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瞥
上海的朋友买了世博会票,请我去看世博,我在上海有4天时间,看了两天世博,多出两天我决定去青岛玩,定了青岛往返上海的机票。28日上午11点多,我抵达青岛机场。
比起上海,青岛凉爽多了,乘机场大巴一出机场,在我右方,一排像中国画中的山脉横在远处,山峦叠嶂、苍劲有力的岩石,露出北方山脉的霸气,非常有特色,这难道是著名的崂山?
机场大巴兜兜转转到达海滨的海天酒店,已是正午,忙打的去酒店住下。


在携程订的酒店位于半山青岛老年大学院内,异常安静。我后来发现青岛酒店非常多,我应该定在海边旅游区或者八大关附近,如果不是暑假,青岛的酒店还是挺便宜的。
当晚朋友的女儿桦子和她丈夫小张来接我,去海边一处度假村的韩国料理吃烤肉。餐厅是韩国人开的,生意非常好,在一大堆光是看着就令你有食欲的食物面前,我放下对韩国的偏见,专心品尝。

晚饭后一个人去奥运帆船中心看夜景,再走到五四广场,这一带是青岛最漂亮,最城市现代化的地方,五彩灯光在夜空中闪烁眨眼,海天连接在一起,印象深刻。

我来自海滨城市珠海,我一直为居住城市的美丽自豪,来到青岛,我对青岛的美丽折服。如果说珠海像一个小家碧玉,青岛则更像是大家闺秀。它被各种绿色充溢:山峦、树丛、草地、大海,绿海中点缀着的红色屋顶;在山栾树荫后半遮半掩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与香港中路现代化的挺拔高楼交融,形成了她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我特别喜欢它那依山面海而建的道路,纵横交错,起伏连绵。
青岛是一本书,需要好好的细读,可惜我的时间太有限。
在基督教堂外空寂广场,我与一位成都来的女士不期而遇,打招呼后才知道她父亲曾是我工作过的工厂厂长,她不禁说世界真小。她来这里已十天,每天徒步游览,用眼睛和脚步去欣赏和丈量青岛,用相机记录,虽然来自安逸休闲的成都,但她仍对青岛赞不绝口。我好羡慕她,什么时候我也像她一样,住下来深入地去认识青岛呢?
八大关
确实是来青岛最应该去的地方,刚下车,就被那绿荫深处的道路所吸引。这里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把公园与建筑结合的那样和谐,美丽。

染上各种层次不同的绿色,道路安静深远。

所谓“八大关”,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花石楼,八大关最著名的别墅,欧洲哥特式建筑,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据说蒋介石曾在此居住过。

公主楼,丹麦风格的建筑,建于20年代,据说是给丹麦公主度假居住而建,虽然公主后来未成行,但依然被称为公主楼。

浪漫的拍婚纱的女孩,令人羡慕的青春年华

人生就是一条道路,总有尽头

幽静的条条道路,是青年拍婚纱和艺术照的最好选择,也成了影视的拍摄场地,更是情侣携手散步的最浪漫的地方。

青岛天主教堂
中山路附近的天主教堂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它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占地2470平方米,塔身高 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 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

我去那天恰好有新人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

基督教堂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她依然风姿卓然,又几多神秘,几多庄严。1910年建成,隐藏在绿树丛中的建筑,要走近才能看到它的真面貌。正如当初方案评委会的鉴定:该设计达到了油画般的效果,它没有天主教堂那样雄伟,我觉得它花岗岩砌出德国古堡式建筑所具有的古典韵味的建筑更有魅力,有着与生俱来的凝重与优雅气质。让人肃穆。

青岛总督府,就在基督教堂附近,又称提督府,由德国建筑师马立克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具有中轴对称的平面和略为突出的四角与中间的特点。1906年交付使用,正式成为德国胶州湾租借地的总督府,供胶澳总督办公之用。此楼至今仍在使用,总面积7132.3平方米,据说现在是青岛人大的办公场地。大楼坐北朝南,背靠总督山(观海山),面向青岛湾,从海边往上望,因依托地势而显凝重威严。
附近还有同是德国经典建筑的迎宾楼。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去。

栈桥 这是青岛最有代表性的旅游地点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深入大海的长堤。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我去的时候刚退潮,海边漏出红色的礁石,有些凌乱,感觉不出汹涌波涛拍打堤坝的景观,人又特别多,我站在岸边看看就走了。

倒是栈桥外一只小狗引起我注意,它好像感到我对它的怜爱,一遍遍站起来两只前爪合拢给我作揖,我跟它玩了好一会,它的主人,一位卖地图的老妇人微笑的看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