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济南游记
黄鹂泉村很好找,顺着长清区双泉乡西南峪的水泥公路走到尽头,看见村口石台上两株直刺云天的老柏树,那就是了。 村子建在桃山的北坡上,东、南被峭立的青山簇拥,西、北被连绵的丘陵环抱。 这大概是长清最偏远的一个村子了,翻上南边的山梁就是肥城界。 村子虽小,但历史、文化、传统一样不缺,村口古柏下村碑背面镌刻的铭文,将村子的来龙去脉宣示得一清二楚,让每一个新来乍到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样时刻提醒后人铭记历史、不忘祖宗、尊重典籍的小山村,打心眼儿里令人敬重。 碑文云:据传该村为孙氏、谷氏所建,村有黄鹂泉,村以泉为名。(1368——1398),刘氏明洪武间由山西平阳府迁居于此,沿称黄鹂泉。后为书写方便,写作黄立泉。清光绪版《肥城县志?地舆志》载“黄立泉”。1937年由肥城县划属长清县。 进村时已是正午时分,村头巷内见不到一个可以问路的人。走过几个紧闭的宅门,敲门侧耳,不闻动静。终见一家院子敞着门,入内问讯,一位正在吃饭的大嫂端着碗走出院子,热情地把我们引向通往黄鹂泉的路口。 走到村南头,方遇见几位村人,其中有去挑水的大嫂,这才知道黄鹂泉村人至今吃水还要靠肩挑手提。 看来小村还保留着质朴原始的自然生态,没有受到现代文明太多的惊扰与污染。村民脸上洋溢着知足的笑颜,乐观怡然,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指点着黄鹂泉的位置。 大嫂挑水的地方是山脚下一方用石板棚盖起来的蓄水池,池水是从山腰的黄鹂泉渗流过来的。由于去冬今春大旱,池内存水已经不多。 沿崎岖的山路上行不远,很容易便找到了“黄鹂泉”。古老的黄鹂泉因泉畔树丛中时有黄鹂婉转鸣唱而得名,泉之源头是一个幽深的泉洞,向里望去,既看不见清清的泉水,也听不到潺潺的泉声。村民告诉我们,泉水是由洞壁滴水汇集而成。水从岩洞深处渗出,汇流至洞口前石砌泉井内。站在泉井旁,粼粼水光能清晰地映出人的身影。 离泉井不远有一空旷的平地,一块硕大的石碑规整地立在一旁,碑文斑驳,仔细辨认,是《重修鹂泉书院碑记》,落款“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从断断续续的碑文记载中,我们体味到了孙氏族人崇尚耕读,让子孙饱读诗书以造就济世之才的可贵精神追求。我们读懂了孙氏先人为完成这一美好夙愿,历七八世人之不懈努力,终于筑成书院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艰辛。 望着眼前已经夷为平地的鹂泉书院遗址,想象着当年这里曾经草木萋萋,泉水淙淙,书声朗朗,鸟啼啾啾的蓬勃景象,不由深深为之动容。 与黄鹂泉对峙相望的山坡上有一片残落的庙宇——三教堂,踏上石阶进入院内,能清晰地看出庙宇的建筑规模及格局。这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道场,主殿原供奉的是“老子、圣人、佛”。“三教堂”的拱形门券上雕刻着卷草纹,柔顺流畅。西厢房砖结构硬山屋顶的下方刻有阴阳太极图,自然浑朴。 这座庙的精品,当数“三教堂”西北侧的四脚方柱石钟亭了。棱角规整的方石基座,稳稳地承载着古朴雄浑的石钟亭走过了近400年的历史。石柱、石顶、石额枋,这一根根、一块块硕大的石件,全部用整块石头雕凿而成,额枋上刻有字迹娟秀的钟亭记,钟亭的歇山顶部刻“合瓦屋面”,雕花草文饰,线条优美,畅若行云。细细观察,额枋上隐隐约约能够看出“大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字样。象如此完好无损的古石构钟亭,别说在济南,恐怕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安台山象一尊守护神,南望黄鹂泉,北接五眼井,西抚大张庄。山虽不高,但有奇泉,据说在干旱少雨的季节,依然泉水滢滢,长年不枯。 我们顺着大张庄村东的山路缓步上行,山脚下硕大的蓄水池已经干涸,足见今年旱情之重。但走到山间的泉井处朝下张望,泉水依然丰盈。 现存的上水庵遗址已是一片残败。但从十分考究的建筑遗存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上水庵曾经的气势与昌荣。上水庵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依次为神棚、山门、钟楼、侧殿、正殿、配殿等。 神棚建在上水庵的山门外,据说它是百姓为请神、谢雨而筑。每逢大旱之年,周围十里八村的百姓聚集在此,请出上水庵的关公神像供奉在棚内,扎台唱戏,祈求福雨降至。 上水庵的山门端庄而凝重,拱形券门的门额上刻有三个篆体大字——上水庵。 进入山门,东侧见三间侧殿,建筑风格朴实无华,未加任何雕饰,但顶部的琉璃瓦脊仍可依稀透出昔日的芳华。侧殿的两旁竖立着两块碑冠,碑体已不见踪影。碑冠两面的祥云、飞凤栩栩如生,并分别刻着“题名”、“流芳”字样。 不知何人用一道石墙把配殿与正殿隔开,成了一个独立的小院。看院中的栅栏、草料,象是做了放羊人的羊圈。 上水庵最精制的建筑要数正殿了,正殿在院子的最北头,面阔三间,大殿通身采用精细石块垒砌而成。门前的两根石柱撑起整石雕成的厦顶,左右立柱上所刻对联字迹已分辨不全,横批“浩气凌云”依然荡溢着洒脱的大气。正殿的门、窗、厦檐及室内的佛龛均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造型庄重严整,层次分明,简洁明快。 进入正殿看到,原本通畅的三开间大殿,已被后人打上隔墙,分成了正、侧两间,更让我们惊诧的是:用做侧门过梁的条石竟然是记载上水庵修记的碑石,碑文记载“大明成化一十四年重修上水庵……由上水阉道姑妙秀精勤修造殿宇……”等字样。 徜徉在古村老泉、残庙断墙之间,不免感慨光阴如梭,世事无常。下山时,再回头仰望上水庵,这座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庙,听凭风浸雨蚀,凋零残败,兀自默默隐居山中,我的眼睛渐渐变得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