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清漾
两年前,闻说韶山毛氏乃源自江山的清漾毛氏,于是,便匆匆前去,写下了一篇博客《探访清漾毛氏》。遗憾的是,其时还在修复之中,到处都是沙石、木料。今年年初,听闻毛氏故居已修茸一新,于是,乘着劳动节假期,又一次去了清漾。

似曾相识的村间小路,打扫得十分洁净,两边种植的花草,露出了人工的痕迹。村头的老樟树依然挺立着,引导游人进得村去。一条清澈的溪流在三面青山怀抱之中穿村而过,素朴的民居与染成绿色的田畴相映成趣,与那些充斥着商贾气息的所谓江南古镇相比,更让人感到亲近。

悬挂着胡适手书“清漾祖宅” 匾额的毛氏祠堂修缮得焕然一新,进门便是许多领导人来此参观的照片,让清漾毛氏祖先未曾想到的是,尽管自东晋安帝封地三衢以来,毛氏家族曾经出过6个尚书,80个进士,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只有到了1700年后的今天,才因着政治的缘故——现代中国的两位最著名的政治家毛泽东和蒋介石而达到了高峰。


祠堂墙上挂着的《清漾毛氏衍脉简图》向游人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江南毛氏一世祖毛宝之孙毛璩(三世祖),因平定恒玄有功,被朝廷封为归乡公,食邑信安(今衢州);毛璩后裔毛元琼(八世祖),号清漾,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4年)从衢州迁入清漾。清漾因而得名。此后,在漫长的岁月中,毛氏后裔外迁云南、江西、湖南、褔建、安徽等省及本省有奉化、龙泉、遂昌等地,其中一支即于明代迁至湖南韶山,按世系排来,毛泽东、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都是清漾毛氏后代。国共两党争争合合数十年,最高领导人竟然有着姑爷与小舅子的亲情关系。“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确也应该再一次合作了。

与两年前来清漾相比,村中又多了两处参观点:毛子水故居和清漾毛氏名人馆。清漾毛氏名人馆似乎并没有多少吸引游人之处,值得一提的到是毛子水其人。


1893年,在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无独有偶,这一年在清漾诞生了被后人誉为五四时代“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著名国学大师毛子水。而这两位毛氏后人虽然走的路截然不同,一从政,一治学,却又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国学功底,性喜文史。幼年就读于私塾的学习经历使得毛泽东和子水都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性喜文史。走上政治生涯的毛泽东始终没有忘却文史,即便在戎马间隙,仍不望舞文弄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从他对《水浒》、《红楼梦》等古代名著的解读中更可以看出对中国古代文史的把握已经是炉火纯青,为世人所折服,毋需赘言。毛子水21岁时考入北大理学预科,4年后升入本科攻读数学;却常以章太炎先生、胡适之先生为宗师,广交文史界志同道合之学友,最终走上了文史研究之路,先后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文化史、国文、论语等课程。
投身五四,主编刊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出身湖南的青年毛泽东,带着楚湘大地特有的英豪之气,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亲笔撰写宣言,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主张打倒强权。而出身江南山乡的毛子水也在北京参与发起创办《新潮》,并发表了《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论著。
任职图书馆。1918年10月,毛泽东说着一口湖南话,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了一份工作,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而只是让前来看报的读者签名登记的轻松工作更让毛泽东有时间去旁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有时间去参加北大的哲学会和新闻学会的活动。不知是否巧合,15年后,毛子水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两位清漾毛氏的后人先后走进了中国最为著名的高等学府中的图书馆。
1976年,毛泽东在北京逝世。又一个轮回,12年后的1988年,毛子水在台湾病逝。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留下了影响中国人政治生活的5卷《毛泽东选集》,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可以学到人生哲学,学到方法论。作为学者的毛子水,留下了影响着治学者学术生活的5卷《毛子水全集》,近400篇论著涵盖科学、教育、儒学、图书等,从中可以学到知识。清漾毛氏的后人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成为英杰。

走出清漾毛氏祖宅,顿时让人豁然开朗,眼前那片水田中还没有插上稻秧,在长满林木的山丘的围抱中,显得十分静谧安详;远处是起伏的山峦,从山间漂浮而起的白云给湛蓝湛蓝天空增加了几分灵慧之气,似乎在昭示着前来的游人:1700多年前,毛氏先祖毛元琼,号清漾,在三衢大地上行走着、寻觅着构筑家园的理想场所。当他看到了苍然肃立、俯视群山的三爿石巨峰,漫步峰下时,终于发现了这块土地。这里,两峰相夹,一面山上是天然石大门,充满了神秘和某种暗示;一面山上瀑布奔流而下,怡情爽目。从此,这样一个青笼苍翠的地方,就被叫做“清漾村”了。而今,我们仍然不能不敬佩毛氏先祖深邃而智慧的目光,卓而不凡的江郎山,给毛氏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以深远的诱导和影响,使得“江山代有才人出”,让清漾毛氏——一个江南普通村落中深藏着的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出了如此之多的尚书、进士、大师、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