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游记
不到周村,不算过大年
为了你,周村“旱码头”已等了千年,红彤彤的花灯点亮了;“泰山奶奶”的压岁钱运来了;“天下第一锣”开锣了!大染坊“陈六子”今年要给你拜年拉!去武状元府“比武招亲”抢彩头;看民俗“扮玩”争齐斗艳;传统“五音戏”彻夜唱不完;游艺表演队伍已一字排开,“芯子”升老高了,风情小吃吆喝上了,鞭炮挂满街等你来放响!赏千年齐鲁民俗,想要新年味更浓,快乐春节周村过!
周村“旱码头”,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商古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西部。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隋唐开始便已逐渐成为齐鲁大地上重要的经济枢纽,历经时代的变迁,直至近代周村方逐渐退出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周村不但继承了鲁文化醇厚、深邃、悠远的纯朴本质,并且充分发挥了齐文化的广收博采,融合会通作风。
1775年,乾隆南巡时曾慕名来到周村,当他看到熙熙攘攘的商客,五光十色的花灯,惊诧之余,亲笔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近期将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正是对当年周村最繁华时期的真实写照。
如今能代表周村古商业文化的便是“旱码头”古商城,位于周村城区中部,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古商业街区组成,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免税区”,至今在周村古商街上还保存着篆有“今日无税”字样的碑文,优惠的税收政策,良好的投资吸引普天之下的商家纷至沓来,当时的周村一派“不同水路而天下之货聚焉”的景象,所以被称之为“旱码头”。
徜徉在遗留下来的古商城街道上,恍如隔世一般,你会欣赏到风格迥异的各色古建筑,一座座高低错落、古色古香。在周村历史最鼎盛得时期,这里的商号、作坊达到5000余家,主要以钱、粮、丝、布、杂货五大行为主,街市阡陌纵横,店铺毗邻林立,其中从周村起家走向世界的杰出的代表便是被誉为“东方商人”的孟雒川。孟先生所开创的八大祥之一的谦祥益绸布庄旧址现已成为一座周村商业的展览馆,另外其他商号,大宅的旧址也分别建立起了丝绸博物馆、花灯展馆、票号展馆、以及首印《聊斋志异》的三益堂印刷展馆等等,它们以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再现当年一个个精彩瞬间,成为鉴证周村古商街辉煌繁荣的凭据。此外古商城内还保存着历史悠久的宗教遗产,其中典型的就是集道,儒,佛三教共处一地的“魁星阁”,还有现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现存不多的摩尼教的古建筑群“千佛阁庙群”。正因为这浓厚却又不失“诚信”的商业文化基础,取材于此地而改编的电视剧《大染坊》迅速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响,而原版“陈六子”故居“大染坊”也成为展现周村印染业的一个窗口。如今,历经千年的喧嚣已过,周村的古商城内平添几分清幽。一座座老宅静卧在那里吐息着沧桑的余味,一块块斑斑痕迹的招牌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百年故事,一张张陈旧的布幌摇摆在历史的轨迹上,虽经时间的涤洗,抹去得也不过只是浮华,很多专家感叹这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街市博物馆”。
因为周村“旱码头”经济最早的发展是通过“庙会”兴起的,随着两晋南北朝宗教文化的发展,唐宋时期市场布局伴随庙会文化进一步规范,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兴隆发展,形成了各类专业性的集市街道。如今的周村人依旧保持着从初一到十五赶到古商街参加庙会的传统习俗,众多的善男信女,赶去周村古商城大街旁的“千佛寺”烧香拜佛,祈福求祥,祈求来年生意顺利、财源茂盛。并且庙会的内容也是越加丰富多彩。平时清幽恬淡的古商大街顿时热闹非常,逛庙的、敬神的、看景的、购物的那是接踵摩肩。大量的游艺项目让人目不暇接。
由央视投资1700万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是继《大染坊》后又一部反映周村商人为实现富民强国梦而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该剧的故事背景基本在周村,“周村”二字自始至终贯穿全剧。主人公杨瑞清虽是举人出身,但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封建皇权深恶痛绝,他积极与外国商人接触,给那个时代的周村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商理念。在他的运作下,周村有了现代化的丝织设备,有了电灯,甚至先于北京有了电影放映。周村的近代史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的缩影。
每日上午九点整,将在大街的北门举行传统鸣锣开市的仪式,为您真实再现剧中情节,由几位身着长袍马褂,扮成《旱码头》主人公杨瑞清和他的伙计,敲响金锣,响彻南北街市,预示着一天的买卖顺利成交,有兴趣的游客可以亲自敲上一锣,保准您今后的生意越做越顺,来年的生活幸福安康。
“大染坊”里有故事,“陈六子”向您拜新年
浆染业在明末已是周村主要产业之一,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是前店后场式经营模式,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整理染色加工,然后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资金达三万两白银,先后到济南、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分号。抗日战争中停业。
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奋斗为印染业的大实业家,以周村浆染业乱世奇商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央视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体现我国民族印染工业史的电视剧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作为“大染坊”的故乡人,更是备感亲切和自豪。
节日期间,“大染坊”内将展现一派红红火火的过大年的情景,游客不但能在前堂参观到染印的整个过程,祭祀染坊的祖宗梅葛神灵,欣赏河北吴桥独角戏三代传人陈玉升“独角戏”精彩表演,同时一代奇商“陈六子”还将同众伙计给您拜大年,发红包。
再现昔日百姓生活,体验浓浓齐鲁民俗
周村民俗馆是一处老百姓凑热闹得地方,在这里您不仅可以看到明清、民国时期齐鲁大地上的百姓生活,上千件古董文物,还可观看院内二鬼摔跤,斗鸡,猴羊杂技,坐花轿等精彩的民间节目。
二鬼摔跤:二鬼摔跤反映的是吴桥民间传统的一项杂耍类节目,一人扮作二鬼,进行摔跤比赛表演,蹩腿、抱腰、使绊等一系列打斗动作,行动自如,活灵活现,由此反映古代江湖艺人的聪明才智。
斗鸡最初是宫廷中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流传到民间,生性凶猛的食肉鸡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中表现出好斗、善斗的性情,富有浓厚的乡村情趣。
“武状元府”稀世国宝名家鉴, “比武招亲”横刀立马抱得美人归
“武状元府”的主人是周村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清康熙年间的历史名将王应统的府邸。府内保持了老址原有风貌,彰显大户官宦的华贵气质。“状元府”内的家具,陶瓷,屏风等文物近千件,可让您一品先人之风雅,并联手淄博周村艺术博物馆同时向世人展出堪比故宫典藏的多件文物。千年古商埠,华夏商号云集,周村历来为富商巨贾卧虎藏龙之地,民间收藏可比宫室,盛世收藏承传至今,周村目前拥有丰厚收藏实力的现代企业家不乏其人。此次春节,特举行稀世珍宝公开展览,以示国人。
周村“武状元府”稀世国宝名家鉴宝
1.康熙五彩棒槌瓶
2.乾隆御用小叶子坛炕几
3.乾隆官窑翻红九龙盘
4.宣统八扇描金屏风
5.邓石如手书真迹弟子赋十二条瓶
6.弘一法师手书真迹迎联横批一副
7.康熙十一年周村武举状元王应统自用五彩笔筒
8.嘉庆青花釉里红六棱开光大瓶(高81公分)
淄博周村艺术博物馆珍宝收藏展
1.商代青铜宁好司斝(jia)
2.周代青铜觚
3.战国青铜提链圆筒
4.战国大型玉璧(直径24.5公分)
5.战国青铜三层无名器(此青铜器为齐国器物,三层高40公分,胸径15公分,经著名专家史树青,华一武等专家鉴定此器型为国内首次发现极为罕见,因无名可考,故为无名器,2007年春节向社会公开展出,诚邀天下专家学者,收藏爱好者共研)
6.清宫廷御用九桃琉璃橄榄瓶
7.马家窑文化双耳彩陶罐
以上两处珍藏文物,均由国内著名文博专家耿宝昌,杨新,王世骧,史树青,华一武等专家亲临鉴定,将于2007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首次在周村古商街公开展出.
另外,游客还可参加“武状元府”内的“比武招亲”的互动游戏,扮为昔日的武侠之大者,通过比武、射箭,摔跤,踢沙包等层层闯关试练,终得亲近美人芳泽,抱得美人归。
演艺广场精彩纷呈,五音戏唱响新春
春节期间的演艺广场可谓热闹非凡,各种代表山东特色的民间扮玩将免费为游客表演,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芯子,耍龙灯,戏曲表演等。有兴趣的观众还可亲自尝试一把,体验一下。
周村是著名地方戏——五音曲的发源地。演艺广场大戏台位于古商街之中,节日期间将在这里每天对游客表演各种戏曲节目,如“姐妹易嫁”,“王小赶脚”等经典剧目。
泰山奶奶临世赐福,福禄财运讨得彩头
泰山奶奶是北方地区老百姓特别敬奉的神仙,有泰山奶奶的保佑保准一年财源旺盛,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在节日的每天固定时间内“泰山奶奶”的芯子队伍将穿过大街小巷进行展示巡游,撒金花,散红包,只要您有心,就会得到“泰山奶奶”赐予您新的一年好福气,
芯子:芯子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传统表演项目。周村“芯子”是一种古老、珍稀的民间传统杂耍技艺,唯周村特有。周村“芯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农历三月十五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年从三月初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山奶奶回娘家,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泰山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因为众人都想瞻仰泰山奶奶的祈福,所以大家就把泰山奶奶和她的随侍金童玉女,抬起来让大家都能看到,有一秀才看到万民顶礼膜拜的场面,有感而发“草民有心向善日,一腔热血捧心来”,后人依据秀才的话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为芯子。清代诗人李振声写《竹枝词》中有“楼阁层层耸绛霄,半天霓羽奏仙韶。近束莲底花犹好,掌上分明静婉腰。”生动地描写了周村芯子的表演方式。从此,几百年来没有任何一种娱乐活动能替代芯子在周村人心中的位置。
饕餮美食一路品尝,民俗工艺物美价廉
周村的地方特色旅游小吃一直声名远扬,有周村烧饼、卤汁、五香羊肉、煮锅等。民俗工艺品展览有蓝印花布系列工艺品,“大染坊”粗布系列产品等。物美价廉的民间小吃,民俗工艺品将铺满整条芙蓉大街,让游客吃得痛快,玩得开心。
时空置换,防假密押,游客竞猜其乐融融
根据电视剧《旱码头》剧情需要搭建的杨家大院,室内陈设与电视情景基本一致,再现了近代鲁商儒雅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一代鲁商与儒商的渊源。为一处新的展现近代鲁商生活原貌的景点。
在这里游客可以穿着剧中人物的服装在拍摄地照相留念,体验富家小姐和公子的别样感觉,寻找清末民初遗留的点点痕迹。
走出大宅门走进大德通,最初来周村开设票号的就是山西平遥的大德通、大德恒、日升昌,之后山东当地商人也陆续投资银钱业。这是一家原来大德通的分号,此票号建于光绪年间。
1921年,周村规模较大的银号有108家,总资本达600万两白银,周村商业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此展馆共设7个展厅,主要通过大量实物展示周村银钱业的兴起、发展、繁荣到衰败的全过程。
票号展馆的营业大厅内以防假密码为题目,让游客在竞猜密码的同时体会到周村商人的精明之处,猜中者可获得特色旅游纪念品。周村古老的商业文化历史在这里可见一斑。
古镇花灯耀齐鲁,万条灯谜赠大礼
周村作为历史上商业重镇,又是著名的花灯之乡。据当地史书记载,作为中国四大灯系之一的周村花灯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元宵节时,不论贫富,沿街门头都要挂灯,富裕些的大户,更是制作象征吉庆纳福的大型组灯。届时,周村城里乡间一派“花市灯如昼”、“火树银花触目红”的辉煌景象。
今年周村花灯展示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就开始了。周村的古商业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芙蓉街等几条古街被特意设置为传统花灯、宫灯展示区。街市上空花布彩绸交错盘络,花灯遮天蔽日,各商铺的厦檐、门檐、字号金匾周围,门头上也挂满花灯。
熙熙攘攘的民众和游客们徜徉在充满东方文化的古城大街上,惬意地欣赏着近千盏花灯的别致造型,感受着灯火阑珊中商埠的古风遗韵。“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现在,周村灯会不仅为本地人津津乐道,更是吸引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游人。人们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欢歌笑语,尽兴观赏大型灯展,拍照留念,享受着节庆的欢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