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聊城游记

聊城游记

海源阁春秋


     在去南门楼的路上,看到牌牌指向海源阁,孤陋寡闻,不知它是什么楼阁,转弯看看。卖门票的妹妹正在丢盹瞌睡,好不容易来了我一个闲客,赶紧睁眼,她卖了门票还得替我照相,谁要这里只有我们两人呢。

      一看介绍才知其来历不凡。海源阁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并称清代4大私人藏书楼。岁月苒苒,这里曾珍藏过中华文化的记忆,让我顿然钦佩。

      海源阁于由1840年由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建造。其实杨氏的藏书,渊源已久,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就开始处心积虑,海囊天下珍本。到了杨以增一代,将其发扬光大,其儿其孙杨绍和、杨保彝又广泛收集,计达3236种20.83万卷书,兼有贴片、字画、古玩等收藏,泱泱大观,名噪天下。

      海源阁原为三间硬山南向二层楼,楼上藏宋元珍本,楼下为祠堂和兼藏明清精本。现在的格局不大,一楼一廊两厢房,比较袖珍。庭院花木扶疏,清雅怡安。收藏的前提是有钱,就说杨以增吧,他曾是贵州知县、陕西巡抚、江南河道总督等等,所以具有收藏的软硬件。值得说一下的是,这位嗜专于书的老先生竟是林则徐的莫逆之交。

      1947年第八路解放聊城时,向部队发布3项保护命令,一是向范筑墓敬礼,三是保护傅斯年北街住宅,其中第二项就是“保护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海源阁图书馆”。战火纷飞,枪弹无情,保护聊城固有的文化,看样子当时八路军就已经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了,值得敬仰。

    即是纸品,就有着脆弱性。晾晒防蠹,防水防火,都得小心翼翼。但最怕的还是战乱,从1930年起海源阁迭遭破坏,所藏书大部分散轶,是为最大的遗憾,令人心痛不已。后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到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则小故事。光绪十年的冬天,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来此访书拜读,海源阁当时管理相当严,把老刘都拒之门外。没有办法,只得悻悻而返。回到旅店,扫兴的老刘像宋江一样,也在墙壁写了一首诗:“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起归入东昌府,深锁琅嬛饱蠹鱼。”我看完直笑,刘鹗挺有趣,他的意思是说,我看不到书,那就喂饱蠹虫吧。

      阁上就有幅对联:“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嬛。” 海源阁自喻为琅嬛,就是仙境的意思。如今的海源阁,只剩下新修的痕迹,在游廊中空转的我,只能想象当时朗朗大观的藏书意境了,凭吊的就是残留下的文化讯息和不存在的脉脉书香。


杨以增的石雕像,清代制服,大辫在后。


东厢房。现在陈列聊城的历史名人简介,像傅以渐、傅斯年、杨以增、季羡林等等。


小竹林的后面就是长廊。海源阁的规格、档次虽远不如北京的皇史宬,杭州的文澜阁、宁波的天一阁,但它也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楼的典范。


聊城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聊城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