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衢州游记

衢州游记

行仙霞千年古道 吟黄巢一代英豪

对仙霞关及仙霞古道最早的记忆,来自郁达夫先生一篇题为《浙东景物纪略》的游记。
如今,网上介绍仙霞古道的帖子很多。有的,还专门讲了“倒走仙霞”的好处——省力、经济。
我们依计而行,在205国道达坞路口,穿过在建的高速公路道桥,左拐进这个也叫“龙井”的小山村。
1933年,连通浙西闽北的江(山)浦(城)公路开通。在此之前,龙井村一直是全长120余公里的仙霞古道(亦称江浦古道)中的一站。江浦公路一开,仙霞古道丧失了交通功能,久而久之,大部路段渐次湮没不存。如今我们所说的仙霞古道,其实就是保存状况比较好的,以浙江衢州江山县保安村北2公里的仙霞关为起点,往南翻越仙霞岭,至龙井村为终点的这一段,全程5公里,设有四道关门。进村约几十米后,见一条左拐的土石小路,这就是倒走仙霞古道的起点。

山路里面还有居家,路基留下了农用车经年累月碾轧的痕迹。不过可以看得出,只有路心铺着的青石板,才是古道的本来面目。
山路两侧风光无限,绿树修竹,潺潺溪流。不过这会儿正值中午,亲朋好友问候中秋佳节的短信频频传来,我忙着闷头回复短信,一时还来不及仔细欣赏这些。
伴着翠绿的竹林走了不大一会儿,经过一座城门状的建筑。
心中纳闷:这么快就到第四关了?未免也太简单点了吧。
一打听,不是,这只是一幢供路人乘凉歇息躲避风雨的廊屋。
穿过廊屋,山路明显变窄,坡度也开始加大,前面几座房子也不像是住人的样子。
回头看看,廊屋那儿也有点隘口的意思,怪不得误将它当作关城。
路边,绿草丛中山花怒放。请教了一位上山砍竹子的村民,得知这种我们未曾见过的红花叫“打碗花”。说从小就听老人说过,这种花不能摘,否则,回家吃饭时会打碎饭碗的。
这真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至于是否缘于生态保护不得而知。反正,当地乡民就是这样辈辈叮嘱,口耳相传的。
但是,如今满目的青山绿水,又有谁能说跟这个“打碗花”的启蒙教育没有关系呢。

中秋节的正午,天气还有些热。“豆豆”对温度更敏感些,为了降温,见了水就投怀送抱,不惜湿身。
天一热,心就躁,闲情逸致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对目的地的渴求:第四关在哪儿呢,怎么还没到?
真是天遂人意,正想着呢,转过一道山弯,便瞧得见第四关关堡了。
石砌关堡坚固异常,呈方形,中间为天井,里外各砌一道门券,门券上方两端砌有门箍,看来当年确有关“门”。
仔细想想,古人的聪明才智不由人不服。八十年前的江浦公路(今205国道),现正施工的京台高速(原称京福高速)黄(山)浦(城)段,那都是一路牵着仙霞古道的衣襟走的。古时候,什么勘测仪器都没有,可先贤们选址划线怎么就那么科学呢,服!
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一眨眼的工夫,第三关到了。在建筑范式上,三关与四关如出一辙。

仙霞岭绵亘在茫茫群山之中,扼浙闽赣咽喉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舆纪要》曰:“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
在廊屋歇了一会儿,再往前行,不到5分钟,地势最高的第二关到了。
看来“倒走”仙霞古道确有道理,一路缓坡,没费多大力气便登至海拔最高的第二关,而且清净得很,全程未遇到一个游人。
从第二关开始,走的都是极省力的下坡道了,舒服,愈加得意于“倒行逆施”的决策。
下山的路上,修竹蔽日,古木参天,清风拂面,暑气全无。狗儿“豆豆”也来了精神,跑的欢快。
转过几曲蜿蜒回转的石径,岭口处有一片难得的开阔地,关帝庙、观音阁等庙宇立于其上。这些建筑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一看便是现代仿品。
相传,当年黄巢率起义军在江西、安徽连下数城后,攻宣州不克,转而挥师浙江,自衢州经江山来到此地,至岭上的这座关帝庙上香求签。不想连抽两签皆无一字,彷徨间,忽见一蛇夺门游走,众将大惊,以为不吉。惟黄巢顿悟:虫自门出,乃“闽”也,关老爷这是暗示我取福建哦!
坊间传闻不足为信,但黄巢率数十万大军于仙霞山脉“刊山开道七百余里直趋建州”,在唐王朝统治势力薄弱的福建整军备战,休养生息,攒足了力气后卷土重来,从而一路征伐,攻城掠寨,入潼关,下长安,改国号“大齐”,终于坐了一把龙椅。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千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而逝,黄巢义军南讨北伐东征西战的痕迹,大都随义军将士的魂灵化作一缕青烟,远离我们而去。惟有这条仙霞古道,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那段历史的忠实见证。“八闽咽喉”、“东南锁钥”,仙霞关,壮哉!

在“东南锁钥”碑旁的石凳上歇息了片刻,见刚才在关帝庙碰到的那拨游客下来了。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刚才还气喘吁吁一步一歇的他们,已一脸功德圆满状,开始打道回府了。别说三关、四关,估计他们连第二关也没走到。如此一比,更显出“倒走”仙霞古道的优越了。
古道上的这尊黄巢雕像神韵不错,颇有几分英豪之气。旁边的诗碑上,镌刻着黄巢那道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诗,配以沙孟海先生潇洒飘逸力透纸背的笔法,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润神养目。
黄巢传世的咏菊诗还有一首,即《题菊花》,也写的豪气干云:“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说实话,我喜欢黄巢的诗,以诗言志,够气魄,不做作,像条汉子!同为义军首领,相比那个动辄缩着脖子跑“招安”的王仙芝而言,黄巢男人多了。

千百年来,漫漫古道不知走过了多少色色人等,更有志士仁人骚人墨客的低吟轻诵,感怀吁叹……
古道作证,黄巢,青史留英名。
下山的路,虽长却不累。刚才是只听水响,不见清流。待到山溪欢快地淌在脚下时,“豆豆”又兴奋地跃入水中。
久仰的仙霞关终于到了,怀揣着一股成功的喜悦,踏级登上了关堡。
与剑门、函谷、雁门并称“中国四大古关口”的仙霞关,并不似想像中那么险峻伟岸。或许这与如今轻松地抬腿即至有关系,倘若像古时那样,山路蜿蜒跋涉数百里,身心俱疲好不容易才到了这里,感受恐怕就不一样了。
古关隘兼为黄巢起义遗迹,保存如此完整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在国内似乎找不出第二处。
听说,仙霞古道已列入“申遗”议程,不知能否如愿。

从容地踱出景区大门,本以为距戴笠老家保安铺挺近,没想到走了有半个多钟头。
据说当年侵华日军进攻保安铺,遭到了国军的顽强阻击,日军一联队长被击毙,鬼子仓惶退去,此后再也未曾踏入仙霞岭半步。
保安铺老街静谧安详,人们生活得怡然自得,不紧不忙。
老街上的戴笠故居,如今也辟成了景点,游人比仙霞关还多。
保安铺虽有公交班车,但班次不多,而且多是往北返回江山市方向的。而我们的车还停在龙井村,必须赶到205国道保安路口,乘江山通往二十八都的班车。
问了问路边停着的几辆面包车、农用敞篷车,送到龙井村开价30元、25元。我们在不知前方路程几何的情况下,大步向前路走去。谁知这一走,竟整整走出了10里路。所幸,一个钟头后,我们终于奔到了国道路口,赶上了最后一班公交车。

衢州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衢州推荐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