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广西——你好,涠洲岛!(中)

“滴水丹屏”在涠洲岛的西海岸,从地图上看,离火山公园非常近。可是,在遍布丘陵的岛上,那些没有等高线的简易地图实在不足为信。据说,从火山公园可以沿着海岸线一直走到滴水丹屏。由于我们骑着自行车呢,就没有做这样的尝试。
从山坡上走到海边,首先看到的是沙滩,细细的、香槟色的沙子。蓝蓝的海水拍打着沙滩,几条小小的木船泊在岸边。我们沿着沙滩走了一段,但没有走到头。看来这一片沙滩的面积还真不小!可是,在如此辽阔、如此美丽的沙滩上,竟然没有几个人。想想在那些旅游景点,满耳喧嚣,满目游人,想要片刻安宁而不可得,真是两个世界啊!

这块珊瑚上边有个天然的小洞,穿上线绳就可以做饰物了。
沿着海岸线向沙滩相反的方向走不远,竟然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这里没有了沙滩,海岸上是粗大的砾石,和陡峭的崖壁。所谓“滴水丹屏”,说的是那崖壁呈红色,并且长年不断地有水滴下来。

这里与沙滩不过一步之遥,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色。

这一带的海岸上尽是陡立的褚红色崖壁,并且崖壁上经年不停地滴着水,美其名曰“滴水丹屏”。

火山沉寂了,但大海依然在施展着魔力。海水的侵蚀令岸边的岩层上布满了沟壑。

两个女孩在拾小海螺。

我拾到一个有点特别的海螺,表面的纹理经历磨损,颇有点象人类文明早期陶器上的图案。

这块巨石是由无数薄薄的岩层构成,看上去很象是一本厚厚的书。

海滩上有厚厚的一层珊瑚,它们互相碾压、磨砺,变成了象石子一样的颗粒。
离开了滴水丹屏,我们又到了石螺口。这里又是一片辽阔沙滩,同样美丽,同样的宁静,甚至有些寂寞。听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海里的活的珊瑚和五颜六色的海鱼,可是今天虽然无雨,却也不是我们最喜欢的蓝天白云,所以这些就看不到了。
从石螺口出来,我们要就从西海岸向东穿过涠洲岛了。下一个要看的是著名的天主堂。
骑行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再加上猪仔吧的这两辆自行车已经被海岛上含盐量很高的水气腐蚀得锈迹斑斑,不大听使唤,车座也很不舒服。幸好这里的一切令我们感到新奇,因而虽然辛苦却能热情不减。我们忽而在公路上,忽而在田野里,忽而又穿过一片村庄。

这是尚未完全凋谢的巨大的香蕉花, 已经开始长出小香蕉了。
天主堂所在的村庄叫盛塘村。据说这个村庄原来是叫做“圣堂村”的,就是因这个教堂而得名。其实,这个天主堂并不算很大,但因涠洲岛很小,常住人口不过两万人,相比之下也算具有相当规模了。教堂始建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系在法国传教士主持下建成。所用建筑材料全部就地取材,主要是火山岩和珊瑚,这该是它与别处教堂的最大不同吧。
当年岛上的居民大部分是移民至此的客家人,现今的岛民大多还是客家的后代。那时的外国传教者真是无孔不入,甚至要来到这样一个边远的小岛。真的不知道,到底是利益的驱使还是天国的召唤?不过,据说岛上现在仍有三千多名天主教徒呢!

天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很漂亮。
从天主教堂骑到芝麻滩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恰好碰到打渔人把鱼网拖到岸上,于是买了些新鲜的鱼准备晚上吃。他们打上来的鱼叫“尼马鱼”,我只听其音,不知道正确的写法是怎样。

芝麻滩上有色彩斑斓的岩石,还遍布黑色的沙粒,象洒了一地的黑芝麻。

“尼马鱼”身上的硬刺非常锋利,打渔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从网上摘下来。
晚上,我们请大排档把尼马鱼和海蜇加工一下(每菜收加工费10元),生拌海蜇、红烧尼马鱼,大快朵颐!
还有一件奇事呢。大排档见我们拿回一只大海蜇要吃,显出非常不解的样子,甚至有些恐惧,一再告诫我们,这东西不能生吃,有毒!可是,我们在大连、在山东都是可以把鲜海蜇生拌了吃的呀,而且滑滑的、脆脆的,非常美味。看来,地不同,饮食习惯差别甚巨。我们一再说没问题,我们经常这样吃的,并且声明如果吃出毛病来与店家无关,厨师大妈才摇着头按我所说的方法加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