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游记
魂牵梦绕黄河口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滚滚东流的黄河像一条巨龙,携沙走浪,一泻千里,盘涡数百年,以其无穷的创造力,在渤海之滨孕育出一片共和国最年轻的陆地,这便是近代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 占据石油富集区,拥有广阔无垠的土地和漫长的黄金海岸。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人类的开发建设,形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黄河口、大油田、大海 面、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如诗如画,充满了魅力。
从黄河最下游的一个地级市——东营市出发,往北约50多公里,中间穿越胜利油田的一片油区,便到达黄河最下游的一座大桥——东营黄河大桥。过大桥,取道东北,你便踏上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入海口了。
说它年轻,是指它的形成仅有几年、最多几十年的历史。每年,黄河将黄土高原10亿吨泥沙裹挟到尾闾,在河海交汇处形成气势壮观的填海造陆运动,年均新增土地面积3万多亩,茫茫沧海竟成桑田。所以说,这里也是中国惟一“生长”土地的地方。
过去,人们都知道,黄河入海口处有祖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然而人们也许不了解,这里也有着独具特色与韵味的黄河口风光。由于她的年轻,也由于她的偏远,她就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淑女,具有迷人的魅力。
黄河入海口处大片土地,由黄河泥沙常年淤积而成。有“黄”就有“淤”,有“淤”便有“苇”。 你看,一望无际的新淤地上,芦苇依河傍渠,一片接一片,一连数百里,蔽日盖地,连绵不断。过人高的芦苇,齐刷刷,绿油油,秋风乍起,瑟瑟作响,碧涛滚滚, 壮观无比,成了黄河三角洲上的一大自然景观。
黄河新淤地上,河汊纵横交错,水泊星罗棋布,加之土质肥沃,这就为芦苇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 的条件。黄河口的芦苇全系自然生长。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它的根、茎、籽都可繁殖。发达的根系埋扎在地下30厘米至50厘米,每年以一米多的速 度向四周延伸,根扎到哪里,芽便发到那里。只要是黄河造出一寸沃土,立即就有芦苇捷足先登,成为新生带上的最早居民。它们驻足之后,又根连根,杆靠杆,把 黄河送来的泥沙紧紧“团结”在一起,对积淤固沙起着决定性作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芦塘就逐渐变成一片芦草绿洲。所以有人说,如果说黄河是黄河三角洲的 母亲,那么芦苇就是黄河三角洲的保姆。有人问黄河三角洲芦苇究竟有多少?那实在说不清,因为它们的地盘在共和国年轻的土地上不断扩展。
芦苇耐碱耐旱耐涝,生命力极强,即使在含盐千分之八的荒碱地上,每年春天都是它们首先钻出地 面。在河汊沟头,坑塘水洼,处处可见它们如绿衣女子,亭亭玉立。就是在城区中心,农家庭院,凡是有裸土地段,总免不了它们早晚探头探脑。芦苇的大家族居住 在黄河之门的海岸线上,一连百里,齐刷刷漫无边际,有“第二森林”之称。
几十万亩芦苇,春秋有着不同的迷人景色。春天的和风吹绿了大地,在空旷的田野上,各种鸟儿在空中鸣啾盘旋,蓝天、白云、飞鸟、芦苇,绘成一幅和谐的自然春 光图;秋天是芦苇的成熟季节,那一湖湖、一片片、一河河的芦苇亭亭玉立,有的高达几米,大拇指般粗,浩浩荡荡,绿涛滚滚,颇为壮观;秋末冬初,正是芦苇飘 絮的季节。阵风吹来,白花花的苇絮便在天空悠悠然的飘起来,多的时候就像那漫天白雪在空中飞舞,人称“芦花飞雪”。
夏秋季节,如果你进入芦苇荡,则更有一番情趣:野菇到处有,茅莪遍地生。蝉鸣不绝,蛙声鼓噪。苇草丛中,偶见野兔出奔;低洼湿地,时见毛蟹横行;水洼坑泊,常见鱼儿弄影。若有兴致,或荡舟,或采菇,或摸鱼,或捕蟹,或套兔,保你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如果说黄河入海口处有“淤”便有“苇”的话,那么,也可以这样说,黄河入海口处有“滩”便有“柳”。
生活在黄河口的人都知道柽柳,因为无论在房前屋后,渠头路旁,随处可以见到它那婆娑的身影。
生活在黄河口的人都爱柽柳,因为无论在盐碱荒滩,沟坝沙丘,它都能够生长得格外茂盛。任凭盐碱侵蚀,风沙吹袭,严寒酷暑,它总是倔强地舒展着腰肢,人们不由地羡慕柽柳那种对生命总是充满希望的性格。
每逢夏秋时节,当它呈现出自己那一簇簇红润如丹的花穗时,人们则又称誉着柽柳有着火一般的热情。
柽柳是黄河口的骄傲。柽柳是生命的象征。
柽柳的生命力极强。据科学考证,在野生草木中,柽柳最能抗盐碱、耐旱涝、耐贫瘠,是改良土 壤、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堤防的优良树种。所以在黄河入海口处蜿蜒几百公里的沿海滩涂上,尽管碱得不长一根草,而且还要长年累月经受着海潮和风雨的冲 击和侵蚀,棵棵柽柳却长得异常茂盛。据说,胜利石油人能够在茫茫盐碱滩上建起祖国的第二大油田,就是他们常用柽柳的精神鼓舞自己:扎根荒原,奉献社会。
柽柳属落叶小乔木,通高二至三米,最高可达五米左右。柽柳分枝较多,枝条纤弱,多下垂,微风吹来,左右摇摆,十分可爱。柽柳叶很小,呈披针形,每逢夏秋季节,绽放出淡红色或粉红色的小花。柽柳花小而排列紧密,为圆锥花序,一年开花3次,所以柽柳又有“三春柳”之称。
每逢柽柳花开时节,远远望去,一片红晕,就像是绚丽的朝霞一般鲜艳。在色调单一、气氛冷漠的海滩荒原上呈现出如此动人的景色时,自然会引起一些文人骚客的诗兴。清人祁韵士曾这样吟咏道:自生自长野滩中,吐穗鲜如百日红。最喜迎人开口笑,却羞卖俏倚东风。
其实,柽柳不仅能够欣赏,而且实用价值也非常高。它的花不仅秀丽,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微风 吹拂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是蜜蜂的美食。用它酿成的蜜,汁甘味醇,润人肺腑,沁人心脾,是营养健身的上好补品。它的枝干可供人们用做薪柴。它的枝条细长柔 软,又是编织筐篮等器具的理想原料。而柽柳花和嫩枝叶则均可入药。其药性温平,味甘咸,具有清热解毒、祛除风湿、透发痧疹以及利尿等功效。柽柳的枝条中还 含有单宁,这是一种具有多元酚基和骏基的有机物质,它能与动物生皮中的蛋白质结合而使生皮转变为革,因此可以作为提取鞣质的原料。
柽柳的新枝呈紫红色,色泽鲜亮。老桩则变化多姿,树皮皱褶,呈开裂鳞片,叶子细密苍翠,酷似 松柏。枝条柔长,纷披下垂,随风摇曳,又若杨柳,婀娜可爱。所以,柽柳还是制作艺术盆景和根雕的好材料。近几年,在全国盆景大赛中,它常以古桩老干,悬根 露爪,苍劲古朴,枝叶飘逸,风韵独具而受到中外爱好者的青睐。
神奇的黄河尾闾,浩淼的渤海岸边,有一个诱人的去处,那就是风景秀丽的14万亩人工刺槐林带——黄河口人在新淤地上营造起来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这条林带好似飘逸的绿绸环绕着新淤地;这条林带就像蜿蜒连绵的绿色屏障锁住了黄沙飞龙。
黄河尾闾北岸,昔日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经过人们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起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平原人造刺槐林区。使昔日风沙遍地、蒿草丛生的荒滩,变成了群鸟栖息、林木葱茏的绿洲。
刺槐根系发达,多横向扩展,吸附于地面表层,这对于黄河三角洲松软的土壤结构极为适宜。刺槐 又属耐碱树种,可在盐碱度千分之三以下的土壤中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60年代初这里曾大量载植杨树、柳树,但成活率都很低,后来逐渐改植更加适 宜在这里生长的刺槐。于是,在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上,刺槐成为各种树木中兴盛的大家族。自60年代起,短短几十年光景,在黄河故道与现行流路两侧,齐 刷刷几个大型刺槐林场,每年除提供大量木材外,还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1992年,东北有一城市要筹备举办槐花节,待筹备组人员来东营考察后,禁 不住目瞪口呆,自惭形秽之念顿生,槐花节之事自也偃旗息鼓。
离开喧嚣的城市街道,走进万亩刺槐林,就仿佛走入一片原始森林,顿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四周 静谧,满目翠绿,多年堆积的落叶形成了厚厚的“金色地毡”,踏在上面,柔软舒适而富有弹性。俯身看去,略带菌味的枯叶间会散布着许多指头肚大小的花状菌类 物,伸手试探性地摸去,鼓凸部分中间小孔里会冒出一溜粉雾,据称这粉末是可以用来止血的,是一种少见的药用品。留神观察,空旷的地面或草丛里不时会冒出一 两枝白白的大蘑菇,那是槐树林送给游人的礼物了,你尽可以把它们装进袋子里回去与亲友品尝。盛夏时节,刺槐林是避暑乘凉的好去处。林间,钻天高的树干和浓 密的枝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空气被过滤的香甜透明。暑热侵入不进这块与世隔绝的领地,凉爽得人浑身每个细胞都痛快自在。饱览着这极富层次的大森林,会让 你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旺盛活力。
越往森林深处走去,就会有新的感受。林中时有阵阵幽香袭来,甜丝丝,香滋滋,沁人心脾,那是 林中各种野花发出的气息。突然间,你会看到一只野兔机警跑动,可不要怕,里面还会有狐狸、刺猬等动物出没,只要你不去侵犯它,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这大 片的森林还是鸟类的乐园,漫步其中,你会听到各种鸟儿的鸣啾。据初步统计,林中已有白鹳、小灰鹤、啄木鸟等珍稀鸟类30 多种,每年都有数百万只鸟在林中栖息。每天清晨,林中百鸟吟唱,灰喜鹤的喳喳声,杜鹃鸟的布谷声,大山雀婉转的鸣叫声,小柳莺悠扬的歌唱声,再配上啄木鸟 有节奏的梆梆声,宛如正在演奏一支动听的“黎明协奏曲”。
然而,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一年一度的槐花飘香季节。这时节,槐花盛开,远看就像漫天的白云, 到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近观,一嘟噜、一串串的槐花,像银链,似玉串,令人赏心悦目,甚是喜爱。闻香驻足,这时如果你童心萌动,摘上几朵槐花放在口中一 嚼,那种香甜的感觉会让你回味无穷。在这个不寻常的花季,每年都吸引着那远方而来的追花人去收获甜蜜的希望。还在槐花含苞欲放的日子,浙江、江苏等地的追 花人,便早早用大车小辆拉着一箱箱蜜蜂来到这里。他们在刺槐林的野地上、草莽间、花丛中、柏油路旁,打个简陋的窝棚住下来。从此,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便忙忙 碌碌地穿越丛林采花酿蜜,这里就成了蜜蜂的王国。一个季节下来,整个刺槐林可为社会贡献蜂蜜几十万公斤,大量的槐花蜜带着黄河口槐花特有的香甜流遍神州。
秋天的黄河入海口,天高气爽,风清日朗。大草原在经历了春夏的孕育成长之后,迈着沉甸甸的步伐,走向收获的季节。丰茂的牧草由碧绿变得金黄,秋风吹拂,草 波涌动似海浪起伏。牛羊牧马徜徉其中,不由令人想起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风光。一望无际、深可没人的芦苇荡,芦花飞雪,水鸟鸣啾。万亩槐林也早已摇 落了满身的槐花,形似串铃的槐铃豆角挂满了枝头。然而,这时你来到黄河入海口,给你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一望无际的宛如红霞铺地的红草地。
驱车在黄河入海口,红草地随处可见。它成方连片,尤其是在临海地区,红草地酷似巨大的地毯一直铺向天际。极目远眺,像火海,似朝霞,让人心醉。节假日,这里便成了姑娘小伙儿郊游的乐园。一对对热恋的情侣,都扑向这充满幸福和吉祥的红草地,陶醉在这大自然赐予的绚丽世界里。
这些能给人以强烈震撼力的红草地,原来是由一种熟透了的草本植物组成,这就是当地人非常熟悉 的黄须菜。它野生野长,耐盐碱,抗干旱,在苦涩的水中浸泡,海风里摔打,却铸就了它极强的生命力。每到初春时节,万物刚刚开始萌动,黄须菜便迫不及待地顶 开硬硬的碱土,倔强地露出两片紫红的针叶。漫川遍野,星星点点,为寂寞的荒滩点缀了早春的秀色。春风吹拂,春雨滋润,黄须菜伸展腰身,分出枝蔓。此时,掐 来鲜嫩的菜叶,清水洗净,开水一烫,拌上蒜泥,撒上细盐,滴上香油,便是一道美味的凉菜了。
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时候,黄须菜便长成了大棵,不能再食用。在此后的日子里,它就这样 默默地守护着海滩草原。风吹雨打至深秋,黄须菜开始结籽了,而此刻,在秋风或紧或慢的吹拂下,黄须菜由绿变红的节奏也一天快似一天。昨天还是绿茵茵,秋风 一夜,便是红烂漫了。由于黄须菜生长得成方连片,密密层层,高度相近,平平整整,犹如一条红色的大地毯铺在地上,所以当地人就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浪漫而富有 诗意的名字——红草地。
进入农历的8月下旬,是黄须菜最红的季节。这时节,黄河口一带,秋高气爽,天高地阔,在黄草、绿树、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红草地就显得格外鲜亮。
一片片的红草地啊,你给人以振奋,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又唤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如果在飞机上俯瞰黄河入海口,你便会看到,在黄河尾闾的北侧,有一条蜿蜒逶迤宛如长城的长堤,这就是镇海锁浪保护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围海大堤,当地人所称的“海上长城”了。
围海大堤始建于1985年。这一带原为黄河淤积的海滩地,紧靠黄河入海口,平均海拔高度只有 1米。因此,这里年年海潮肆虐,黄水漫溢,方圆百里渺无人烟。1984年这里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孤东油田,从此揭开了千军万马围海“淘”金的新篇章。自 1985 年秋天开始,先后有数万名民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在荒滩上安营扎寨,他们顶寒风,冒酷暑,战海潮,几度鏖战荒滩,使围海大堤一段一段地延伸,造陆面积不断扩 大,终于建成这座底宽38米、顶宽10米、高5米的围海大堤。它南起紧靠黄河口的孤东南环路东段,穿过片片荆丛,锁住条条海沟,越过茫茫海滩,逶迤爬行, 一直深入桩西北侧的大海之中,全长80余公里,堤内造陆500多平方公里。
海堤工程是胜利油田向大海进军的象征,是中外石油开发史上罕见的大规模退海造陆工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它全部采用清一色的大青石护坡,既壮观又气魄,远远望去,它犹如一条横卧海滩沐浴的巨龙,日夜守护着祖国的第二大油田。
沧海变桑田,曾经是人类美丽的幻想,而如今在黄河入海口,人民群众用智慧和汗水筑起的长堤,神话变成了现实。
蹬上围海大堤,你在为人类能够赶退大海而感到自豪的同时,堤上美景也尽收眼底。堤外,波涛翻 滚,烟波浩淼,茫茫苍苍。黄河之水注入渤海,“河水不犯海水”,黄蓝相间,滔滔涌涌,蔚为壮观。这是只有在黄河入海口才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放眼远眺,浪峰 中鱼帆点点,影影绰绰;海上钻井平台笼罩在蒙蒙水气之中,时隐时现,仿佛海市蜃楼;成群的海鸥掠过浪尖,自由翱翔,尽情嬉戏,不时发出悦耳的啼鸣。若有鱼 船靠岸,你还可以蹬上木船,亲身体验一下渔家人的生活。视线转到堤内,莽莽原野,片片荆丛,处处透露出新淤地上所特有的生命力;大草原上钻塔林立,一排排 采油树不知疲倦地昂首摆臂,极富节奏地起落,像在弹奏着一曲永恒的歌。蓝天、白云、飞鸟、草原,恬静的大自然风光衬托着开拓者忙碌的身影,让人有一种回归 自然的舒适感,顿觉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从我国地图上看,黄河就像一条蜿蜒起伏的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广阔的疆土上。所以黄河又有中华巨龙之称。又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河水中含有大量黄色泥沙,使河水呈浊黄色,故黄河亦称“黄龙”。黄龙入海即指黄河入海。
世上只有一个黄河入海口,谁不想看看黄河怎样入海流。
古老的黄河,从白雪皑皑的巴颜克拉山北麓起源,携带泥沙,一路鼓角,一串雷鸣,滚滚滔滔,直扑渤海,当桀骜不训的你汇入渤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古老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流淌着五千年的文明,哺育了多少优秀的华夏子孙,当万众仰慕的你注入大海的时候,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
观看黄河入海,可从陆上远眺、空中俯瞰等不同的角度领略它的雄姿。
由于黄河入海口处常年泥沙淤积,在距入海口15公里处已是漫滩淤泥,人车不能行。如果这时站 在岸堤上观看黄河入海,你是看不到什么风景的,所以必须登高而望。当你蹬上20米高的了望台时,你的视野便马上开阔了。远处海天一色,苍苍茫茫,雾气蒙蒙 中,你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领略黄河入海流的壮观。而脚下的黄河却让你感觉到它的雄浑和力量。它静静地东去,没有风,也没有浪,更没有波光粼粼,它犹如 一个黄浊的流体,坦坦荡荡,从从容容,流向远方。黄河,你经过漫漫5464公里的咆哮奔流,疲倦了吗?黄河,你阅尽人世间的兴衰宠辱,从容了吗?奔流入海 时的黄河啊,你让人感觉和体味到的是一种九九归一的淡泊、宁静和祥和。
若在汛期乘飞机鸟瞰,黄龙入海的壮观景象便一览无余。眼见还是平静的黄河水,在扑向海洋的那 一霎那,犹如巨龙搏腾翻卷,其声如霹雳雷鸣,万夫厮杀;其势如山崩地裂,乱石穿空。浪花飞溅,凌空飘逸,狂放不羁。其情其景,其状其势,绝不亚于钱塘观 潮。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河海经过一段相互激荡、拼搏厮杀的炼狱之后,金黄的“水舌”吞吐在湛蓝的海上,扇面形拓展开去,碧波黄流,经纬分明,依旧是海水 不犯河水。河海交汇处,永远是一条黄蓝分明的分界限,恰似两匹美丽的绸缎,向远处伸展开来。
九曲回折、奔流万里的黄河水就是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又开始了新生。
有人说,在黄河口观日出,胜过在泰山极顶。朋友,如果你有幸来到黄河口,可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大好机会啊。
拂晓,站在平缓柔软的海滩上,天地之间黑沉沉,雾蒙蒙。远处,遍布芦苇的海岸一片灰青,海上云雾弥漫,耳畔只有海潮的哗哗声此起彼伏。
当夜的帷幕渐渐拉开,寥落的星星缓缓逝去后,天地间开始明朗起来。稍停,东方泛出鱼肚白,大 海开始显示出清晰的轮廓。慢慢的,在海天吻合的地方,骤然飞出万道亮丽的彩霞,红彤彤,黄灿灿,蓝盈盈,像撕裂的锦,似镭射的光,遥远的东方一片灿烂辉 煌。和着海面上渐消的雾气,此情此景,让人一下子想起那个非常有意境的词:云蒸霞蔚。
这时,数不尽的海鸥水鸟在海面上飞舞、盘旋、鸣叫,忽高忽低,自由自在地飞翔;远处的钻井平台上,隐隐看到有人影在晃动,和着海风,似乎还能听到隆隆的钻机声;近处宿在岸边的鱼船,也开始加足马力,突突突地驶向远海——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以各自的方式在这一刻欢呼海上日出。
太阳终于露出她的红脸蛋,开始还隐隐的,似乎刚刚来到人世间,还有点害羞,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渐渐地,她缓缓升起了,这才看清了她的本来面目。她红中泛黄,圆润似玉,晶莹剔透,像一块玉盘挂在东方天际。
沐浴着初升太阳的光辉,原来黄蓝相间的海水、海里的钻井平台和出海的大小船只,这时都被罩上 了一层玫瑰红,使天地间更加瑰丽。一切都是那么艳丽、祥和,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内心充满激情、憧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壮观和生命的无限。这时你便很自然 地想起经常鼓励人的那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黄河口观日出,让你的心灵有新的升华。使你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千百年来,黄河像一只难以驯服的猛兽,在中原大地上恣意横行,留下了多条入海“故道”。世事沧桑,有人说,每一条故道都是一段历史,一首悲歌。
驰骋在黄河三角洲那广袤的土地上,如果你看到哪里树最多,生长得最茂盛;哪里人家最多,最集中,那里便是黄河故道了。
黄河故道不比它周围的盐碱地,这里水土好,植物易成活,四面八方逃荒至此的人容易生存,因此黄河故道上生活着黄河三角洲最早的居民。
随便走进黄河故道上的一个村庄,你看到的不仅是林茂粮丰、小河绕村流的自然风光,你还会感受到黄河口一带农村所特有的、既淳朴而浓郁的乡情。
走在落满树阴的村子里,你或许会碰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大爷,或许是一位豪爽、泼辣的黄河口大嫂,或许是一群刚刚从芦苇荡摸鱼归来的顽童,他们见到你的第一句话可能会完全一致:来家喝碗水吧。
来家喝碗水吧,一句话,便活脱脱地表现出黄河口人所特有的纯朴、善良和热情好客的性格。这是 故道遗风,也是老一辈黄河口人创业艰难的真实写照。因为在过去这片赶退大海而形成的土地上,其它地方的地下水是不能饮用的,只有黄河故道上的地下水才没有 苦涩味,所以离开黄河故道你便没有甜水喝了。想想看,虽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这对于当年那些不远百里下洼种地、割草拾荒的人来说,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啊!
由于黄河故道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民情,曾吸引不少外地人前来观光旅游。随着近几年生态旅游 的兴起,当地旅游部门慧眼识金,迅速开辟了黄河三角洲生态游和黄河故道风情游两条旅游热线。如果你来到黄河故道,一天的生活将会这样给你安排:早晨,你可 千万不要睡懒觉哦,否则你会错过故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起床后,沿着崎岖的乡间小路,你便来到村边的树林里。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舒 展一下有些僵硬的筋骨。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你会听到许多鸟儿婉转的鸣啾声。这些鸟儿有的绚丽多彩,有的黑如墨,有的红似火,有的浑身的羽毛比树叶还绿;有 的尾巴特长,有的根本就没有尾巴;有的嘴巴特长,有的头上的羽毛倒比身上的还长。也许你叫不上这些鸟儿的名字,然而,它们一律都唱着悠扬动听的歌。乡村的 早上便送给你一个好心情。
上午,你可以漫步在乡村农舍之间,尽情地领略黄河故道农村的田园风光。这里的农家一直还延续 着过去下洼种地的习惯,家家户户没有院墙,但家家户户的房屋前却都有一片果树园,大则几亩,面积小的也得有半亩。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从春天的草莓,到冬 天的冬枣,一年四季,只要你来到这里,便可以吃到最新鲜的果子。漫步在果园里,看到一个个红的绿的果实,想吃什么便吃什么,想吃哪个便摘那个,那是一种怎 样的物资和精神的享受啊!中午,你可一定要尝尝黄河故道的鲜鱼汤,这种用黄河故道野生野长、欢蹦乱跳的鲫鱼,加黄河水先煎后炖而做成的鱼汤,乳白似奶,清 香扑鼻。你可别小看这鲜鱼汤,名气可大着哩,在鲁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北京、上海、广州等外地的客人,在品尝了黄河故道的鲜鱼汤后都赞不绝 口。前年,山东的几位知名作家到黄河口体验生活,吃了一顿鲜鱼汤,回去后每人还写了一篇文章,赞美黄河 故道的鲜鱼汤。朋友,如果你到了这里,能不亲口尝一下这味美可口、回味无穷的鲜鱼汤吗?下午,你可以来到故道附近的芦苇荡,或荡舟、或垂钓、或摸鱼、或在 芦苇丛中捡拾野蘑菇和茅茅莪,说不定,在轻松随意间,你还有意外的收获哩。夜幕降临了,乡村的夜晚显得更加静谧、温馨。这时你就可以带上手电筒趁着夜色去 捕捉消息牛。消息牛学名叫金蝉,是一种地下多年生小动物,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经加工后,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然而目前餐桌上的消息牛,大都是人工 繁殖产品,其口味与营养较野生的要差得远。黄河故道上林木繁茂,土质疏松,这就为消息牛的繁育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捕捉消息牛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当 你来到林中,借助手电的光亮,你就会发现,有的消息牛还在洞中探头探脑,有的早已爬到了树干上,它们一个个胖乎乎的,行动迟缓,只要发现它,它就成了你的 囊中之物。有时候,一晚上下来,能捕捉到几百只呢!
到东营来,不可不看东营港。
东营港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交界处,东营市的东北部,现黄河入海口以北约50公里处,海上距天津港90海里,距龙口湾约72海里,距大连港112海里,属地方区域性港口,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东营港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 °57′27.6″,北纬38°05′39.9″,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建设主要包括2个5千吨、2个1万吨、2个2万吨、2个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2个5万吨(兼靠10万吨)油码头和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港口一期扩建工程,计划投资17亿元,建设2个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007年底投用。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建设2个5万吨级油码头(兼顾10万吨级油轮)和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到201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 3000万吨。目前,2个3万吨级码头及长度近10公里的引桥建设已全部完成。建港办公室正在全力推进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的开工建设。
随着东营港扩建工程的实施,东营港、临港工业园将成为环渤海和山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东营港也将成为环渤海大通道的重要一站。
来到东营港,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设计泊位之多、停靠船舶数量之巨,而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漫长的引桥。乘车而来,与管理人员打好招呼,车辆就可开上这座用数不清的钢铁和水泥修筑而成的长达9.7公里的巨型建筑。透过车窗望去,桥侧是无际的先是混黄而终于渐变为湛蓝的海水,前方是似乎永不到尽头的引桥。漫长时间的行驶会让你觉得已经驶入了大海的中央,但两侧矗立的海上钻井平台、偶尔显现的水上浮标、穿梭的油轮还有从容飞翔的海鸟会提醒你这仍然是在浅水区。等你终于停下车来来到引桥的护栏边,极目望去,四周都是海天一色,浑不知东西南北,几不知身处何地。时间逢在清早或黄昏的话,端个相机取景,一轮通红的圆日出现在腰际,这景色,相比古人眼中的蓬莱阁、黄鹤楼,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就是黄河口,它是那样地让人留恋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