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济南游记

济南游记

五眼井 天齐庙 红戏台

在长清众多的乡治中,如今大都随着经济的发达而晋升为“镇”。唯独“双泉”纯朴依然,成为济南市长清区唯一的“乡”。
实力不振抑或偏僻闭塞?
大抵正因如此,这里一如既往地安闲恬静,世外桃源般波澜不惊,尚保留着许多惹人神往的“老”东西,时不时地撩拨着人们寻古怀旧的神经。
说来十分有趣,以往的数次双泉越境,起因却是为了绕过104省道济泰界收费站。如今那收费站撤了,于这个清明小假再次驱车扎进双泉,自然就不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了,呵呵。
真是没有白来。一入双泉境,居然让路边旷野里片片耀眼的“金黄”晃花了眼睛。
萝卜花?颜色不对呀。油菜花?怎么可能!!!
急忙驻车奔了过去……
躬身定睛仔细端量,应当就是油菜花;再询田间耪地的老乡,果真就是油菜花!
哈哈,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不出济南,竟然也能有如此灿烂绚丽的油菜花赏心悦目,可谓大有眼福。
印象中,以前春日路过双泉时,真没见过油菜花。
或许与这一两年大豆、花生价格暴涨有关系。听老乡说,他们种植油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榨油吃。
真想建言双泉乡政府,出台些扶持政策吧,鼓励村民多种些油菜,待来年打出“江北小婺源”的旗号,将那万千游客引了来。届时,何愁偏居一隅的双泉不能创出一个旅游品牌,打造一片新天地。

此次专程拜访的,是双泉乡西南峪里的古村“五眼井”。
从双泉乡驻地南行,驶过一座漫水桥,沿西南走向的水泥路继续前行。这是一条标准的村级道路,虽然不宽,但非常平整,养护得也很好,路面干净,路沿利落,看得出山里乡亲们对公路的爱惜。
行不远,便见一株苍翠葱郁的古柏立于路中。想来,早先它当是立在古驿道边上的。如今,它没挪动地方,是拓宽新修的公路把它夹在了中央。好在乡亲们依旧像对待神灵那样敬重它,给它竖起了岛形围栏,让它继续守候在此,保佑过往的男女老少吉祥平安。
过尹庄后继续前行约2公里,便到了五眼井村。
五眼井村有四百余户人家,新村在公路北侧,老村则坐落于公路下方的峪溪两岸。进得村中,随处可见建造精致的石屋和垒砌工整的石墙。
担心我们找不到地方,适才搭我们车回乡扫墓的刘先生领我们沿南侧石砌小路拐弯曲行,绕过几处院落,跨过峪溪上的石桥,便可看到以其而冠村名的“五眼井”了。
确切地说,“五眼井”与其称之为“井”,倒不如称之为“泉池”更为恰当。细细审视,它实际上是早年为解决人畜饮水,借泉源扩凿垒砌的长方形水池,为保洁,在其上用石板覆盖。鉴于村子人口多,为了汲水方便,石盖板上间隔均匀地留下了五个方形取水孔,“五眼井”就是这样得名的。
从井口向下望去,泉水泂泂,格外清澈。井台西南角竖有石碑,为“大清嘉庆二十四年仲春”重修该井的碑记。
井口靠着山坡的一侧,垒有一道石墙,起初没有琢磨出是干什么用的。后来环视了一下周围的地形,大致判断是起遮挡作用的,以防雨季顺坡而下的泥流或冬季山风吹落的尘屑流入井中污染了水源。呵呵,村里的乡亲好爱干净。
井台之下,就是那条穿村而过的峪溪。眼下是旱季,溪中无水,但一道水坝还是给这里留下了一方翡翠般的池塘,有五眼井泉水的渗入,池塘从不干枯。一只雪白的鸭子正起劲地往水里扎猛子,或许水下有它爱吃的鱼虾。
可以想见,倘若是雨季,溪水与井泉并流,水坝挂满白瀑,那番景象该是何等的漂亮。
天齐庙就在池塘边上,与五眼井隔溪相望。
天齐庙由正殿、观音殿、四供社、佛堂及醮房五部分组成。正殿建筑年代不详,简洁的硬山顶部可清晰地看出黄、绿色的琉璃瓦覆顶,殿内供奉着“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双泉缺水,所以在长清向有“涝死孝里,旱死双泉”之说,乡民建庙祭祀,正是为了祈求天齐大帝赐予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与正殿平行相隔数米的是观音殿,十分寻常的建筑,但它左右的两扇窗棂却非同寻常,是用整块石头雕凿而成的“金钱窗”,上面还雕有精美的花纹。这种造型的石窗棂,我们还不曾见过第二处。
观音殿的东侧是被称为“四供社”的建筑,三开间,座东面西。“四供社”是当地百姓自发结成的祭祀组织,镶嵌在墙上的“四供社碑文”中,有“四季供奉,以乞求神赐福保一方康宁”字样,大概这就是“四供社”的结社缘由和命名出处吧。
碑记落款为“清道光二十九年”, 如此算来,“四供社”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正殿的后面是佛堂,门两侧上方也嵌有石碑,上刻“创建佛堂记”,碑文记载该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殿的西侧是一座清同治年间重修的三开间的醮房,墙嵌 “高家庄、五眼井、四供社重修醮房记”碑文。
规模不大的天齐庙同时供奉佛、道等多教神灵,不仅体现了百姓信仰的虔诚与博大,也印证了历史上曾出现的多教并流的宗教和谐局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是百年。如今能让我们细致地了解天齐庙的过去,不能不归功于庙内保存完好的十余方石碑,正是石碑上面那些虽已斑驳风化但仍可辨识的铭文,才让我们能够认识并解读这座当地百姓心中神圣的殿堂。

即将走出天齐庙时,猛然发现门口的影壁竟是一幅完整精美的石刻。影壁由一块整石凿成,基座雕饰祥云,两侧的立柱刻有荷叶净瓶、牡丹插花。莲荷生于淤泥而洁白自若,牡丹象征高贵富丽,这些生态特点彰显了善良百姓的品德与追求。影壁铭文风化严重,字迹已辨认不清,但落款处还能依稀分辨出“清乾隆”字样。
出天齐庙沿峪溪西行不远,跨过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桥,路边一块较大的空场上,是一座诞生于“火红的年代”的“红戏台”。虽然转瞬而逝的四十余年时光消磨了我们的记忆,但“红戏台”上那些历历在目的“年轮”印痕,依然真真切切地宣示着那场曾经的“史无前例”。

“红色戏台”神圣端庄,石坊、石柱、基座、券顶上刻满了“无限忠于毛主席”,“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那个年代的流行语言。
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字模,都是靠手工一笔一划描绘上去的。望着这些工整、圆润、饱满、秀美的笔迹,你不能不感叹,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竟有写得如此一笔好字的“秀才”;在那个几近疯狂的年代,人们做事竟然还能如此认真。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正待离去,忽见溪涧对面有一参天大树,走近发现是棵古槐,粗壮的树干扬起青筋毕露的劲枝,斜倚着石墙顽强地伸向半空。问及村民,无人能讲清楚古槐确切的年龄。有位长者告诉我们,去年夏季,大风吹断了古槐最粗的一根杈枝,村民们舍不得将其搬走,仍按它生长的样子平放在屋顶上。古槐似乎更懂得村民的心愿,今春便早早地在断枝处窜出根根新条,满怀朝气,绽着嫩绿,蓬勃地向着空中的老枝追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