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曳岭古道

早知古处州府出城有六条古道,其中之一就是曳岭古道。听说飞点飘飘等人要去探路曳岭古道,率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
曳岭古道的开辟可追溯至隋唐以前。曳岭古道自明景泰三年置宣平县后,一直为处州府城至宣平县的驿道。该道起自丽水城西北门(亦称通惠门或左渠门),经溪口、桃山、芦湾、白善(即今路湾村至白前)、官桥、张村街、茭坑(今名高坑)至木杓坛到界牌村,约有40里,为原老丽水县境。过界牌村后,古道进入原宣平县境内,越槁岭,下周坦,经破桥、老竹、曳岭脚至岭头又30里,再往北则进入武义县境,古道在丽水境内行程70里。

曳岭头古凉亭

凉亭边上古庙宇内的窗框
冬令时分,早晨的微风是寒冷刺骨的。四辆车十多群友,一路欢笑中到达曳岭脚村。由于丽水到老竹镇公路的开通,丽水城到老竹的古道已多年弃用。我们这次的行程就从曳岭脚村出发,翻过曳岭山到武义县境内。

出凉亭就是武义县境内
据《处州府志》载:“曳岭相传有仙曳履过此,故名”。曳岭脚村因在曳岭山脚而得名。该村700多人口中,有500多是蔡姓人,是莲都区最大的蔡姓村。曳岭脚村蔡氏,源于蔡侯叔度,是周时的国姓。

两县交界处的一古石碑

曳岭头,古时可能有人居住于此
据资料介绍,曳岭脚村是一个英才辈出,名扬古今的文化村。五代时蔡氏迁居曳岭脚后,非常重视教化,求学之风蔚然,英才辈出。尤其在宋代成为鼎盛时期,宋皇祐五年(1053)到咸淳元年(1265)212年间,出了14名进士,另外还有举人12人,征辟7人,因而有“进士村”的美誉。这其中,有父子同场,兄弟同进,叔侄同科的,被誉为“一家双桂”、“一门三人同扣龙门”。在14名进士中,最为出名的当属蔡仲龙。蔡仲龙是嘉定十六年榜眼,后升状元,成为处州府唯一的文状元。蔡仲龙平时为人做事非常平实,不喜欢高谈阔论,官至端明殿学士,辅佐朝政。他对古处州府迁移和文化教育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死后朝廷在该村赐建“状元”石牌坊。可惜我们此次因行程紧张,没有好好在村内转游,欣赏古村落美景。

情侣树

老鼠窝村头的登龙庙
穿过曳岭脚村后,就开始登爬曳岭山。一路上,古道顺着山势而上,石台阶宽约米许,绝大多数完好无损。道旁边落满了板栗树叶,人走过沙沙声响,树上光秃秃的,不时有一两株柿子树上挂着许多红彤彤的柿子,形成一幅冬日时景。近一个小时的爬岭而上,岭头上有一个古凉亭,凉亭后面有一个山神庙一类的三间房子,但是已没有了菩萨佛像,房前院子内已是杂草丛生,一派荒芜景象。这凉亭既是山顶的歇脚处,又是两县的分水岭,过了凉亭就是武义县了。

民居
踏上武义县的地界,感觉古道的台阶都用整块的青石板,比我们这边的鹅卵石砌的路,明显好走一些,也显得宽阔一些。出了凉亭,就看到一株很大的柳杉立在路口边上,枝繁叶茂,伸出两支大又长的枝条,犹如热情的主人在迎接客人似的。在树底下,发现有一块石碑立在路边,前面一大群人过去都没有发现,倒是我最后一个回头拍这柳杉树时看到,碑上依稀可见有两排竖写的字,右边写着“曳溪洞主石公大王”几个行楷,左边的字已是模糊不清,无从辩认。

许曳线绕过曳源村尾的风水林
出凉亭后的古道一路向下,前行不远,就听到前面水晶、和风细雨等人大声的惊呼,原来是一大片的古松树林在古道的边上挺拔而起。这片松树林虽只有十余株,却是株株上百年的树龄,胸径都是两人合抱以上,长得郁郁葱葱,非常的茂盛。这些松树,株株形态各异,有一株独立,也有三两株一起。最有趣的是路边有两株相隔不远,一株笔直挺拔,一株弯曲而上,如一对情侣似的,一个直直站立,一个小鸟依人,丝丝入扣一眼就叫出来,这就是情侣树或是夫妻树,倒真是十分的贴切。路边上一株独立的松树,胸径约有三四人合抱,就是高大的水晶站在边上紧紧地抱着,也是显得十分的渺小。站在古道上,不同的高度看松树,感觉是完全的不同。我一路随拍下来,松树在镜头中高大挺拔,墨绿的针叶一盘一盘的,高处的枝条向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展开,构成丰富多彩的画图。回来后,立马选了一张放到桌面上,竟然十分的养眼,图片的中间是两株繁盛的松树,远处是隐约的高山,上面是蔚然的天空,十分适合桌面图。

敢问苍天为什么

路边的瀑布
下到岭尾,就到了武义县三港乡的双村,在村内我们受到了纯朴村民的热情接待。正巧一村民在房前空坪上切红心地瓜,甘甜的地瓜吃在嘴上,那是甜在心里。据一长者介绍,该村最早只有几户张姓人家,周围整个山林树木茂密,不时有老虎、山豹等野兽出没,甚至到农家中赶生猪吃,所以大家叫这村为老虎窝,后来感觉这名有点过大,又改叫老鼠窝。虽然至今正名叫双村,可周围十里八邻许多人还是形象的称为老鼠窝村。从古道上的古松树林可以看出,以前这一带的山林就如古松树一般高大和茂密,这几株古松树,也许是当时砍伐的刀斧下无意中留下的,成为了现在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我在想象,如果现在的古道两边尽皆古松树林,那这老鼠窝岂不成了黄金窝了。可见,历史、现在和未来在不断的交错中,如果有慧眼能预示或留下点现在最平常的什么,未来可能就是一道风景、一种记忆。

荡气回肠的许曳线

水头村尾的枫树林

水头村周家大宅

牛腿上的斗拱全部雕刻人物花卉
过了双村,就是一直在水泥路上行走,沿着许曳线前行约有二十公里的路程。穿过了三港乡的曳源村、毛弄村口、陶舒岭脚村,从盘旋而上的盘山公路前行到了大溪口乡的水头村。
水头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村庄。村尾水口处有一大片的枫树林,只可惜枫叶已尽数干枯,如果早十天半个月到来,也许会是赏枫观景的好时机。在村庄中间,有一大片的古民居,远远望去,白墙高耸,青砖汉瓦,飞檐翘角,十分的壮观。走近细看,原来是依地势建造连着的几幢古宅,我粗粗一估并排约有四五幢房屋,每屋各有三五进不等。据村民介绍,在清朝中叶,该村出过一位周姓的大官,回到家乡这个僻静的小山村,盖起了这么气势恢弘的大屋。房屋依徽派格式溶入江南民居特点而建,大门和台阶都用纯正的青石条铺设,这在我们这一带还是十分的少见。门口的一对旗杆石十分的大气,房屋内部宽敞,窗框和牛腿雕刻十分的精致,尤其是那牛腿不仅是撑架一段雕刻,而且上面的斗拱及托盘也是细细的刻花,体现了主人的气派和雍容华贵。虽然时间关系,只是匆匆而过不及细看,我已为这山村中能有如此大宅而惊诧,也为自己能有幸一睹而荣耀。我想历史在这抹上了浓浓的一笔,日后定会从不同角度有进一步了解的。

到后院的过道,全用青石板条铺设

马头墙

牛腿

大门口的青石门第上,绣刻着似龙的图案
水头村后,又是另一条古道进入丽水境内了,我无从了解这条古道的名字,估且叫它油坑古道吧。因为从水头村后山开始登爬,半路上还要过大溪口乡的油坑村,过了油坑村后不久就到达岭头。我估计翻过高山后,就算进入丽水的境内了,古道是一路的下行,约有近十里的下坡路,我们不知觉中走了一个多小时。下得坡来就是老竹镇的新屋村了。从新屋村回到曳岭脚村还有十多里路,一直到傍晚五点多,我们才回到了早上的出发点。

大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