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华严寺
多次登崂山,今年就去了二次华严寺,对华严寺一直在收集资料,想做个记录。
昨天周六我们一行登山爱好者又出发了,路线是:仰口-庙岭口-明道观-那罗延窟-华严寺,经近5小时山中穿越,先到达那罗延窟,后到华严寺。
一、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位于那罗延山的南坡,是一处天然的花岗岩石洞,四面石壁光滑如削,地面平整如刮。石壁上方凸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洞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白天阳光透入洞内,使洞中显得十分明亮。

据说,这个洞原来没有孔,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才留下这么个通天的圆洞。在梵语中,“那罗延”是“金刚坚牢”的意思。此窟由花岗岩构成,与梵文的那罗延名实相符,僧侣们称此窟为“世界第二大窟”。

据《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明代高僧憨山在五台山修行时,从《华严经》上看到有关那罗延窟的记载,遂不远千里来到崂山,在那罗延窟坐禅修行两年余,原来想在窟旁建寺,后因地域限制,不宜扩展,更觉得建筑材料运输、施工等多方面都有困难,才易地太清宫处建海印寺,引起一场长达16年的佛道之争官司。因为此窟的结构独特,并载入宗教典籍,所以被誉为“崂山著名十二景”之一——“那罗延窟”。

二、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罗延窟”面壁修行使这里远近闻名。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华严禅院”。第一代住持慈沾是临济宗传人。所以华严寺属佛教临济派。
严庵于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由即墨乡绅黄坦出资修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是四进式院落。
1931年,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将其更名为“华严寺”,并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青岛,流亡的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
“文革”期间,华严寺遭受严重破坏,现在的华严寺是1999年重新修葺的。

华严寺山门——华藏世界门。其顶部是锻铜铸就的巨大莲花,花瓣展向八方,而且每个花瓣上都有一尊打着不同手势的佛像,生动地体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思想。
山门中部为十大菩萨,下方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过了世界门,便进入了“华藏世界”,走的是莲花路,通往寺内的石阶路上共铺有108块刻有不同形态莲花图案的石块。

这尊观音像立于华严寺前主广场,背山面海

观音底座上精美的浮雕


山门门洞两边分立着哼、哈二将。你能分辨出哪个是哼、哪个是哈吗?

其实,哼、哈二将本不是佛教中的神,佛教中本有自己专门的守护神——密迹金刚。哼、哈二将成为佛教守门神要从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说起,《封神演义》里说,商纣王有两员督粮大将,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郑伦学得“窍中二气”之法,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由此而得名“哼将”。陈奇受人秘诀,练就体内一道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者当场丧命,由此得名“哈将”。周灭商后,天下太平,姜子牙奉命归国封神,他敕封郑伦和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哼、哈就这样跻身佛教,进入山门,当起守护神来了,佛教徒称之为“密迹金刚”。

经过明道观时,发现门外摩崖刻石上有“眀道观”3个字,其中,“眀”为目、月结构,看后大为不解,想必其中大有缘故,知道的朋友请给提示,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