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杭州游记
9月初的西湖,荷花已经过了盛开的季节,还只剩下湖面三三两两晚开的几朵,虽然没有盛开的壮观,但在夕阳晚照的湖面,也颇有禅意。苏轼曾咏西湖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夕阳晚照,自古以来也是前人荡舟游湖的好光景,一抹红色的余辉静静的透入略有涟漪的湖面,山边也是一抹红,雷峰塔虽然重修,但意境尚在。正如元代尹廷高的雷峰夕照所颂“烟光山色淡演钱,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体味了西湖的美,心境自然有所触动,湖光山色,也才在感应中越发有了生机。当然,有人如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也有人如郑清之,也是一位丞相,“经过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不管怎样,在西湖西北隅一片山水之间(飞来峰与北高峰)你都可以找到答案,这里就是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己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寺里有为开山祖师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修建的理公塔,塔内有慧理骨灰,为六角七层高二丈七尺石塔,第三层刻有《金刚经》及“光明净域”、“南无宝藏胜佛”等字。据说,慧理和尚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历史上,灵隐寺多次重建,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第一,清顺治年间,具德和堂住持重建灵隐,经过十八年,共建成七殿、十二堂、四阁、三轩、一林和三楼,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目前,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道济禅师殿、联灯阁、大悲楼、方丈室、东西藏堂、东西碑室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五十多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 灵隐寺山门内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殿门正上方挂有上下二个巨匾。上匾“云林禅寺”,乃是清高宗康熙皇帝所赐,灵隐寺曾经又名云林禅寺,即是根据于此。 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棒木雕刻镶接而成,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这尊佛像加莲花座共高有24.8米,仅像高也有19.6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棒木雕坐像。殿内东西两侧站立的雕像,名为二十诸天,出自《金光明经》,他们是掌管日、月、地、水、电、火、雨、风、富等天神。大殿后壁,为《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组雕。 第三重殿药师殿,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左边站立的是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的是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他们合称为“东方三圣”。 第四重殿直指堂。直指,意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堂,也就相当于其它寺院的法堂。法堂下面是灵隐寺文物展厅。
最后一重殿华严殿。殿内供奉有三尊庄严雄伟的佛像,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手持莲花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贤菩萨,整组佛像高达13米。 五百罗汉堂自明代就有,后废。清初重建罗汉殿影响甚大,名播海内外,现在的罗汉堂是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平面呈“卍”字形,“卍”字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之意。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堂。 罗汉堂内供奉有500尊青铜罗汉像,每尊高为1.7米,底座宽1.3米,重1吨。 一位居士在寺庙里练字,颇有心得 飞来峰造像位于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岩壁。峰高209米。据唐代陆羽《灵隐寺记》称:“有僧于岩上周围镌罗汉佛菩萨。”可见,飞来峰石刻唐时即有,现可计数的有五代、宋、元石刻造像470多尊,保存完整和较完整的有115龛345尊,分布在峰顶伏犀泉上,金光洞(即射旭洞)、玉乳洞、龙泓洞内外和沿溪崖壁上,直至呼猿洞以西。 据现存有纪年题记的石刻,最早的为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镌刻于金光洞外的弥勒、观音、势至三佛像,最为精致的为北宋干兴元年(1022年)刻于金光洞口的卢舍那佛会浮雕,最为生动的有过春淙亭刻于宋代的弥勒讲经一铺群像主尊与十八罗汉,最大的一组是尊胜佛母,有9个佛像。 离开灵隐寺,不禁想到僧净辉答宋孝宗的话,被后人写道“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