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下下朝天门
11月初,为了学习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和接受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亲密合作传统教育,机关民进支部的同志赴重庆考察了四、五天。当时我另有任务没能随行,甚为遗憾;借年前空闲专程赴渝,感触颇多,利用春节长假写写,供博友一赏为快.

我们驾车翻秦岭,越巴山,经过一天半长途跋涉,开下重庆绕城内环高速看见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朝天门大桥。 大桥全长4.158公里,是主城一条东西向快速干道。

大桥只有两座主墩,主跨达552米,比世界著名拱桥———澳大利亚悉尼大桥的主跨还要长,成为“世界第一拱桥”。2009年4月29日下午5点,朝天门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与规划中的两江过江隧道一起,把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三个中央商务区构成一张立体的交通网。

虽然名叫“朝天门大桥”,但大桥的实际位置是在离朝天门还有1.7公里的溉澜溪青草坪。正如重庆人所说,这样命名足以说明朝天门城市名片的作用了,因之一安顿下住处我们就到朝天门游逛。

朝天门处于位于重庆半岛的东南尖端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低水位沙嘴海拔为160米,是市区最低海拔处。朝天门壁垒三面,气势雄壮。石壁上藤萝垂青,黄角树穿岩抱石,绿茵融融;崖边古亭,飞阁临江,两排石阶,比肩而降,至抵下水。据说无论江水怎样枯竭,拾级而下,无有穷尽,可通神秘的金竹宫。

朝天门左侧嘉陵江源于我们陕西凤县秦岭山脉,沿途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公里,于此注入长江。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借用一副网络航拍照片,两江汇合看得十分清楚。

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1949年后码头一再扩建,沿两江纵深排开。客运大楼拔地而起,客货缆车分道直通江边。

江心有石矶沉浮,相传大禹在古渝州娶涂山氏女,此后治水13年不入家门。涂山氏女伫立矶上,望夫归来,因名“夫归石”。朝天门地扼黄金水道要冲,为重庆主要交通枢纽之一。
朝天门缆车,是山城重庆独有的短途交通工具之一,主要是为乘船客人解决登石级之苦而设,建于1984年。两江索道,凌空飞渡,左右穿梭;江面客船货轮,铁驳木舟,鳞次栉比,此静彼动。重庆的繁荣昌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在水上门户朝天门。

不过古时朝天门主要的作用,还是如民谚所说,是“迎官接圣”,即上级有重要官员来重庆,或者皇帝有圣旨、诏谕到重庆,就都在朝天门码头靠岸,地方官员也到朝天门码头迎接,这也是朝天门得名之由。
据说,早先朝天门码头是不准一般民船停靠的,为的是防止闲杂人员等影响治安。后来虽然取消了这个禁令,但民船也只能靠旁边小码头,最大、最好的码头仍然是留给官船用的。

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的“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平方公里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新建的朝天门广场由观景广场、护岸梯道、交通广场和周边环境四部分组成。广场上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喷泉缤纷,夜景迷人。

重庆公路零公里标志也设在朝天门广场,整个广场建筑造型与其背景中的高大建筑群体融为一体,如同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由于交通运输便利,与之相邻的朝天门港口码头日发客轮20多班,日发长途客货车400多班次,朝天门批发市场已成为中国十大批发市场之一,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
谈到朝天门,不能不提到重庆火锅。又称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由于巴蜀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调味的饮食习惯,后发展为小商贩挑担沿街叫卖。
重庆火锅来源于民间,随着改革春风迅速辐射全国,升华于店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黄发垂髫,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次数之大是其它城市望尘莫及的。作为一种美食,火锅已成为重庆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于人们说:“到重庆不吃火锅,就等于没到重庆。”

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是中外游人俯看嘉陵江、长江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好去处。我们一到重庆不熟悉路线,首先开车冲过朝天门大桥,结果歪打正着,滨江路一座欧式建筑跳入眼帘,原来是建于1902年的法国水师兵营,现在改作酒店仍在使用。

这座欧式建筑却有着一座中国古典大门,引得我们驻车参观、拍照。大门一侧临街坐着两位老太太,在晒着和煦的日光,一问一位八十多,一位已经九十一岁了。她们思路清晰,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

由桥头沿南滨路再往前走,就到了闻名遐迩的洋人街;由此我感到生活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的重庆,是这个城市居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