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古堡——魏氏庄园
在山东北部平原上,有一个魏集村,村旁座落着一处城堡式庄园,这就是魏氏庄园。它位于滨州市惠民县东南35公里,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氏庄园存世一百余年,似乎早被人们遗忘,近年来保护文物文化、开发旅游等活动,使它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愈来愈展现出它那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魏氏庄园由福寿堂、徒义堂和树德堂这三组建筑群落组成,总占地面积32543㎡,原有各类房屋291间。

福寿堂是建的最早的一组建筑,始建于1865年(同治四年),原有五进院落,70间房屋,战地2255㎡;是由魏氏第八世魏振菖所建。

徒义堂建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原有房屋80间,占地2666㎡;是由魏氏第十世魏肇祥所建。
树德堂是庄园里最大、也是最具风格的一组建筑。建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原有房屋141间,占地27613㎡;是由魏氏第十世魏肇庆所建。
魏氏庄园融汇了北方传统民居建筑和南方阁楼建筑特色于一体,将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垣与北京四合院住宅功能组合起来,在鲁北打造了一处规模宏大、方便生活、易守难攻的平原古堡。
当年魏氏家族要建造庄园需要很多用地,就找风水先生查勘地形,在村子附近选择了这块地盘。
高大的城垣是魏氏庄园一大特色,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城垣基础厚3.8米,顶部宽1.5米,墙高10米,墙内以土、石灰、沙子三合一材料夯筑,外部以坚实青砖包砌。

城垣顶部设一周绕城跑道,供家丁在上面巡查护卫。城顶筑有女儿墙、垛口、泄水槽等设施。

走过青石拱桥,在古槐树下有一道拱券城门,这是进入城堡的主通道。两扇大门高3.38米,宽2.7米,门面上以铁皮包镶、蘑菇铁钉加固,厚重威风,坚不可摧。

城垣内的住宅是庄园的主体建筑,斑驳的入户门,木质、石质的各种雕刻装饰精美华丽,依稀透露着往昔的威仪、风采以及富有。

堂屋迎门墙上高悬“好善乐施”行书匾额。看来魏氏家族还有一些慈悲之心。住在四遭大都是贫穷人家的魏氏家族,施舍救济一些百姓,也是安全和谐之策。

庄园住宅里的每一间房屋都有一道特殊装置——暗门。有的象书橱,有的象壁柜,暗门将每间房屋联通起来,这是为遭遇紧急情况时用于防御和转移之用。这样的富有家族,在动荡的北方平原腹地,是很有必要的。
住宅院内的用水是通过与院外相通的水槽,由男佣将水从水井里提出来,倒入石槽,流进内院,由院内女佣取用;这是为避免男女佣人接触。为安全起见,主人在接水处安置了鱼缸,如鱼儿活着,则可放心用水。

鲁北冬季寒冷,城垣内房屋光照不足,冬季取暖主人以铜火炉、火炕、地灶三种方式。尤其是地下火灶取暖,十分讲究实用。他们在房屋外面地下砌筑火道,墙壁内设烟道,既可取暖,又保持室内免受烟尘袭扰。

魏氏家族为建造这座庄园雇佣了大量工匠,许多工匠的工艺水平非常高。瞧这砖墙砌的多规整,严丝合缝。

据说,庄园里可贮存大量粮食、生活物资,即使三年被困或遭受灾害,也生存无忧。可是他们以后为什么又离开了呢?
魏氏家族在后来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跑到济南等地去躲避战乱,派家丁守护庄园,为维持家人在外的生活,不断变卖家产,以后不知怎的,就很少回来了,剩下偌大一座空荡荡的庄园兀自矗立在鲁北平原上……
魏氏庄园的许多疑问,还留待人们去解读。
我在庄园里徜徉时,脑海里不由总是思虑一个问题:魏氏家族何以要在这空旷贫瘠的鲁北平原乡村修建 如此规模的庄园?一百多年前鲁北水患频仍,黄河改道数次,而战乱、匪盗、仇富之事屡见不鲜,如此富贾,在鲁北独一无二,本已十分显眼,何以将大把银两用在 建造这座招人眼目的城堡?真是一大悬念!
但是,凭心而论,在北方平原上,建造这座城堡式庄园本身就是一大奇迹;而在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中,这座古堡竟然躲过无数起义、入侵、匪患、水祸,甚至文革,依然保存了下来,成为北方平原惟一保存完好的古堡庄园,就更是一大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