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 注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旅游 >> 河池游记

河池游记

被魔鬼深深诅咒的七百弄

七百弄一直是贫困山区的代名词,过去是,现在仍然如斯。  

七百弄,位于广西大化县,一般政府旅游部门的介绍都称之为一个被上帝青睐的地方。在七百弄地区251平方公里内,有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5000多座,千姿百态的深洼地1300多个。该地区的洼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壮观、典型、震慑人心。放眼望去,重峦迭嶂,气势磅礴;山岩嶙峋,崎岖突兀;千峰竞秀,形态各异,拟人状物,如鬼斧神工。由于它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貌景观,所以一直为地质研究专家们和旅游爱好者称为上帝魔法造就。

然而这个地方真正的面目却是一个深藏着玄机的区域,是一个被魔鬼诅咒的地方。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都超过1500毫米,雨量充沛,这降雨要是能存起来,足可以打造第二个桂林。但在这片2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00多个洼地也就是1300多个“漏斗”。洼地里最低的地方有漏斗眼,不管多大的雨水,都可“漏光”。有人预测极可能是此处深藏着一条暗河,吸走了所有的降水,哗啦啦地流向了别处。就像附近都安县有名的地苏河(一条忽而地上忽而消失在地下的河)的干流就发源于七百弄乡边沿的弄平屯一带,这又似乎表明是魔鬼

(七百弄一处观景台)

弄者,四周高峰环绕的深洼地也,在方块壮语里是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弄,现在由于一般的字集没有收录这个字,目前往往被简化或者异化为弄、龙、陇、峒等字,其实是一个意思。这与广西诸多的壮语地名如那(上那下田,水田成排的意思)、巴(上山下巴,石山的意思)等等一样,都是因为方块壮字在汉字集里没法表达而简化的结果。为什么使用壮语而不是使用瑶语定位七百弄,那是因为大化县虽美为瑶乡,实际上壮族人口居多,比较原始的瑶民却一如既往的生活在贫脊的七百弄等大石山区。而七百弄乡政府所地相对来说是比较多平地的区域,镇上的壮族居民也比瑶民多,当地就用壮语形容此地形为弄,外界一直以为这就是瑶语自称的,实为误解。

瑶族人是最有忍耐力的民族之一,其传说的先祖是盘瓠,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金狗下凡变成兽头人形英雄,战绩辉煌,因而得到公主的青睐,娶了公主后的盘瓠避开凡尘,双双隐居深山老林,以狩猎和山耕为生,并传下瑶族一脉。所以到现在为止,瑶族人都居住在基本上是像广西巴马、都安、大化、金秀、龙胜等都是非常艰险的深山老林县市。虽然瑶族支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各省基本都有,但基本特征一样,都是在穷山恶水的大山深处生存。保持着先祖盘王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与世无争,所以又说瑶族是神仙民族。

七百弄瑶民属于广西中西部地区自称为布努瑶的一个支系,属于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324个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土归流,官府在该地区设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村团,每个村团下辖100多个弄,故得名“七百弄”。

 

(住在四面通风的房子里的是坚强的瑶民)

只有山没有水,只有石头没有土,这个地区照常理来说是不可能能让人生存的,但布努瑶却在这儿世代生息,不能不让人惊叹这个民族的忍耐力和生命的顽强。到了七百弄,你让你震惊的不仅仅是千山万弄的峻美之势,更震惊的是从山腰上看下去点缀于谷底星星点点的草屋,更震惊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顽强生命创造的奇迹。

因为它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引来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地质专家洞穴专家,险峻的风景,引来了大批国内外旅游专家和探险爱好者,贫困的自下而上环境,引来了大批国家领导和人类学专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供职于中国旅游报,也有幸跟着专家们一起,在当时一位科技下乡的副县长罗斯卡的带领下,走了一趟七百弄。当时我就被这样的奇特风景所震撼,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念念不忘。

当时广西正大力推崇旅游扶贫,广西西部旅游以七百弄的地质奇观、乐业天坑地质奇观、凤山地下河溶洞天窗地质奇观(现称为三门海)、大新德天瀑布、巴马长寿瑶乡、靖西壮民族风情等等为主打,力争推出广西旅游除桂林、北海之外的第三极,据目前来看,其他的点已经比较成功地推出并吸引了大批旅游爱好者,德天瀑布似乎名声更大,旅游开发日趋成熟,只有七百弄似乎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从大化到七百弄上山的路,这叫八里九弯)

到七百弄旅游有两个难点,一是交通不便,二是缺乏水源,曾经七百弄与其邻近的红水河电站水库景色联姻共同推出,走传统的山水路线,但最终叫响的却是红水河,七百弄仍然寂寂无名,成为一个一带而过的景区。现在也只有骑行者和摩托车队等户外俱乐部经常组织去探险,可以说仍然是一个旅游的冷点。最近七百弄被通过审晋升为省级地质公园,看来不久将来景区的交通和观景平台可能会有所改善。

七百弄“金木水火土”五行具缺,唯独不缺石头。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石多土少。因为缺土缺水,山上连灌木都难以生长,满山遍野生长的都是些面黄饥瘦的杂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到这里考察后,下结论说七百弄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然而瑶民却真实地生活在这里,他们长期在石头缝隙间“抠”土种玉米,还有就是饲养生命力极强的岩羊。由于没有一条河,没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过去吃水靠石臼和瓦缸接雨水,现在政府支助后开始在山窝里有了众多的接天雨的水泥水柜,水柜也成了一大景观。瑶民们的房屋都在洼地底,基本上是住的是四面通风的棚屋,开山建起了圆形的梯田,梯田只能种一行到两行玉米,远远看去,圈子由大到小,像极了龙卷风,所以就有了龙卷地的景观(题图)。

(深洼底下有人家)

九七年,朱镕基曾视察过七百弄,触目惊心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位深受国民爱戴的总理潸然泪下。他要求当地政府尽快将瑶民安置到平原上生活,但由于瑶民大多不愿意离开世代生活的洼地,异地生活也不习惯,更无技能去生存于其他地方,所以如今在七百弄才有了凿山开路、修建水柜、送资金送技术等等扶贫活动。但如此艰难的环境,再怎么扶贫都无济于事。

在这种奇难生存环境下,布努瑶仍然居住在弄底的洼地里保持着他们民族的个性,但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他们个子都非常矮小,就是成年男人也少有超过1.6米高的。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矮小的部族。他们散居于七百多个弄场,但瑶民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所以其近亲血缘非常多,整体的体质差异不大。 

(居住条件简陋的瑶民)

专家们对七百弄的生存环境是否定的,但对这儿的风景却是肯定的,旅游部门最权威的证据就是七百弄岩溶峰丛、洼地(弄)、岩溶峡谷、溶洞、漏斗、天窗、怪石、海底滑坡、化石等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有专家曾称其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处处是高耸的峰丛,放眼望去重峦迭嶂,高低错落变化无穷,拟人拟物,裸露着奇特的形体;遍地可见深幽的洼地,俯首远眺隐约察觉村寨、田间和水池交织其间,不禁嗟叹这小小的一隅之谷犹如世外桃源,大有恍若隔世之感。

专家们对七百弄评价以地质景观非常奇特著称,其他的言语就有些玄虚,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身边的驴友。事实是,目前七百弄已成为驴友寻幽探胜的新大陆。因为不需要门票,南宁、河池、柳州、百色等周边大城市经常有驴友组织去七百弄探胜。七百弄景区有几个比较让驴友们震撼的景致,一是山峰众多成林,二是洼地深陷成洞,三是瑶民极穷成仙,四是山路曲折成景。这些都让驴友们大为惊叹。

我也打算有时间再探一次七百弄,有兴趣请留言。(因年代久远,本人所拍相片大部分丢失,此文图片均来自网上资料) 

( 水柜众多,这是生产和生活用水唯一的来源)

(谷深坡徒)

河池旅游资讯

旅游地图

河池推荐



特别推荐