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之恋(二)

烟雨崂山
又一次拜谒这座道教名山,又一次涌起提笔的激动。总觉得自己没有真正地读懂她——她始终在云里,在雾里,在雨里,而这烟雨、云雾又不知有几重?
去崂山路上,两边绿树繁花,红瓦白墙,在我心中没激起什么波澜,导游小姐婉转的讲解,也只是在耳边像风儿一样掠过……车过沙子口,车外的景色竟让我无法平静。

平坦的柏油公路悬在山海之间,往左向上望,是郁郁葱葱的俊美山峰,极远处,翠绿渐淡,一直淡到消失在乳白的烟云里;往右向下看,是碧波万顷的湛蓝的大海,极远处,碧波渐缓,一直缓到天际处变成了平平的一线……

车在山脚下的海边停靠后,雨还在不停地下,我便撑起雨伞直往那条熟悉的竹林小径走去。鹅卵石铺就的曲径,从翠如碧玉的竹林里挤出一道幽幽的清凉。小径上圆圆的卵石间填满了绿苔,乍看像一张绿茸茸的网,又使人联想到道家的太极图;竹叶、竹枝在风雨中“沙沙”作响,与远处传来的作道场的音韵糅合在一起,入耳动心……行走在这曲曲折折的幽径中,让你觉得这儿已开始有那么一丝淡淡的清幽与神秘。清幽感觉得到,神秘却说不出——只是在眉头心际轻轻地打了一个结。

原本以清静为宗的道观,现已很难再寻觅那份清静。清宫里“绛雪”犹在,且枝叶繁茂,只是身边络绎不绝的,是游人的顾盼与匆忙。匆忙地夹在游人的缝隙里与名胜合个影;挤到栏杆前一睹蒲松龄先生笔下妙人儿的真容;又挤出去,去看崂山那眼“神泉”。“神泉”依然默默静溢,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她是一眼活泉,而只是一泓水。然而,遇旱不涸,遇涝不溢千百年来始终如一;无数的游人用各式各样的容器,从这儿不知带走了多少期冀与虔诚,但她始终不减不增,有的只是水面泛起的几圈涟漪……

“绛雪”是世人的附会,“神泉”才是崂山的精灵。世人的攀附,可以在“绛雪”的身上留下滑滑的爱抚,却无法在“神泉”柔弱的肌体上留下一点儿印痕。
藏在半山腰里的明霞洞,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她的来历和过去,更不想打听谁曾在此驻足。我为她翠竹环绕的清幽而屡屡忘情。游人很少来此,因为她只是一个洞;来此也很少久留,因为这儿只是一片竹……然而,我又一次来到了这里。每到明霞洞,我总要在竹林下的石凳上小憩片刻。在这儿,清理一下自己驳杂的视野,调理一下自己的呼吸,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

这儿,没有变幻无穷的烟云,只有飘忽不定的淡淡的雾气,在竹林,在山崖边——无论在哪里,似乎都被浸染成了绿色,虽然也只是淡淡的。就是这层淡绿色的水气,让我感到这儿静,这儿幽,这儿与山下道观中的喧嚣相比,有着一种更让人难以抵御的诱惑与神秘。
风从身边过,感到似乎云也从身边走……隔涧远望对面的崂顶,只见烟云飘忽,时浓时淡。山顶的烟与天上的云连成了一片。一会儿,天上的浓些,山顶的淡些;一会儿,山顶的浓些,天上的淡些……恍恍惚惚,酷似在书本上看到的海上仙山,蓬莱三岛……
我长久地驻足在山腰际,久久地与烟雨笼罩的崂顶及崂顶上变幻莫测的烟云对视。有时,自己不知不觉中也似乎站在了烟云里,忘记了自己是凡人还是仙人。只觉得,眼前缓缓游移的烟云格外的静;只觉得,眼前被烟雨笼罩的崂顶格外的清……她安详地矗立在烟云里,任烟云遮掩,不与烟云争;她自若地站在游人前,任游人攀爬顾盼,不与世人争;她淡然地藏在群山里,任山脚的道观里人声鼎沸,香火日盛,不与身外争……

当年的道士,将道观选建于此,想必渴望的就是得到这份清静和超脱。他们得到了吗?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没有心的静寂,渴求得到超脱,永远只能是一种奢求!
回到大巴停靠的海边,我驻足回首,将目光重新锁定在这片葱茏的群山,看到的,依然是山顶飘忽的烟云,和那从山顶向山谷滑落的淡淡的云雾……两边酒家、商店、小贩的喧嚣不时的传入我的耳膜……我困惑了,原先在竹林山涧所有的感想都忽然间变成了一缕缕的烟云,正在变淡,变淡……
哦,这是一座被世俗环绕着的山,清幽、清静,只能在山里;我也是一个被世俗浸染了的人,清静、淡泊,也只能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