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青岛游记
青岛游记
崂山·道士·崂山道士
因着《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崂山道士》,引得但凡到青岛去的游人,总要到崂山去探访一番。我曾去过青岛,但都未去崂山,总觉得有些遗憾,于是,上月的下旬,又一次去青岛时,便也去了崂山。

坐落在黄海边的崂山,距青岛市中心仅40余公里,傍海而立的山崖,虽不高,但拔地而起的形态,却给人一种突兀的气势,也能带来几分别样的震撼。经年不息的海风吹拂,扫去了巨石上的泥土,坦然地裸露在天地之间;也正是这千年海风,把雨水浇洒到山间,滋润着树木成长。于是,翠绿和泥黄两相伴随,遮掩着山间的道观楼宇,构成了崂山的风景。


崂山的风景,引来了无数的游人看客。李白、陆龟蒙、顾炎武这样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篇,便又去游历他乡了;只有那些方士,留了下来,于是,崂山成了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海内的“东海仙山”。从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的临幸,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于宋元明清,崂山道教长盛不衰,极盛时,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当我游走在崂山太清宫的建筑群间,还能依稀遥想起当年崂山道教全盛时的景象。


文人走了,道士留下了,留下的道士便成了故事中的主角。于是,山东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没有忘记给崂山道士留下一点笔墨。前往崂山学道的王生,劳作两月,在师傅处学得穿墙术回家,却因心术不正,在妻子面前当场出丑而受到嘲讽。然而,蒲松龄对这位乡邑还是很留几分情面的。设想,如果这位王生穿过墙到了别人房内后突生邪念,出不来了,又该是何等的出丑呢?

其实,拿崂山道士说故事的又何止是蒲松龄。他的好友王士桢在他的《池北偶谈》中也有过一篇《崂山道士》,讲了一位在崂山道观中读书的张生,藐视观中形貌怪丑的老道士,却不知老道士道术、学问俱深不可测。如果说蒲松龄在嘲讽那些个心术不正的学道之人,那么,王士桢则在告戒读书之人万不可自以为是。还有清人王椷在他的《秋灯丛话》也有一篇《崂山道人》。

崂山有着很美的风景,数千年来,崂山正是用这种很美的风景引来了无数道人,驻足山间,修习道术,希冀有一天能够羽化成仙。有没有道人真的在崂山成仙?我亦不得而知。但是,崂山道人的生活,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故事,与崂山很美的风景交融在一起,使得崂山不仅有了很美的风景,更有了人文的气息。而崂山道士也成了中国最家喻户晓的一个道士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