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山陕会馆及光岳楼的人文意蕴

周六应朋友之邀,畅游鲁西要地聊城,虽然与上次来参观孔繁森纪念馆,也就相隔六七年的时间,但是这次故地重游,恍如隔世,特别是再次走进山陕会馆,登上光岳楼,领略“东方威尼斯”的盛世传奇,更加品读出深寓其中的人文意蕴。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见证,也是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是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合 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至嘉庆十四年方具有现在之规模。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 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门、戏楼、夹楼、钟楼、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关帝殿、财神殿、火神殿等160余间。
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会馆建筑中既有代表道教的“八仙人物”,又有佛教八宝及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履中”、“蹈和”等匾文。多种思想、文化在保持各自本质因素的基础上,达到了更高层次上的相容相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早就听过介绍,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不仅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 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对于研究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都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这次进馆,主要留意了叹为观止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境界。“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 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 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 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真是看景不如听景,聆听讲解员的解说,眼前便浮现出晋商在近代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乘着信义仁和的风帆,行走天下,纵横四海的火热场景。而今他们已经走下历史的舞台,静静地隐身于岁月的帷幕之中,我们只能从山陕会馆那沐浴过百年风雨的砖雕廊柱间,翻读他们演绎的时代传奇。
从山陕会馆出来,我们乘车路经徒骇河、东昌湖,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水面。主人自豪地说,东昌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面积足足是济南大明湖的7倍。打 开车窗,一种烟波浩淼的感觉息扑面而来。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没有山,不靠海,特色在哪里?答案是水。在聊城,你随时会感受到水的灵气,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 水资源,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20多条,在40多平方公里的城区,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一还多。营造出“城中有湖,湖中有 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是冀鲁豫接壤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区。
与我们同行的永华老同事,就是地道的聊城人,说起这里的地域文化如数家珍,让你听得如痴如醉。他给我们介绍,东昌湖曾经叫“胭脂湖”,与杭州西子湖、南京 莫愁湖并成为“三大美人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过一个叫《胭脂》的故事,就发生在东昌湖畔:东昌湖是美女胭脂浣纱的地方,牛医之女胭脂在水边洗衣 时与英俊潇洒的秀才鄂秋隼相遇,一见钟情,本欲结成佳偶,不料卷入一场杀人案,两人含怨受尽牢狱之苦。幸得山东学政智破此案,才洗清了他们的不白之怨。最 后县令作媒,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为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一个交汇点,聊城值得聊的东西不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都提到过聊城。这东昌 湖的水文化养育了一代代性格鲜明的聊城人。山东人的性格东西有差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尽相同。聊城文化呈现典型的鲁文化特征,民风厚重憨实,纯朴自然, 重视传统道德,但也封闭保守。细细体味聊城人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忠孝”,这不仅体现在我的同事和陪同我们的朋友身上,从这里的古今名人孙膑、 武训、张自忠、孔繁森、徐本禹等这些杰出的聊城人身上都体现了这一性格。
来到光岳楼,听介绍这光岳楼在中国的名头也不小,与岳阳楼和黄鹤楼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当年修建北京城从大运河运木料,最后一批原木到达东昌府时,紫禁城 已经建造成功,东昌知府就把这些剩余的木头建了一座楼,因为是用造紫禁城剩下的木头建造的,所以叫余木楼,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重修时又因地 而名“东昌楼”。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取其近鲁有光于岱顶之意,命名为光岳楼,一直沿用至今。
光岳楼位于聊城市古城中心,外面为四重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整座楼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 棱台,高9米,墩台四面各辟半圆拱门,门内为宽阔的楼洞,可通行车马。各门上分别有石刻匾额一方: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南曰“文明”,北曰“武 定”。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高24米。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光岳楼自建造以 来,虽历经600多年风风雨雨,但主体结构从未更动,今天仍高高矗立在鲁西平原上。它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古建筑之一。
从远处看,光岳楼像一个魁梧墩实的聊城汉子,感觉根基非常扎实,似乎任何力量都难以撼动它。这大概源于它特殊的构制。光岳楼由楼基和四层主楼构成,高33 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光岳楼楼基是一个由砖石砌成的正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4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略有收 缩,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形拱门和一个直通主楼的台阶组成,台阶约50多级。因为军事需要,这里是登楼的惟一通道。
我们气喘吁吁地沿着石头台阶登上楼基的平台,导游先让我们看一块石碑,上面是乾隆的诗句,这位风流皇帝一生写过1万 多首诗,其中留在这里的有13首,他一般用行草书写,这碑侧面的诗是用行楷写的,所以很珍贵。平台东门门额上,有一块长方形的匾额“泰岱东来作屏风”,好 大的口气啊。这是蒲松龄的师傅施闰章所题。四层主楼为木结构,为四重檐十字脊楼阁,方形带廊,高24米,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有一座高3米、直径 1.5米的透花铁葫芦。更让我称奇的是,这个主楼全部由32根巨大的木头柱子撑起,它们或直接矗立在房间里,或镶嵌在墙壁里。登上二楼,有一个文昌阁。乾 隆五次登光岳楼多住这里,所以有乾隆的彩色塑像,高约2米。三层是光岳楼的结构层,32根柱子到了这里被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形成一个整体,使光岳楼更加 稳固。导游说,这是虽然很暗,但是光岳楼的“心脏”。四层就好像是整个建筑的一个帽子。这“帽子”下面是一个莲花造型,莲花象征着水,水能克火,所以这个 全部是木结构的古建筑从来没有失火。
站在光岳楼上鸟瞰聊城,近处是古色古香的老城,规划部门为了保持这经典备至的古城风格,规定水域城内的所有新建项 目,都不得超过12米的高度,以敬畏凸现这光岳楼的伟岸与古风;古城四周的水面蔚为壮观,陪同的朋友讲,过去的东昌湖因为淤积面积很小,修建京九铁路的时 候,聊城人把淤泥挖出来,一方面修了火车站和路基,另一方面挖出一个碧波荡漾的东昌湖,真可谓一举两得;放眼瞭望水域之外,则是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和现代 建筑群,据说夜景更加璀璨迷人。从这错落有致的宜人景观中,从这推陈出新的大手笔、大思路中,品读深藏其中的人文意蕴,何止忠厚质朴古雅,更有胸襟辽阔开 放!一如山陕会馆的繁荣昌盛和光岳楼的气势雄伟,我愿以久违的热情和诚挚的邀请向水城和朋友们一一阔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