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青岛游记

青岛游记

崂山太清宫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辅唐山、鳌山,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海抱仙山山抱海”的海上奇观。丘处机谓其“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景也”。


崂山的盛名,昔日秦皇汉武都曾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踪,李白也曾用"我昔东海上,崂山支紫霞"的诗句赞美崂山。崂山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而崂山道士更是闻名遐迩。崂山道教最鼎盛时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者有李哲玄、刘若拙、丘处机、刘处玄、刘志坚、张三丰、孙玄清、徐复阳、齐本守、耿义兰等。
崂山之地,风水宝地,有小江南之称。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道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坐落在崂山东南隅,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2140多年的太清宫。
最早来崂山修道的是西汉年间的江西瑞州府人张廉夫,他是黄老道的信奉者,曾任汉景帝朝大夫,后辞官归隐,修道于终南山。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东来崂山,在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处建茅庵隐居修道,并授徒祭拜,具备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而其时距离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要早了282年。所以张廉夫被奉为崂山太清宫的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崂山道教的兴盛开始于唐宋年间。唐朝末年,崂山太清宫迎来了第一位受过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长寿道人,在世112年,最后羽化于崂山太清宫。
五代时期,李哲玄的师侄华盖真人刘若拙为寻访其师叔李哲玄又来到了崂山太清宫,并在太清宫东南山麓建驱虎庵居住。据明末黄宗昌的《崂山志》记载,刘若拙“丹颜皓首,不自知其年,不履不冠,冬不炉,夏不扇”,具有很高的内功修养。宋太祖赵匡胤久闻其名,所以在他建国后就召请刘若拙入京,任命他为“左街道录”,即朝廷掌管道教事务的官员,让他肃清道流。《皇朝通鉴》中说刘若拙“善服气,年九十余而不衰,步履矫捷。”数年后,刘若拙思归崂山,宋太祖挽留不住,只好同意,并拨巨资敕建上苑宫为其道场,同时又敕建太清宫、上清宫作为他的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敕建称宫之始。其后,来崂山访道者络绎不绝,刘若拙不胜其烦,晚年时便离开崂山,避居于即墨的高真宫,其墓址至今犹存。
南宋金元时期,身为全真掌教的刘处玄、丘处机相继东来崂山传教,使崂山各宫观正式归宗于全真派。刘处玄入住太清宫讲道谈玄历时两年,因而使得太清宫成为刘祖所创隐山派祖庭。其后,作为全真掌教的丘处机又分别于1205、1209年两次登临崂山,推动了崂山全真道教的发展。自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后,全真道大兴于天下,全真七子的门人弟子纷纷来崂山建宫立院,使得崂山全真道教进入了全盛发展的时期。嗣后,众多名道慕名而来,如明代张三丰、徐复阳、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居住修行,清代褚守持、王良辉、韩谦让等高道也都先后任太清宫住持。
明代万历年间,太清宫旧道院曾倾圯,为佛教憨山和尚所占据,在宫前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海印寺。从万历十七年开始,以耿义兰为首的太清宫道士在经过了十数年前赴后继的上告后,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万历二十八年,朝廷降旨毁寺复宫,其后,又在万历三十一年重新勘定了太清宫的四至范围: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海,北至分水河。自此后,在朝廷扶持和官府保护下的太清宫逐渐成为崂山地区规模最大的宫观。
明天启二年(1622),道人赵复会重修太清宫,正式确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为三个院落的格局。该三院都建有围墙,各立山门,并有便门相通,使太清宫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殿宇房屋155间。太清宫主体建筑为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长老院及客房组成。太清宫东有八仙墩、晒钱石、钓鱼台等礁矾奇观。胜景“太清水月”、“海峤仙墩”即在此区。三大殿为三清殿(祀玉清、上清、太清天尊)、三皇殿(祀伏羲、神农、轩辕)、三官殿(天、地、水三官)、四陪殿为东华殿(祀东华帝君)、西王母殿(祀西王母)、救苦殿(祀吕祖)、关帝祠。
门楹上的道教壁画


太清宫名胜繁多。如


连环洞,打坐修炼之地
财神殿和文昌殿

从牌楼过去,穿过正门,也即山门,就是新建成的"元辰阁"和"元君阁"。元辰阁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称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众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农业节令的神。两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而得。元君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的右边是送子娘娘,左边是眼光娘娘。殿内两边供奉的是"八仙"。
三官殿大门两边有两棵古老高大的银杏树,是宋太祖为道士刘若拙敕建道场,修建太清宫时栽种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尧、舜、禹。

三清殿门外东侧有一古老的榆树,树逾千年,是全国同类树中最大的一株古榆。学名糙叶树,高19米,主干粗3.7米。老干虬枝,盘结斜出,状如龙头,故称龙头榆,又名榆国老。

康有为诗刻,于1923年65岁时游览太清宫写下的一篇游记,是一首五言66句长诗。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失败后,辗转海外,回国后多次来青岛,并两次专程来崂山太清宫游览。
太清宫的主殿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间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张道凌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则把它演变为"洪元"、"浑元"和"太初"表示三个不同的世纪。
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蒲松龄写书亭",《聊斋志异》其中有八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或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


三皇殿供奉的是伏羲、神农和轩辕。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皇帝做兵器、造舟车等,他们都被尊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三皇殿两侧供奉的是中国古代的十大神医。正殿屋檐下有两块碑刻。东边是成吉思汗敕谕邱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给邱处机的金虎符文。行文年代是癸末年,就是公元1223年,至今已有780年的历史,是当今崂山庙宇现存碑记最古老的两块。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丘祖殿。丘处机,字密通,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19岁时师从王重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师父仙逝后,丘处机在姜子牙钓鱼的蟠溪自修7年,又去龙门清修,这期间,一蓑一笠,一年四季从不更换,被人称为"蓑衣先生"。公元1208年至1209年,丘处机曾两次来到崂山。在崂山广收门徒,传经布道,不仅使崂山成为道教的主要丛林,同时也为道教文化做出了贡献。他对养生学颇有研究,着有《养生消息论》。他的书法、诗词功底也很深厚,仅在崂山就留下了40余首诗词,其中以太平宫白龙洞的20首尤为闻名。他先后受到金世宗和成吉思汗的召见。据《元史·丘处机传》记载:丘处机及同行的18位弟子远涉万里,西行至大雪山。据查"大雪山"位于今阿富汗境内。当成吉思汗问他怎样才能统一天下时,他说:"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又问及长生之药时,他答道:"但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当向他讨教治国之道时,他答道:"治天下之道,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念其诚实,并接受了他"敬天爱民"的思想,尊呼他为"国师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事"。在封建帝王时代,进了皇宫,见了皇上,大小官吏都要行跪拜大礼,据说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大汗免其跪拜,可见丘处机的地位之尊。正如金虎符文中所言"真人到处如朕亲临"。公元1227年,丘处机在北京白云观去世,终年79岁。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