倡导者、发展者周敦颐、胡安国、朱熹等,都先后在岳麓书院讲学任教。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岳麓书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著名的重要历史人物,诸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轰、杨昌济等;书院改为学堂后,大批爱国志士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等,都先后在此求学;毛泽东在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也曾寄居岳麓书院,也许是受这里的文化之气教化了他,在他离开之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长沙》。就在现在,也常有学者在此讲学,近些年就有金庸、余光中、张朝阳等站在这千年的讲坛之上。


  岳麓书院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轩、斋、祠组成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南侧有教学斋、百泉轩、麓山寺等,北侧是半学斋、文庙、湘水校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



    我是带着一种无比敬仰的心情慢慢地走进那一种隽永的文化氛围的。跨越前门,仰头可以看到的拓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手迹而制成的“千年学府”匾额,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走进书院,映入眼帘的是赫曦台,因朱熹观日出语出“赫曦”而得名。看台左边墙壁上近丈高的“寿”字用二笔写成,形如龙蛇盘绕,柔中带刚,右边一“福”字用一笔写成,形如猛虎下山,笔力强劲。“福、寿”二字如龙腾虎跃,暗含岳麓书院是藏龙卧虎之地。


   沿着砌石的中轴线往前走,就是书院的大门了,大门两旁有一块汉白玉鼓形上马石,它的正面是三狮戏珠图,背面是芙蓉锦鸡图、荷花鹭鸶图,相传是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严惩贪官曹百万从曹府搬来献给母校的。大门上方的“岳麓书院”匾额据说是宋真宗亲赐的。大门两旁的千古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由院长袁岘冈与贡生张中阶撰写的对联高度褒扬了岳麓书院千百年来作为湖湘文化的摇篮,孕育出多少具的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豪杰。


  大门之后是二门,二门至讲堂两方均为斋舍,右侧是教学斋,左侧是半学斋,教学斋和半学斋反映岳麓书院教学中“教学相长,惟教学半学”的辨证思想。

继续往前走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大厅中央悬挂着两块流鎏金木匾,第一块是“学达性天”匾,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御赐,意思是通过学习理学可以达到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地步。第二块是“道南正脉”匾,是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御赐,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方传播后是正统,高度评价了书院传播理学的地位。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坛,坛上摆有两把红木雕花座椅,应该是以前先生讲课的地方了。大厅壁上嵌有“忠”“孝”“节”“廉”四块斗大的石碑,据说是朱熹的笔迹,应该就是学规了吧。

还以为到了讲堂就到了尽头,没想到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穿过讲堂,一个独特的自成一体的院落呈现在眼前。一座三层楼阁建筑,居于中轴线的尾端,坐西面东雄视整个书院,是古代的图书馆——御书楼。御书楼南侧的后花园可以领略岳麓学子们在学习之余的审美情趣,观鸢飞鱼跃,赏竹林冬翠,诵白云红枫,摹麓山寺碑;御书楼北侧可以缅怀岳麓院先贤圣哲们的业绩,在濂溪祠可以仰理学箅祖周赜“出淤泥而不染”的风范,在四箴亭可以读理学大成者程赜、程颢“四箴”文功,在崇道祠可以叹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张试“朱张学”的影响,在文庙可以慕一代圣人“风舞于雩,咏而归”的胸襟。

漫步在她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全身都像是浸透了文化气息,连举手投足都要跟文化沾上边了,俨然一幅穷酸秀才的模样,碑匾楹联等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要驻足观看诵读一番,饶有兴趣的时候还要跟同行的不同行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之乎者也一番,以显示自己被这文化气息沾染,读懂了古人的深意,悟出了其中的内涵。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看这岳麓山既无仙也无龙,只有这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可以称得上是文化之山,可见文化之山并不比有仙或有龙之山逊色,相反更具有恒久的感染力,更具有深邃的洞析力,更具有悠远的穿透力。所以说,山不在高,有文化更灵。

岳麓书院,她沧桑千年而依然弦歌不绝。

在如此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圣杰之地,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发。

我真羡慕生活在长沙的人,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这种气氛,我真想成为一个长沙人,让这千年沉淀的文化熏陶我、沾染我、塑造我、锤炼我。

至今,我还在仔细地品味这千年积淀的文化。

七律·岳麓感怀

隔江岳麓未识颜,

山院齐名盛千年。

圣贤虽乘光阴去,

百代弦歌绕青山。

卅岁得幸拜讲院,

遗训诤诤提耳面。

难借楚材人文气,

未得真学达性天。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