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济南游记

济南游记

仙风道骨狮耳山

在山东,名山大川毕竟有限,我们能够经常与之亲密接触的,其实还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野溪。
小山丘与名山大川相比,气势自然小了些,如果没有什么险峻奇绝之处,便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有些也不尽然,譬如胶南的琅琊台,莒县的浮来山,还有宁阳曲阜间的石门山。这些小山,虽然本身也没有什么奇特过人之处,但却分别因了秦皇东巡,刘勰之《文心雕龙》,孔尚任之《桃花扇》而闻名遐迩。如果从经营学的角度来分析评判的话,应当说,它们胜在人文因素。
如此说来,在我眼中,狮耳山则是一座既具浓郁人文特色,又兼自然风光之美的小山了。
狮耳山位于平阴县东阿镇西2公里的范庄南部,又名虎窟山、凤凰山,是古“东阿八景”之一。据旧《东阿县志》载:十六国时,西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咨得白虎于洞中,故名此山为虎窟山。

我们开车走到时,已是傍晚时分,本想在山脚下安营扎寨,但没寻到理想水源,只好返回村里另觅营地。热情、干练的村支书范先生接待了我们,在他宽敞平整的宅院里,我们支起了炉灶,搭起了帐篷,酒足饭饱之后,安适地度过了平阴之行的第一个露营夜。
次日一早,我们便收拾好行囊,直奔狮耳山。
狮耳山不算高,海拔仅有250余米。昨天的一场喜雨,把天空、大地荡涤一新。路边嫩绿的花草上挂满了滴滴露珠,茂密青翠的山林云雾缭绕,漫游其间,飘飘欲仙。
行走在风光秀美的山间小路上,清新的空气直沁肺腑,多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转过第一道之字型山路,便可见到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东、西、南侧分别排列着石碑,北侧建有戏台。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华诞日),和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佛日),是狮耳山最热闹的日子,十里八村的乡民携亲带友,接踵而至,前来听大戏,赶山会,拜菩萨。
从广场向上前行至半山腰处,与山路相连的是陡立的石砌拱型券门,券门之上为三间两层式建筑。沿通道进入观中,迎面的石壁上书有“虎窟山观”,穿过观门即可看到传说中济南太守胡咨得白虎之地——虎窟禅洞。坐落在东崖壁下的禅洞,是一硕大的天然溶洞,洞内成Y字型,深而宽阔。洞口崖壁上清末诗刻清晰可见。
观音堂坐南向北,三开间前抱厦,檐柱柱础和左右两侧的石碑底座,浓缩着历史的痕迹。山门的二层为虎窟书屋,传说是明朝进士赵邦彦读书的地方。
感谢前人把一次次功德善举镌刻在了块块石碑上,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明嘉靖四年“重修石壁碑记”;明嘉靖十年“功德碑”;康熙岁次丙子“移建观世音大士祠落成碑记”;大清乾隆四十四年“虎窟山续修群庙题名碑”……似一幅幅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走出观音堂东侧的小门不远,还有两处天然溶洞,一为“三仙洞”,一为“八仙洞”。在八仙洞洞口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五年题刻的诗文:“山腰禅阁俯人群,乱石虚中喷白云……”
在山顶的废墟上,原建有“圣人庙”。横亘在庙址前的残碑正是当年“圣人庙”的遗物。
一位老人健步登上山顶招手向我们走来,原来是范支书特意安排来为我们做向导的陈文义老伯。真的感谢这位73岁的老人,是他热情的引领和生动的讲解,使我们体察了狮耳山的诸多细微妙处。
站在狮耳山顶,向西北看去,可见“南边煎鱼(山)北边香(山),西边踩曲(山)东边黄(山)”。这是当地百姓自编的口诀,形容环绕狮耳山的东阿四大名山,都可在此尽收眼底。更为奇特的是,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在狮耳山正前方拐了一个直角弯,夕阳西下时,滔滔黄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边金、一边银的壮丽奇观。
从老人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自1996年起,范庄的村民自愿捐工、捐款修路运石,担水搬砖修复了狮耳山上的名胜古迹,十三年来,寒来暑往,从未间断,村民们已经把情感和信仰融入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之中。
陈老伯带我们穿过一条荆棘小路,山崖间茂密的植被中掩藏着一个洞口,这就是古“东阿八景”之一的“虎窟秋风”,也称为“听风洞”。洞呈喇叭形,外宽内深。洞口边只能勉强站开一人,老公和老乐分别爬了上去,侧耳倾听,洞内传出由远至近轰轰隆隆的声响,似海浪涛天,又如虎啸狼嗥,且连绵不绝震人心扉,令人胆寒。
陈老伯热爱这里的一石一木,熟悉山中的一花一草。他告诉我们狮耳山上百草丰茂,能叫上名来的草药就有140多种。一路走来,在老伯的指点下,我们看到了枸杞、白薇、防风、地黄、益母草、金银花等等,还有长在石缝里的金边榆树、攀挂在大树山崖上的紫藤,更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难怪陈老伯执拗地坚信,狮耳山就是著名阿胶的发源地。关于阿胶,《中国药学大辞典》上确实有这样的记载:“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健驴,饲狮耳山之草,饮浪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入浪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此真阿胶也”。
山畔,陈老伯顺手折下一节树枝让我们看,翠绿的叶子两面长着尖尖的针刺,老伯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面针。这种植物一般从农历3月中旬开始长针,先长阳(叶面)针,后长阴(叶面)针。两面针有清热、败火之功效,当地百姓如有头痛脑热不适,采回两面针冲水喝,小病便会不医自愈。
若不是陈文义老人的带领,我们就不会有这次神奇难忘回味无穷的探访。
在密林深处,藏有许多溶洞,形态各异,深不可测。在山梁上顿足,脚下似有空洞感。大概这座山的腹内被这些溶洞淘空了也未可知。
奉国寺位于狮耳山东坡的半山腰处,虽早已废弃,但天造地设静谧幽雅的宜人环境,以及神奇玄秘的残垣遗存,仍足以令人惊叹、震撼。
寺庙建筑如今已经荡然无存,除了一通保存尚好的(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东阿县虎窟山奉国寺记”石碑,崖壁上还留有两座佛龛。令人痛惜的是,石佛雕像大部已被盗贼凿走,但从残留部分中,仍能看出当年雕像的俊美飘逸。

沿崖畔小路行走至此,本已汗流浃背,但来到奉国寺遗址所在,顿觉清凉舒爽暑意全无。
细细察看,寺址处在半山腰的一个半月形平台上,头上脚下皆为断崖。尤为奇特的是,在环绕古寺的三面青石崖壁上,居然有三眼泉水汩汩流淌,真的是“三泉绕寺”,实堪称绝佳风水。怪不得在如此大旱夏日,这里依然浓荫蔽日地面湿润,全赖三眼长年不涸泉水之功。
在三泉之中,南泉流量最小,泉水溢出崖洞后即没入土沟之中,但仍可看出,泉水浸润流经之处的野草,明显比别处返青更早。一株柳树仿佛择地而栖,居然跑到了半山之上,实属罕见,完全与“柳树涝死不上山,柏树旱死不下洼”的民谚相悖。或许,喜湿的柳树正是冲着这山泉而来的吧。
中泉也称“阿井泉”,在三泉之中最为奇特,泉水从崖壁洞隙中渗滴而出,缓缓流进一个马蹄形的石碗内,而在泉洞上方,还有一个幽深莫测的山洞。陈老伯告诉我们,这眼泉不管天气如何旱涝,流量竟是雷打不动的恒定:“一分半钟漏水一‘碗’”。
为验证此言不虚,陈老伯用手将石碗内的存水泼干,我们则睁大眼睛盯着。果然,仅一眨眼的工夫,泉水复又盈满石碗。
谁知更为奇特的还在后面。
当我们走到北泉时,刻满崖壁上的一片“天书”,把我们惊得目瞪口呆。这片摩崖石刻由文字和符号组成,奇怪的是,勉强能估摸懂的文字,中间却夹杂着些匪夷所思的符号,读不懂意思;看不懂的符号又像似象形文字,似乎想有意表达些什么。
据陈老伯讲,这方刻满难以辨识离奇文字的摩崖石刻,是他前几年才发现的。为醒目示人,陈老伯还将其描上了红漆,对其中一些模糊不清的笔划,又按自己的理解,想当然地用錾子来了些“狗尾续貂”。
呜呼!
嗟叹陈老伯这一番不乏好意的“多此一举”,令这难得一观的“天书”失却了原真信息,难怪考古专家连连摇头,痛责之余抱憾而别。
这一片神奇的摩崖石刻,到底记载了些什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地方,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是想隐藏什么?还是想传承什么?这,也许就是狮耳山留给人们的一个谜团,眨着眼睛等待着人们去破解。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