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塔
前几日,去柳埠四季村参加会议。四季村酒店与四门塔相距10分钟路程,所以清晨的散步就是去四门塔游览。清晨我们踏上竹林间小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边,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涌泉”、粗大的藤树盘踞其上的“青龙潭”、能远眺泰山的“望岳亭”、石狮为栏的古朴石桥“涌泉桥”,青石垒砌的“送衣塔”,还有建于南北朝时的“涌泉庵”。涌泉桥下还有唐朝的石刻佛像,佛龛造型很小,也已损毁,只能隐约看出佛像的轮廓。北方少有竹林,涌泉周边却生长着茂盛的毛竹,郁郁葱葱。



四门塔景区,主要景点有四门塔、神通寺大殿遗址、墓塔林、龙虎塔、千佛崖石窟造像,涌泉、竹林也是四门塔景区的范围,只是居于检票口之外。这大概是因为四季村的缘故,因为涌泉、竹林就在四季村酒店的角门外。
初冬的四门塔,荒草、残碑、断石、塔林,不经意的角角落落里就透出苍桑和厚重,有人说,不到四门塔就感受不到济南历史的延续。
四门塔位于济南南部山区,地处柳埠国家森林公园。气候属季风气候,地形属山陵地形。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郎公和尚曾在神通寺做过主持,当时僧人达500余众(公元351年)。内有隋代的四门塔,唐代的千佛崖和龙虎塔,唐以后的主要遗迹有元、明、清代的碑刻、古墓、塔林。
四门塔建于隋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全部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坚硬,一千多年来尚无风化侵蚀的情况。它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塔身上用石块垒砌挑出五层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一九六一年,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内正中央有一个四方平台,平台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块三角形石梁和塔身相连系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萨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发肉髻,颜面丰圆,额光平正,细眉慈眼,隆鼻长脸,嘴角上扬,安详恬静的神情,似在向人娓娓说法。这些佛像雕刻细腻传神、刀法流畅、文饰清晰,极富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是珍贵的佛教艺术极品(以上资料来自网络)。因为我去的早,四门塔的塔门未开,无缘得见塔内佛像。四门塔西边,有一棵千年古柏,名“九顶松”,植于东汉,树围5.7M,树高15M,又称“灵柏”。


“龙虎塔”,位于四门塔的西北侧,又称郎公塔(以神通寺的创始人郎公命名),因塔身雕刻龙虎而得名。塔的建造年代无考,从建筑风格推断,塔基,塔身部分为盛唐建筑,上部转砌部分为北宋补建,塔高10.8米,呈方形,单层重檐,砖是构筑。塔基为三层平台,大檐须弥座,雕刻着覆莲,送神,狮子等图案。塔身有四快巨大的板石构成,四面辟有火焰形卷门,周身布刻龙虎,天王,力士,罗汉,飞天等想象的高浮雕。塔室内砌方形塔心柱,其四面各雕一尊佛像。塔顶重檐华拱,置覆莲相轮塔刹。龙虎塔雕刻精湛,装饰华丽,造型优美,虽经千年风霜,所雕刻人物和禽兽,仍栩栩如生,神采飞扬,显示着盛唐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可谓民族建筑形式与石刻艺术相结合的佳作。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通寺遗址:神通寺原名朗公寺,据文献记载,前秦皇始元年(351年),著名高僧僧朗云游至济南南郊柳埠古镇东侧的锦阳川畔,见此地山势回环,谷幽泉清,“乃于金舆谷,昆嵛山中别立精舍,创筑房屋,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余区,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释慧皎《高僧传》)位列三齐名刹之首。隋代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通征屡感”,故曰通神,遂改名为神通寺。神通寺历代屡有修缮,建造了许多重要的建筑,直到清代以后,寺院逐渐倾废,只有几处殿基尚依稀可寻,附属的建筑物中有些幸存下来,如龙虎塔、墓塔林、千佛崖造像等。也许正是神通寺遗址的存在给四门塔景区佛家圣地的灵韵。神通寺遗址,石碑林立。大多石碑的碑文都已风化,字迹看不清了,只有碑顶的雕刻还能看出雕工之精湛、细腻。讲经堂也只遗存了四根石柱,仿佛在昂首问天。。。。


墓塔林在神通寺遗址西北方向,是神通寺建寺以来宋、金、元、明、清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存墓塔46座,墓碑15通。此处墓塔根据塔身和塔顶形状不同,可分成密檐式、阙式、幢式和亭阁式。这里的墓塔造型各异,刻工精细,式样繁多,以石塔为主。可谓国内少有的古墓塔博物馆。


千佛崖,山东地区唐初石刻造像艺术的主要遗址,南北长65米,大小石窟100多个,造像220躯,造像题记43则。雕刻精美绝伦,生态生动,保存完好,乃我国唐处佛教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