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青岛游记

青岛游记

青岛印象

新年元旦前夕,我去了一趟久负盛名的美丽海滨城市——青岛。虽然在青岛呆的时间不长,但她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优美恬静的海滨栈道,欧陆风情的八大关,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历史悠久的青岛啤酒基地,更是让我记忆犹新。与曾经去过的其他北方城市相比,青岛是唯一一个让我不自觉的和杭州相比的北方城市了。时至今日,我仍在回味青岛的味道,回味她究竟与杭州的不同之处,虽然这不同确实存在,但毕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要将它准确的概括出来,却并不容易。

印象一:碧海蓝天,红瓦绿树

如果说杭州以湖光山色、桃红柳绿见长,那么青岛则以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取胜。我们从位于八大关的花石楼出发,沿着海边漫无目的的往前走,脚踏古色古香的木栈道,听着海水轻轻拍打礁石的声音,旁边是柔软的沙滩、蔚蓝的海水,心中再也没有了令人没完没了的工作,没有了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整个身心得到了彻底的放松。我去过很多海滨城市,但都不及青岛的味道。浙江的海,是浑浊的黄水,谈不上美;三亚的海,非常清,非常蓝,一望无际,可似乎缺少了一点精致;大连、秦皇岛的海,不算黄,不算清,可少了点岸边的陪衬。只有青岛的海,一个海湾连着一个海湾,岸边是星星点点的红瓦黄墙,掩映在一片又一片的绿色之中。蓝天、碧海、红瓦、黄墙、绿树、白沙,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自然画卷。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一边是错落有致的红瓦绿树,一边是大气,一边是精致,这是和谐的自然,这就是青岛。

红瓦绿树的八大关景区,旁边就是碧海蓝天了。

印象二:浓郁的欧陆风情

由于特殊的历史,青岛至今仍保留着很深的西方痕迹,随处可见尖尖屋顶的欧式建筑。其中,尤以八大关最为著名。我们青岛的第一站,就选在这里。八大关实际上就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街区,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八大关主要是原来的租界地,所以集合了不少欧式风格的建筑群,以海而建,古树森森,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倘佯在八大关的道路上,一座座欧式别墅包围在院墙中,院中树木掩映,寂静无声,仿佛来到了异国他乡。

八大关非常著名的建筑之一便是花石楼了。这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以花岗岩建造,以大理石铺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故称花石楼,据说1932年为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所建,解放前蒋介石、戴笠等都在此住过,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等都曾在此下榻,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楼前面有一个小院,庭院内广植花木,曲径通幽,门边有对称的两个花岗岩做的石尊,造型别致,据说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以用于栽花。在楼顶,还有一个看台,登上看台,前面的惠泉湾和第二海滨浴场一览无遗,果然老蒋会选地方。

除了八大关,在老城区,也不时有一些欧式建筑夹杂在中国民居中,静静的向人们述说着青岛的过去。位于老城区中心信号山麓的德式官邸旧址是其中的代表。据说德式官邸是当时造价最昂贵的建筑,它建于1905-1908年,始为德国侵占青岛时胶澳德国总督官邸,后为青岛历届行政官邸,并一度改名为迎宾馆。解放后至1992年,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客人宾馆,毛泽东、陈云等及国际友人胡志明、谢胡、西哈努克、希尔等都曾在此下榻。置身于其中,空旷豪华的客厅,墙壁上的铜雕艺术品、碧绿色的壁炉、古老的德国三角钢琴、五颜六色的吊顶、彩色玻璃镶嵌的天窗,无不使人恍若身置异域。看着面前的气派和奢华,低头沉思,不仅感叹如今人去楼空的沧桑和落寞。

这就是花石楼。主要由花岗岩建成,典型的城堡式建筑,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楼下石阶分为2层,上层6级,下层9级,有石径通往铁栏大门,庭园内广植花木,是青岛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

建于1905-1908年间的德式官邸(迎宾馆)旧址,由表及里无不充满着舒展流畅、粗犷华贵的艺术气质。将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建筑材料 与青年风格派手法融合的这部建筑经典,即使在今天的德国本土也难得一阅。 30米高的迎宾馆,花岗岩是主要饰料。建筑的四面墙身都有精心的推敲,不对称的平面组合勾勒出参差错落的整体轮廓,淡绿色、淡灰色的花岗岩在正门的墙壁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饰,太阳四周以墙角伸出的粗大石柱所引出的“锚链”环系,波浪形饰的檐口上饰有的诺曼龙头凝视着远方

宽敞豪华的客厅。

古老的德国三角钢琴。

欧式风格的吊灯。

印象三:精致

从八大关和海边回来,我们驱车前往市区参观百年青岛啤酒。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城市是粗犷的,南方城市是精致的,可青岛绝对是个例外。青岛的街道,不是很宽,但是绿树成荫,绝对的整洁、干净,看着很舒服;青岛的街道,曲曲折折,环着一个个的山头,一会儿O型,一会儿S型,一会儿U型,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不像大部分城市,整齐划一、一望到底的宽阔马路,永远是那么单调,而青岛,则多了一些立体感和层次感,多了一些精致。加上路边不时冒出的一座座古色古香、红瓦黄墙的欧式建筑,一个个树木掩映的老式小院,越发衬托出她的韵味。如果说杭州是一位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那么青岛则可以说是一位生活在北方的美丽精致的小家碧玉了。这在以灰色、粗犷的北方城市里,青岛显得格格不入。

印象四:百年青岛啤酒

如果说蓝天碧海、红瓦绿树、欧陆风情是青岛的魅力外表,那么百年青啤则是记录青岛历史、承载青岛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名片。我们这次最后一站就是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进入被称为啤酒街的登州路,一股啤酒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路上铺的是彩色的地砖,地砖表面刻有老式啤酒杯、浪花、蛤蜊、带鱼等等多种抽象图案,就连那污水井和灯井的井盖上,举着酒杯的小鸡、小猪等卡通图片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街上还有一组组表现啤酒文化的雕塑,这些雕塑均是以啤酒为母体造型,最有特点的一处是在啤酒街东端的景观拱门,这是全市目前最大的单体拱门,也成为啤酒街的标志性“地标”,拱门雕塑主要以啤酒瓶、酒杯、泡沫为造型母体,一个6米多高的大啤酒瓶坐落在南侧人行道上,瓶口会“喷”出12米高的“啤酒柱”,跨过近25米宽的马路落入北侧人行道上一个3米多高的大啤酒杯里,啤酒柱采用LED流水灯制成,这样当灯光点亮时,“啤酒”就会源源不断地喷向对面的酒杯,通过灯光的转换来营造出灯与影和谐互动的效果,让人拍手叫绝。

从登州路的大门进入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啤酒博物馆,它与青岛啤酒二厂构成青岛啤酒工业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自建博物馆,并且把生产工厂开辟成一个旅游景点,这在国内可是不多见的。进入大门,一座座古老的西式建筑仿佛向人们述说着百年历史的沧桑。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我们分别经过了百年历史和文化、生产工艺、多功能区等几个区域,看到了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古老的啤酒酿制设备,看到了古老的糖化锅、发酵池,看到了已经发黄了的报纸和啤酒广告,看到了啤酒的各种不同的材料以及还有不同的啤酒种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年代。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来到现代化的啤酒生产工厂。沿着透明的旅游参观长廊,现代化的啤酒生产线呈现在我们的脚底下。成千上万的啤酒瓶沿着流水线自动的灌装、封盖、流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在参观的途中,我们还品尝了未经过滤的原浆啤酒,原汁原味的青岛生啤,还体验了使人错觉的啤酒小屋。可惜的是,我们到的时候不是时候,没有赶上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据说那时候的场面,足以让你感到啤酒在这个城市的疯狂。

当时的青岛啤酒厂。

当时的青岛啤酒广告。 

青岛啤酒生产线。

啤酒小屋。进去以后会有一种醉酒的错觉。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