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三):青岛 .石老人海滨

初夏时节,来到青岛学习进修,住在郊区的石老人海边。窗外,是浩瀚无边的大海;耳畔,夜夜海潮如歌。从别墅楼顺着石梯拾级而下,沿着通向海边的小路,踩着柔软的沙子,拾起一份蓝色的心情,走近大海,亲近那片梦牵魂绕的蔚蓝色。

碧波之上,是一柱形如老人的礁石,人称“石老人”。老公公以手托腮,注目凝神,晨迎朝阳,暮送晚霞,伴着潮起潮落,历尽沧桑,不知在汹涌澎湃中度过了几多岁月。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位老渔民,与他的独生女儿牡丹相依为命。牡丹心灵手巧,才貌过人,龙王闻之,派虾兵蟹将把姑娘抢入东海龙宫。老渔民日夜思念心爱的女儿,天天坐在礁石上翘首望海,盼望着女儿的归来。后来,老人化成了一块面向大海的石头人,千年守候。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石老人真正的成因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大自然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海岸地貌形态——海蚀柱。

远处的海边,岩石兀立,浪花漫卷。石老人礁石属于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在千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下,使基岩海岸不断坍塌后移,冲刷为细沙沉积在平缓的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留存下来。历经沧桑之后,傲然挺立的礁石成为生动的历史。

石老人海滩上,不少人在滩涂中拾海。礁石上长满了各种贝类,退潮后,蛤蜊留在了沙滩上,尤其是海蛎子、沙蛤、海红居多,沙蛤生活在较浅的沙层中,在潮汐和海流的双重作用下,海浪将覆盖在蛤蜊上面那层薄薄的沙层卷走,海浪又将这些鲜活的蛤蜊冲到海滩上。

人们卷起裤管赤着足,寻捡礁石下的小虾小蟹、海螺、贝壳、海星。海边,不时传来惊喜的欢呼声。黄昏时分,拾海的人们,拎着海蛎子,踏着浪花归去。也许,他们拾起的是一种心境,一份愉悦。带着那些拾到的蛤蜊,回家后做一盆鲜美的蛤蜊汤,再来一瓶青岛啤酒,该是多么惬意的一顿晚餐!

岸边,泊着旧木船。斑驳着漫长的时光,似乎能将岁月延伸到大海的彼岸。小船,停在黄昏的寂静之中。海浪,一波又一波,拍打着船儿,期待着它新的起航。
潮水已经退去,成群的海鸥在水天之间翻飞起舞,孤独的石老人依然守望着这片海岸,任大海喧哗、冲击,不能阻碍千年的遥望。

晨起,从房间里望出去,灿烂的阳光给海雾朦朦的大海洒下晶莹的光影。远处,一叶渔舟,飘摇在茫茫大海上。雾气散尽时,大海澄碧透彻,海风吹来,天空一片冰蓝。

清晨,坐在临海的阳台上,享受初夏清澈的阳光。海上,吹来阵阵微腥的海风。耳朵里,灌满了大海的潮声。也许,我们心中关于大海的梦想便是这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课间休息时,捧一杯咖啡,和教授们讨论着课外话题。比如,青岛海域的海水质量、青岛啤酒的麦香与纯度等等。

芬芳之处,蔷薇花开。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在海边,无处不见这羞涩、娇美的蔷薇花儿。轻轻推开窗户,但见花园里的蔷薇,花藤缠绕、姹紫嫣红。

花园的栅栏上,爬满了红红的蔷薇花。五月的蔷薇,生机盎然地攀沿着,绽放着。远远望去,那栅栏宛如鲜花和绿叶交织成的画廊,灿若云霞。海风轻拂,送来阵阵的幽香,馥郁芬芳,令人陶醉。

海上,石老人礁石亘古不变地屹立在波涛之中,任狂风巨澜吹打,守候着海潮漫卷。走过了多少年多少代,潮涨潮落,这位时光老人始终站在那里,面向大海,默默无语,执着的目光穿透千年历史。

对岸,是青岛的新开发区。一座座工厂临海而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多么希望青岛在城市建设中、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长久地留住这片蔚蓝,把纯净的蓝天、白云、大海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