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苏州游记

苏州游记

艳阳甪直

 先奔苏州火车站。资料上只说“出火车站后,住东百米左右。车就停在广场上,是黄色的交通旅游公交的空调车”。鱼儿一向分不清东西南北,只会找人问。一问问出一堆事儿来,什么门票七折啦、免费导游啦,鱼儿一听头就大了,躲还来不及呢。但也有好心人,虽然拉客没拉着,却还耐心告诉我,要到对面,过便桥,乘518路公交车到底就到了。鱼儿才明白,那“广场”不是火车站广场,而是要过桥到对面去的公交车站广场。正在鱼儿确认518路的车牌准确无误时,518路却开走了。鱼儿只好再等下一班,好在间隔时间不算长,12-18分钟一趟。车费4元。鱼儿没零钱,塞了10元进去,守在边上收了人家6元钱。
  路上时间约1个小时。天空蔚蓝,阳光明媚,反正鱼儿本身就是出来漫(慢)游的,又不赶时间,有大把的时间好浪费。能有浪费时间的时间,真的很幸福!
  终点站是“甪直汽车站”。

车辆并不进站,只停在马路对面下客。向前走一点右拐,是一条看起来像新修不久的马路。走在这条路上,就不停地有三轮车夫来拉客,先吓唬说“前面进不去的”,我很奇怪,明明有人在朝前走,怎么会进不去?“是要花60块钱买门票的,坐我的车只花5块,我带你从旁边绕进去,是不用买门票的”,还信誓旦旦地保证,“进去以后你再付钱”。鱼儿赞成紫菡的观点,既然到了一地儿,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去沾小便宜。而且鱼儿还以为,当心沾小便宜吃大亏。所以,鱼儿回答便是“买门票就买呗”,人家跟了我半天又费了半天口舌,换来这样的回答,估计有点小郁闷。
  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鱼儿就琢磨着在哪儿买门票,许是鱼儿不够细心,愣是没找着。看见包着头巾的甪直妇人,便一直盯着人家拍。据说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传统服饰,有“苏州的少数民族”之称。当然,现在能见到的已经不多了,而年轻女子更是见不着穿的了。
  这里的三角包头巾是有讲究的。不是通常的方形巾帕对角折成三角形,而是底角为锐角的一块梯形布。包头巾可以把头发缚得很牢,在田间劳动,能遮阳避风,防飞虫,起到护发保洁作用,可以算是劳保用品。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呈三角形。三角包头巾是吴东水乡妇女服饰中的标志性饰物。相传包头巾起源于吴王阖闾时代,当时采莲女为了遮阳挡雨,把荷叶折成船形,两头用竹片固牢,戴在头上,后来经不断改制就演变成现在的三角包头巾了。

就这么三步两步跨过了和丰桥,也没见到售票处,算了,先拍了再说,什么时候要门票了再买就得了。
  先探究一下这个“甪”(lù)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避开旅游团队,专拣人少的路走。好处大家都明白,可是带来一个坏处是——鱼儿买不到帽子!鱼儿出门一向是防晒霜、帽子、伞,三者一样也不能少。但自从拎上了单反,这伞是不能打了,连宽沿儿的帽子也不能戴了。可这次出门是晚上,又忘记把帽子搁在包里上,自然就忘记了。这下惨了,火红的太阳当头照,鱼儿的皮肤要玩完儿!虽然在518车上特地补抹了防晒霜,但晒黑是免不了的,还有我可怜的头发呀。买帽子,一开始还考虑跟身上的衣服搭不搭,压根找不着。最后就只想赶紧买一顶能戴得上的就成。反正这不好看的形象不被认识的人看见就行。^^咔嚓咔嚓地可劲儿拍。


  在“王韬纪念馆”门口,想起问工作人员“门票在哪里买”,她们告诉我“这里就可以”,是联票,包括其它景点门票。鱼儿终于明白,那所谓景点门票,是指需要进门去看的地儿。可是,我忽然觉得看到外表就够了,用不着去里面探究。还是外面的人、景更值得我拍吧。
  秋日下艳阳,甪直的河水明亮晃眼,小桥弯直有致,斑驳的树影投在缀满青苔的墙面。古老的民居隐于悠长的巷内,将一地的繁华喧嚣悄然闭于门外。



  万盛米行是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名篇《多收了三五斗》而闻名。其实,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万成恒米行是甪直镇一家老字号店铺,始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镇及周围10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米行的河埠头当地方言叫“河滩头”,为装卸谷米的码头。一对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新中国成立后,这家米行跟其他米行一样,被改造为当地粮管所的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一直承担着为国家收购甪直地区农村的夏粮小麦和秋粮稻谷的任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国家对农民粮食生产和收购政策不断放开,地方粮食收购的职能逐渐完善。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地方粮管所的粮食收购和居民粮食供应走向市场化,“万盛米行”也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的“万盛米行”,是甪直人民政府为开发古镇旅游业,于1998年筹资改造的,地点在与“万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东岸。改建后的“万盛米行”,力求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的米市风貌,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挂“万商云集”牌子。店铺后是宽敞的石槔大院,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堂内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成为一处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


  萧芳芳演艺馆,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宅。此宅原系清代武举人杨姓所建,后售于里中望族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在“五高”任教,为地方公益作出过贡献。其子萧乃震留学德国,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萧芳芳1947年出生,6岁涉足香港影坛,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芳芳出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李化执导的《小星泪》,在片中饰演一个反派苦女孩。7岁的她考了中联影业公司,与李小龙合演《孤星血泪》,之后她便以童星的身份出现在影坛。1970年,大红大紫的萧芳芳居然背叛众多影迷和朋友的意愿,飞抵美国留学。萧芳芳的留美充满着冒险的色彩,用她的话说:“在此之前,不知道世界是这么大,自己是这么的渺小。”她甚至连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没个底儿。她终于凭着尺人的毅力、好胜好强的个性,度过了三年艰难的留学生涯,取得了新泽西州西顿贺尔大学大众传播学学士学位。学成回港的芳芳,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在演艺方面也开始了质的飞跃。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西班牙影展最佳女主角、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一只只桂冠都落到了她的头上,直至荣登“柏林影后”的宝座。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