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西安游记

西安游记

雾霾遮掩中的西安大雁塔

     西安,总有那么多东西值得一看,所以,尽管已经去过多次,但上个星期还是又去了西安,想去领略一番西安初冬的景象。然而,遗憾的是,西安亮起了雾霾的黄色信号,于是,在淅沥的小雨中,去游玩了雾霾遮掩中的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22年(公元648年)。寺院落成时,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廷之命,为首任上座住持,并在慈恩寺内翻译佛经。大雁塔,为平面呈方形,高七层,用砖砌成,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可惜,在一片雾霾中,什么也看不到。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刻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整个塔身颜色土黄,塔顶为黑色,远看庄重肃穆。相传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处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僧人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有位多日未吃到肉的和尚到后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大雁飞了出来,投身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便在慈恩寺西院内建造了一座仿印度形式的砖塔——大雁塔。看着在雾霾中若隐若现的大雁塔,似乎多了几分神秘,我突然间明白,如我等沉湎于世俗之中,六根未净之人,平日里说上几句谈禅论道之言,其实就象是在看雾霾遮掩中的大雁塔,远没有能够参透佛家的真谛。

     走出慈恩寺大门,只见寺外的广场在深秋的寒雨中显得分外宁静,没有了往日那拥挤的人群,也没有了商贩的叫卖声,只有玄奘的塑像在朦胧的灰色雾霾中伫立着,我在雨中默默地站立着,凝视着玄奘。

     雾霾遮掩中的玄奘,神色是那样地坚定,无可挽留。13岁出家的玄奘,面对着中原佛学的纷杂,邀集同道者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取经。在唐太宗不许可的诏令前,其他人纷纷退缩,而玄奘却不为所动,矢志不改,独自研习梵文,为西行做着准备。唐贞观三年(629年),终于踏上了西行求法的艰难路程。

     雾霾遮掩中的玄奘,神色是那样地匆匆,急不可待。28岁的玄奘,已经等不及了,终于,在北方的寒秋中,混迹于外出就食的饥民之中,离开了长安,沿着“丝绸之路”,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达到了僧人心目中的圣地——天竺。

     雾霾遮掩中的玄奘,神色是那样地坦然,义无反顾。朝廷的不许,同伴的退缩,路途的艰辛,边关的扣押,这一切似乎都没有能够阻止玄奘西行。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是对佛的信仰,对佛的精神追求,俗世的一切繁华,都是过眼烟云。

     此时此刻,在心中对玄奘充溢着敬意的我,似乎对佛家有了新的感悟。雾霾遮掩中的大雁塔在昭示着世人: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寻求精神自由的路是孤独而又漫长的,需要忍耐与坚持,玄奘独自一人从这里一步一步走向释迦牟尼,用尘世的脚印踏出了一条走入精神殿堂的路。世俗之人虽然无法重走玄奘的道路,但是,仍然可以在尘世的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正可谓“行在有中,心在空中”也。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